
(龙亭)
东坡公园西区中下部有一块不大的水域,周围湖石环绕,景色宜人(参见下图,可点击看大图)。游览图没有标识;问几位晨练的朋友,均不知其称谓?有的干脆回答:没名。



-
转到池侧,见一块太湖石上镌“唤鱼”二字,从而推测就叫“唤鱼池”。
因为想起一段典故:苏东坡的老家眉山有一水潭,游鱼听掌声而跃,负芨求学的苏东坡为其命名“唤鱼池”。苏的老师王方的女儿王弗也是一位才女,竟同时也为水潭取同样的名。
众人惊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之后,王方请人做媒,将王弗许配苏东坡,是时苏19岁,王弗16岁。——这就是“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

-
不论池里的游鱼是否也能应掌声而跃,设计者已经在池中塑了三条跃起的“鱼”。水位太低,鱼儿“跃”过了头,被“固化”在石块上。

-
龙亭。紧临“唤鱼池”的西北角而建,前面几片多次出现,其造型相当奇特。平面呈“L”形,既像亭子又像水榭,是亭榭结合的仿古建筑。
在思泉的记忆中,其他地方从未见过。
称为“龙亭”,据说有两个缘由,一是该亭顶上塑了两条龙。但命名在前,塑龙在后,故对此说法存疑;


-
二是乾隆皇帝老儿曾在亭内召试过地方文人。所谓“召试”,即当朝皇帝召唤有培养前途的文人面试,进而选拔官吏。与如今的“当面考察”差不多吧?——窃以为这一说法靠谱些。

-
龙亭的南北有抱柱联。
北侧:“驻跸题诗,仰慕遗风挥御笔;凭栏吊古,追思逆旅动龙颜”;

-
南侧:“鉴史怀苏,为君应悟贤臣苦;吟诗求法,觅句方知雅韵难”。两联与《常州日报》上刊载的文字做过比对,报上有误。

-
至于洗砚池,原位于苏东坡先生的终老地内。说是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到常州前移建于此。

-
清人曾对洗砚池作过这样的描述,“系白石凿成,底旁有小孔,去其楔,水立涸。以新水溢之,容十五六石许,积水盛夏不败”。

-
东坡洗砚池位于舣舟亭(参见《常州两日(八,东坡公园:舣舟亭、竹亭和东坡古渡》)北,将两者合在一起定为文保单位有道理,毕竟都与苏东坡有关。“文保”级别不高,可能是移建故。
这块“文保”碑的署名为“常州市人民委员会”,甚感奇怪。解放初期有过这样的称呼,到了1964年已经见不到了。常州的朋友能为思泉解惑否?

-
御碑亭。位于“唤鱼池”的南侧。

-
亭内收藏有乾隆皇帝老儿六下江南、四次来常时所写的六首诗的碑刻。隔着玻璃,只好斜拍。

-
这六块御碑,刻工精湛,笔画清晰,基本完好。不知是那一年代刻制的?该算是公园内相当珍贵的文物。如果是清代的原物,“文保”的级别实在太低了。
-
其中横向的三块是怀念、歌颂苏东坡的诗文。
“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千秋称古迹,如是率堪。往来八州牧,留题成妙景。……立朝乃刚直,正合进善猛……”。乾隆写到苏东坡这位风流人物在这里停过船、上过岸,赞美苏留下的文采斐然的诗词。
“坡留我则往,不系问云影”,东坡的船可留此处,而我不过是过往之人罢了——还蛮谦虚的。

-
“髯翁迁八州,浮踪不系艇。其不迁者存,至今遗佳境。当年舣棹时,水流人自静。倜傥缅高风,徘徊发清省。……”乾隆相当敬重苏东坡的品格。

-
御碑亭上也有一副对联:“御笔亲书,慕一代风范;碑文永志,成千秋景观”。
-
“唤鱼池”的西侧有当年乾隆驻跸常州的行宫遗址。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章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