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定元末明初历史走向的大决战——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锋历程

 金色年华554 2017-04-22

【一二二三 写历史的工科生】

文:李彦

转载分享请私信,盗文抄袭必究!

朱陈决战

决定元末明初历史走向的大决战——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锋历程

决定元末明初历史走向的大决战——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锋历程

朱元璋画像

前文曾写朱元璋于至正十六年三月,攻下集庆路改为应天府作为基地,同年七月被部下推举为吴国公。拿下南北战略要地、曾为帝王之都金陵的朱元璋,迅速成为元末群雄争霸中不可忽视且极具潜力的力量。

而完成这一前期的根据地和实力积攒的朱元璋年不满二十九,从至正十二年三月起投奔郭子兴,仅历时四年差一月。而后在长江中下游不断兼并地盘,与其他两位极为重要的农民军陈友谅和张士诚势力的大战可以说是其征伐天下,建立明朝历程中最为艰辛的一段。从实力最弱而走到最后,期间多次因战略失误而陷入困境,最终拜对方未把握时机而得以完存壮大,连朱元璋本人都称此乃天意授之。

今天主要讲讲朱元璋与陈友谅互相攻伐的那段历史。

决定元末明初历史走向的大决战——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锋历程

元末势力图(至正十六年左右)

一、池州争锋

朱陈攻战的开端准确来说是至正二十年五月,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主动进攻陈友谅占据的池州。在此之前,朱元璋为了巩固大本营应天府,派出大将接连攻下战略要地镇江、广德、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实际是与张士诚发生了较为激烈的冲突。

因为应天府和平江(苏州)地理位置的靠近,而平江乃至江浙一带是张士诚的势力范围。朱元璋在北有小明王政权的庇护,西面与陈友谅相隔较远,在东面本愿与张士诚结好,一心南下攻取浙东一带。不料占据天下富饶之地,“民物蕃盛,储积殷富”的张士诚毫不犹豫拒绝了朱元璋的示好,甚至扣留使者后遣舟师进攻镇江,被中山王徐达击败,进一步攻陷常州、长兴等地。

张士诚北面与元军交战,不想朱元璋军力如此之强,因此迅速作出反应,遣使求和。此时的朱元璋刚刚稳定住自己的割据势力,实力仍然较弱,同时一心谋划攻伐浙东,遂与士诚和议。

至正十九年春,朱元璋与部将谋略规划攻取浙东各处,与当年十一月,完成夺取江左、浙右各郡的任务,自此开始与陈友谅势力接触。

而双方势力的交界处便是池州。池州地处应天府屏障太平府的上游,“上以规取安庆,下以规取太平”,陈友谅也正是意识到池州的重要性,所以此前遣大军从元军手中夺下该城。十九年十月,朱元璋南面军事计划已成,东面防御士诚得当,于是派遣平章常遇春主动攻下池州,正式宣告朱陈政权撕破和平假面。

但随后第二年初,陈友谅派名将赵普胜攻破长江中游重镇安庆后,趁胜拿下池州,随后连番破袭龙兴(今南昌)、瑞州,邵武,赣州等地,一时间迅速完全占据两湖、江西等地,东胁朱吴,声威大振,一举成为南方实力最强的割据力量。

决定元末明初历史走向的大决战——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锋历程

淮东、淮西之战

二、定计攻汉

此时的陈友谅风采一时,个人欲望膨胀,不再安心臣服于其主徐寿辉,但又担心徐寿辉部将赵普胜等不服。正逢朱元璋此时因赵连下池州、龙兴,进击宁国,威胁后方而不安,遂采取离间计,陈友谅顺势扑杀赵普胜。同时于二十年夏五月,设计于江州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随即在攻下大平府后将其锤杀,于采石矶建国称帝,国号为汉。

应天府的屏障大平府被陈友谅攻下后,朱吴政权大为震动。

陈汉势大,张吴在侧,到底将谁作为首要目标,此前的朱元璋一直是犹豫不决。在攻下池州后便撤军进击张士诚,一直疲于两线作战,而又不能决绝集中力量攻其一方。此时陈友谅的大举入侵和实力的体现,却使朱元璋确定了集中力量击败陈汉政权的决心。朱元璋依据刘基建议,采取固守东南,西线出击的策略,一面将诸将调回部署埋伏在应天府周围,一面设计引陈友谅轻兵冒进。

陈友谅此时军势正旺,意气风发,未曾多想便轻兵突进。不料朱元璋在龙湾设下重兵抵御,同时派遣胡大海领军直捣其后方广信,劫掠粮道。陈友谅最终在龙湾遭遇惨败,舟师几近覆灭,慌忙逃窜奔回江州。

决定元末明初历史走向的大决战——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锋历程

应天大战示意图

朱元璋顺势夺回太平,攻下安庆,一大批原徐寿辉部将因不满陈友谅篡位转而投靠朱元璋。早在陈友谅攻下太平府时,朱元璋便意识到陈是阻挡其霸业的最大隐患。南方势力中最大者为陈友谅,其次张士诚,朱元璋势力最弱。而张士诚北抗元军以难以力支,同时器量狭隘,难以为继,不足为惧。陈友谅篡主自立,野心宏博,而又手握重兵,所以实为朱吴之最大敌人。

定下战略部署的朱元璋,亲自领军讨伐陈汉政权,大军势如破竹,先克安庆,再赴江州,陈友谅势穷,领妻妾子女夜奔武昌。随即,饶州、建昌、南昌等江西境内均闻风而降。不料,正当朱元璋打算一举进攻武昌时,小明王政权却在北元和已投靠元廷的张士诚联合进攻下,连番遭受挫折、丧师陷地。

小明王无奈退入安丰城,张士诚随即遣部将吕珍围攻安丰,刘福通火速向朱元璋求救。纵然朱元璋手下谋臣刘基等均劝其不要救援、顾此失彼,而明面上尊奉小明王为主的朱元璋却认为“安丰破,则张士诚益张,不可不救”。从前线将徐达、常遇春调回,并亲率大军于至正二十三年三月救援安丰,打破了此前其设定的先汉后吴的战略部署,而这一举措却将朱吴政权带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期间,二十二年二月,驻守对抗张士诚前线要地金华的守将胡大海被此前头像的蒋英等杀害;三月,洪都(即龙兴今南昌)的投降者祝宗、康泰反叛,后来的宁河王邓愈侥幸逃脱返回应天府。洪都随即被徐达收复,朱元璋派亲侄子朱文正以大都督身份率领赵德胜、邓愈收复对抗陈汉政权前线的洪都。

而随后在朱元璋将大军调往援助安丰时,陈友谅为了挽救颓势,趁机倾全国之力,意与朱吴决一死战。举兵六十余万,尽发精锐舟师直取前线要地洪都,在此爆发了著名的洪都之战。朱吴政权因朱元璋放弃既定战略而陷入起兵以来最大的困境,在其最后击败陈友谅曾对刘基说到:“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虚直捣应天,大事去矣。”可见此次失误之严重。

正是由于大都督朱文正以雄武奇谋,仅率偏旅,足足抗衡汉军八十五天而未让其前行一步。为战略失误的朱元璋扛住压力,争取了大量的战略宝贵时间,弥补失误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

此战事关朱吴政权存亡,朱文正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可却因朱文正后来的疑似谋逆行为全部遭到抹杀,历史上仿佛未曾出现这个人物一般。

决定元末明初历史走向的大决战——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锋历程

朱陈交锋重要城市——现代地图

三、鄱阳决战

朱元璋三月十五整军援助安丰时,安丰城已在二月底被吕珍攻破,刘福通战死,只将小明王韩林儿带回滁州。随后在四月二十三,倾举国之兵的陈友谅围困由朱文正把守的洪都。接到朱文正求救的急讯后,朱元璋于七月初六紧急动员,亲率徐达、常遇春、冯国胜、廖永忠、俞海通等不世名将,调集手头几乎所有的野战军力和舟师,总计二十余万直扑洪都而来。

经过全力行军,朱元璋部于十六日抵达鄱阳湖口,二十日,两军在大湖南部康郎山相遇。这场号称十四世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战就此爆发。

二十一日,双方正式开战。陈友谅舟师拥有楼台十余丈高的巨舰,“联巨舟为阵,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而且地处上游,占据有利地形。而朱元璋战舰较小,地处下风,只能分为十一队试图以巧击取胜。大战开始的前几天,朱元璋一直处于不利局势,依靠众将的英勇善战才勉强维持“杀伤略相当”。

大战的第一天朱元璋就惊险不断。陈友谅大将张定边发现了朱元璋指挥的旗舰,发力向其扑来,朱元璋的船慌忙之间却搁浅在沙滩上,一时形势极其危急,诸将奋力向前施救。幸好常遇春从旁舰一箭射中张定边,俞海通前来救援,将湖水涌上滩泥,朱元璋才得以脱险。

二十二日,陈友谅派出所有巨舰迎战,众将士见状,脸色突变,均有惧色。朱元璋一连斩杀十多位退缩的将士,却仍不能阻止大军后退。此时从侍郭英献计,以火攻破敌。待顺风之时,以七船满载火药柴薪,直扑陈友谅巨舰而去。一时间湖面之上,火光冲天,诸将鼓噪攻之,斩首两千余。此战对陈友谅士气造成了沉痛打击。

二十四日再战,陈友谅又败。眼见士气不振,军心摇动,陈友谅决定避战休养生息。朱元璋见状料定陈友谅极有可能突围退入长江,遂驻军湖口,将陈友谅死死围困于鄱阳湖中。

三军已夺气也,何战矣?

经过近一个月的围困,陈军粮尽,派出军队登陆南岸搜寻粮秣,却被朱文正率军击破,无奈之下于八月二十六日,强行进攻湖口,企图退回上游武昌。

朱元璋在布防之时便已做下万全之策,待陈军慌忙逃窜之时,水陆两岸均设有重兵埋伏。陈友谅左右突出不利,最终中箭而死,汉军见主公已死,尽数溃败,投降者达五万余人。

此战之前,陈友谅相对于朱元璋而言已处于下风,是陈汉政权赌上国运的一战,最终还是败亡于朱元璋之手。历史上常言此战朱元璋以少胜多,从人数上看来,朱元璋确实处于下风,可实际精锐作战兵力至少相当。不然何以两战之后,陈友谅便士气低沉、全面居于下风?

此战之后,朱元璋趁势夺取两湖、江西全境,于至正二十四年二月兵临武昌城下,陈友谅之子陈理出降,汉亡。自此朱元璋根据地连成一片,实力大增,天下之大,再无敌手。

决定元末明初历史走向的大决战——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锋历程

鄱阳湖大战示意图

然而就在朱元璋和众将回事应天,享受这场决定事业生死的大胜之时,有一位大将却因评功不均而郁郁寡欢,最后做出令人诧异的举动,落得身死名除。对于这个人物,我将在今后撰写系列三篇文章,为大家还原这个明初建国史上极为重要而又神秘的功臣。

留个悬念,大家猜猜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