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是天注定的? 【原文】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祗三年而缓为儒。河润九里,泽及三族,使其弟墨。儒墨相与辩,其父助翟。十年而缓自杀。其父梦之曰:“使而子为墨者,予也,阖尝视其良?既为秋柏之实矣。”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彼故使彼。夫人以己为有以异于人,以贱其亲,齐人之井饮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缓也。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古者谓之遁天之刑。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圣人,天而不人。” 【译文】郑国有一个名叫缓的人,在裘氏的地方读书。正好三年便成为儒者,象河水一样滋润九里,恩泽三族,又让他的弟弟学墨。兄弟二人以儒墨观点相互辩论,他父亲帮助翟。十年后缓气愤地自杀了。他父亲梦见他说:“让你儿子成为墨者的,是我,为什么你不来看看我的坟墓,我已经变成揪柏结成果实了。”造物者给予人报应的,不是给予人的行为而是给予人的天然本性。翟的天性使他成为墨者。缓以为自己与众不同,而贱侮他父亲,就象齐民凿井以为是天然的而相互揪持头发殴打一样。所以说,如今社会上的人都象缓那样自以为是。这在有规律的人看来是不明智的,更何况是有自己人生道路的人呢!古时候认为象缓这样自以为是的人是逃避天的刑罚。圣人安于其所安的自然天性,不安于所不安的事;一般人安于其所不安的事,不安于其所应安的自然天性。 庄子说:“认识道容易,要想不说出来就困难。认识道而不作声,才能达到天的境界。认识道而说出来,这是达到人的境界。古时候的圣人,合于天道而不合于人为。” 【说明】缓的弟弟翟,天性就是学墨家的人,而不是缓推荐他学墨家他才能学到墨家,因为缓自己就是学儒家的天性,所以他学习儒家才能有所成就。也就是说,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是天注定的,不能任由自己决定。这种说法很牵强,带有宿命论的意思。当然,这种情况是存在的,某些人做某些事不用艰苦学习自然而然就得心应手。可是,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通过艰苦的学习,终于掌握了自己理想的知识,这总不能也说是天性吧?也就是说,自己的理想是自己决定的,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