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I不是万能的,但没有SCI却万万不能

 CA_SanJose 2017-04-23

讨论这个话题,对于处身科研一线的工作者来说,或许就是多余。但在网上,总能看到些这样一些讨论。比如,唯SCI是论严重阻碍了中国学术的发展,以SCI论文为评价指标存在严重缺陷,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因此,还是有必要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SCI挑选刊源,一般都是有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选程序的。SCI期刊一般都有国际影响力,这一点,相信谁都不会否认。虽然我们不能通过一篇SCI论文的影响因子大小,来判断该论文的学术价值。但是通过影响因子,我们基本能判断该SCI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是否值得信赖。

SCI期刊发表的论文,一般都经过严格的审稿程序。一篇很烂,甚至错误百出的论文,基本是不可能发表在SCI期刊上的。除非像媒体报道的那样,论文作者蒙了编辑,推荐自己或自己的熟人做审稿人。

当然,即使是有严格选刊标准的SCI期刊,不能保证每一篇论文都具有不同凡响的学术价值,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灌水的论文。但也不能因为这一项缺陷,就全面否定以SCI论文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因为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和相关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有关,应该由相关科研人员承担主要责任。另一方面,那些没能收录进SCI的期刊,更不能保证所发表的论文的质量。

图片来源:Flickr

经常有人说,自己有一篇如何有原创性、如何有价值的文章,发表不了SCI期刊,因此就断言SCI期刊也不过尔尔。一篇很有价值的原创性论文被所有相关领域的SCI期刊都拒绝,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一般都很小。想想吧,现在国际上哪一个大牛的原创性好文章发不了SCI期刊的?哪一个拿诺奖的论文不是发SCI期刊的?你或许会提到屠呦呦。此一时,彼一时。屠呦呦先生发论文的那个时代,正处于政治敏感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一般不能往国际期刊发。

唯SCI论文是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某些负面影响。比如,某学校老师为了评职称拿奖励,就造假数据写假论文。但这不能怪罪于SCI论文评价体系,这是个人学术道德问题,也和当下社会风气有关。造假盛行,是因为相关政府监督缺位,相关领导为了不丢官还会特意隐瞒。

为了消除唯SCI论文是论的不良影响,除了看SCI论文、影响因子、引用次数以外,还可以参考H因子、唯一作者论文数、国内外专家评价、专利、成果转化、同行评价、以及国内外获奖情况等等其他因素。这样基本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水平了。如果一个研究者一篇学术论文都没发表的,却敢自称某某大师,这样的人十之八九是骗子。

近年来,我们国家在论文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日渐提高,这些基本都拜SCI论文所赐。如果取消SCI论文评价体系,又有哪一个更好的评价体系能取代呢?以相关领域的专家意见?恐怕不行。当下很多有地位、有头衔的科学家,早已脱离科研第一线,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很可能会对一些科研工作者的成果做出与一线工作者截然不同的评价。如果把科研评价的话语权完全交给这些人,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是怎样的一个后果?

SCI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SCI却万万不能。抛弃了SCI,就抛弃了与国际学术界并驾齐驱的机会,这才是中国科研的灾难。SCI对国家的学术还是利远远大于弊的,特别是没有话语权的青年科研工作者,SCI论文就是他们的发言权。

编辑:婉珺

排版:晓岚


本文原载于科学网

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投稿请联系scientificguokr@163.com


近期热文(点击关键词即可阅读)


树洞 ·  周末信箱  ·  漫画  ·  Al  
引力波  ·  韩春雨  ·  对撞机  · 导师

盘点  ·  2016  ·  科研项目  ·  嗨元素 · 墨子号


科研最新进展,学术最新动态
顶级学者的思考和见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