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伟天英 2017-04-23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原碧霞宫泰山奶奶(现在西河堤内)

有道是:头闸口有张王庙,奶奶庙会对戏楼;

有碧霞宫三元阁,东西夹道跑马车...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传说中的临清古楼(临清老十景之一)

启秀楼码头位于今城区古楼街运河北岸,始筑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原码头为条石砌筑,占地24平方米。

津楼夜雨一景乃是指的古楼,古楼曾名启秀楼,亦名拱极楼,它建在原砖城南门外运河北岸启秀津上(现古楼桥北百米处)。楼两级,高百余尺,为歇山式卷棚顶,飞檐挑角。下有四门,可通车马,北向大街,南门进城,南靠运河。步石级而下可乘舟楫远航。据志书记载,此楼建于明代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与建砖城同一时期。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由兵备副使聂珙重修。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毁于战火。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临清知州陈宽又重修。

过去这里为文人墨客游览之处,同时也是监督船艘进出东水门的指挥所,清代江南太仓人、顺治进士王揆有《临清阻泊》诗云:“河渠启闭问官程,闸吏威严阻客行。晓塔晴开蓬外影,夜涛寒上枕边声。”是当时真实写照。清代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优贡临清人张树梅夜以“舟舶汶河岸,人登启秀楼。津关连夜雨,灯火万家秋。落叶随风下,归云绕槛流”之句,来歌咏古楼景色。

一九六六年因邢台地震影响,楼体倾斜断裂,于次年夏拆毁,物料统归东方红剧院作建筑材料。现今东方红影剧院业已拆做人民购物娱乐场所多年,世事沧桑可见一斑。1981年业余文物爱好者殷黎明同志在剧院门口发现埋有明代万历末年临清知州蔡三复重建启秀楼卧碑一通,上刻“启秀津”三字,现嵌于公园大厅基壁之上供游人鉴赏。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原运河旁边顺河礼拜寺,1968年拆除

临清清真寺原有3座,位于古运河东岸的顺河清真寺,因疏浚卫运河,于1968年拆除无存。

过了临清卫津桥,就是老清真寺,寺门坐南朝北,进去后,略向西拐,便是望月楼。穿过楼门,向西爬过十几级台阶来到寺大殿。

大殿呈南北走向,雄伟壮观,传说中有“九九八十一”间。两侧是南院和北院,院中生长着非常多的参天古柏古槐。从大殿往西为后门,两侧是对称阁(即亭子)。老清真寺的整体建筑风格体现了“楼、台、殿、阁”的特点,有“卧头凤”式(展开两翼、侧转颈部、卧下的凤凰)之说。

寺后是临清上世纪40年代的卫运河。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河上的船只,岸边的拉船纤夫和行人。曾在寺中居住了十几年的杨秀逸回忆说,当时大堤较低,打开后窗和寺后门就能看到古运河风光。寺内风景美丽,在大殿南侧有一抱厦,古槐从屋中钻出,树叶茂盛覆盖屋顶,令参观者惊叹不已。老寺建筑以“三钻”(顶)著称,钻呈八棱形,大殿的抖角上挑,其建筑艺术让如今的工匠也望而却步。

老清真寺为何人所建?据曾在老清真寺学习的蒋老先生说,当时民风淳朴,捐款修建该寺的人怕其后人以此来炫耀,故而不肯留下名字。据悉,在大殿上方有一阁子藏着几块木板,其上有修建此寺的工匠的名字。但这些木板被后来的一场大火全部烧毁。

老寺建于何年代?据杨秀逸说,史料中并无详细记载,传闻三座寺各相差一百年,老寺最早。据此,依据现存资料,人们推测该寺为元末明初所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临清修建大堤时,拆除了老寺的后半部分,只剩大殿等主体结构,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老寺被全部拆除。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林园古槐(民国时期的临清新十景)

古槐阴井——威武门外,林园村内有古槐树,树下有古井一口。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省立中学现民族中学

民国八年(1919)五月,经山东省议会议决,在临清设立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校址在考棚街考院旧址。学校建立之初,范步瀛为校长,仅有学生两个班,此后逐渐增加,曾发展到五个班。

民国十四年(1925),张道镛继任校长。民国十七年(1928)六月,学校一度被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所属部队占据,学校横遭摧残,设备荡然一空。1928年11月,张乾一(张元亨)为校长,学校随之复兴,数年之间,班次渐增。民国二十年(1931)增至十班(其中一班附课生),共有学生429名(其中女生17名)。民国二十三年(1934),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奉令改为“山东省立临清初级中学”。因班次扩充,校舍窄狭,实不敷用,于是年在城内“大仓”筹建新校舍,一年半竣工。民国二十四年(1935)学校搬迁。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抗战爆发,学校停办。学校自成立以来,历时十九年,毕业学生约八百余人。

学校设校长1人,校长之下设训育处、教务处和事务处。训育处下设指导委员会、学生自治会、训育委员会、党义研究会、童子军以及训育员;教务处下又设统计委员会、设置标准会、各科教学会以及教务员、书记员;事务处下又设图书管理员、会计员、庶务员、校医等。

省立十一中的教育宗旨,以使学生主义化、平民化、团体化、革命化、艺术化、科学化为目标。其训管办法,兼采集会及个别训练,人格感化,自治的、服务的、赏罚的各种方法。操行考查,有个别谈话,教学问答及填表调查等办法。“自强不息”为其校训,悬于门首。校长张乾一所作校歌也体现其办学宗旨,歌词为:“凤岭毓秀,卫水钟灵,莘莘学子,社会之英,旷观吾国,处境堪警。唯有和平、奋斗、亲爱、精诚,才能完成学与行,才能发展十一中。努力,努力,大家努力!我民族精神当如日升,我民族精神当如日恒。”

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为三年制初级中学,其课程设置均按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规定的课程开设。著名诗人臧克家、中学语文编审堪称语文研究专家的李光家、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汪伯岩曾在校任教。

原校址现为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临清塔

临清舍利塔与通州燃灯塔、杭州六和塔、镇江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名塔”。舍利塔位于城北卫运河东岸,为仿木结构楼阁的砖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塔平面呈八角形,连长4.9米,外接圆半径6.4米,9层,通高53.44米,底门向南,基座条石砌筑,每层8面辟门窗,4明4暗。外檐砖木结构,陶质斗拱莲花承托。塔内设有通天塔心柱,对称转角形楼梯,可迂回攀缘,登临塔顶。塔刹呈盔形,远眺雄浑高峻,巍峨壮观。各角挑檐系有铜钟,风摇钟鸣,声震四野。

舍利塔的传说,主要是鲁班造塔。在很久以前,卫河两岸水美田丰,人们过着衣食无忧、风调雨顺的生活,都把这片土地作为福地,据说大灾大难到了这里就会变得不那么严酷了,故而得名—临清。还有人说临近大清河(卫河)建城得名临清的,不管怎样,人们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感到自豪,也都非常热爱这片土地。

但天有不测风云,不知在什么时候,卫河里来了一个千年王八精,它能呼风唤雨,一怒起千丈浪,一恼倒万家房,平时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以前美好幸福似如桃源的景象了。这个水妖跟两岸人民定下了一个规矩,每年千担粮,万担米,外加一对童男童女。两岸的人们哪敢不听?稍微抵抗就会遭到水漫河堤的报复。有的人家不忍欺负远走他乡,有的年轻人不甘受辱,到河里与恶魔决一死战也都成了它的腹中餐。生活在恐怖中的人们只能祈求上苍来为民除害。这事被南海观音菩萨的慧眼看到,便动了慈悲之心,准备除掉这个恶魔,她踏上祥云,来到此处,把手中的玉净瓶投入河中,口念咒语,巧施法术,便把那妖怪连同一河水装入了瓶中。然后以指为杵,戳了一个千米深的大井,把妖怪放入井中盖上盖子,并邀请鲁班在上面盖上一座宝塔,使那妖怪不再作恶。走时菩萨却没把玉净瓶内的柳枝拿去,故两岸多柳树。

鲁班应邀带了一百个徒弟来建宝塔,经过十年十月又十天的施工,这一天终于建成了这座宝塔,完工时鲁班对众徒弟说:“今天完工,我请大家吃饺子。”鲁班叫住最小的一个徒弟说:“跟我烧火吧。”小徒跟着师傅去了。

小徒弟很纳闷,这百十口人吃的饺子什么时候能做好?一会儿大锅烧开了,鲁班对徒弟说:“徒儿把脸转过去吧。”小徒听话的转过了脸,但又忍不住好奇心,就偷偷转过脸来看了一眼,没想到竟看到师傅正解下裤子,蹲在锅边向锅内屙饺子。小徒吓得闭上了眼睛,只感到一阵恶心。过了一会儿,师傅说:“转过脸来烧火吧。”开锅后叫来众徒弟每人一碗薄皮大馅的饺子,吃的众徒弟只喊“香!”小徒弟却怎么也吃不下去。

众徒弟吃的饺子一个都没剩,吃完后,鲁班对众徒弟说:“徒弟们,你们吃了我的饺子都成仙了,都会长生不老的。”这时小徒才追悔莫及,鲁班又对小徒说:“你的福分未到,再修行千年吧。”于是让小徒喝了一碗汤,又对小徒说:“等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此塔必倒,到那时你就能得道成仙了,这碗汤能让你活上一千岁。”说完后,带着九十九个徒弟向仙境去了,只留下一个小徒弟...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临清县衙

临清衙门,坐落在州前街。临清州前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它东与解元胡同、州口街、南门里街相连,西与新开街、州西街相连,长300余米。因临清州衙坐落在这条街内,因此而得名。临清州前街,在民国时期,又称为县前街,到了民国时期,临清州衙门改为了临清县政府,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县前街。现在的圆仓街中段就是当年的州前街。现在的粮食局家属院就是当年的临清老衙门口区域。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临清五样松

五样松在临清市城东陈家坟村东北、“锦衣陈氏茔”内。传为明永乐年间所植。树高16米,树干围长1.9米,树冠形如巨伞,枝干虬突,冠盖如伞,味香过檀。1935年《临清方志》载:“陈家坟村东陈氏茔内,有松一株,黛色参天,蔚然深秀”,“老干轮囷,实为巨观”。以“东郊孤松”之名,列入“临清十景”。五样松的叶有米粒、竹蔑 、针、刺、喇叭5种形状,故称'五样松'。有人说此松为五种松柏苗扭结,日久成为一体,故生五样叶。亦有人说树本身就是异叶之品种,属松柏科。此松在1943年、1969年曾两次内燃,历时80多天,树干腹空,枯枝增多。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临清进德会现遗迹在大众公园

蔡元培1918年1月中旬发起组织“进德会”。他认为,“吾人既为社会之一分子,分子之腐败,不能无影响于全体,如疾疫然。其传染之广,往往出人意表”。“私德不修,祸及社会”。他提倡“进德”,以与社会之浊流作斗争。

蔡元培将“进德会”的等第分为三种:

甲种会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三戒。

乙种会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五戒。

丙种会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八戒。

临清进德分会是由民国鲁西民团总指挥赵仁泉筹建。

现今临清大众公园内,还有当年400米跑道、赵仁泉和武训纪念亭、武公纪念堂等遗迹。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临清凤凰岭,今在大众公园

京杭大运河象绿色的飘带将临清城缠绕起来。在这条飘带的弯曲处,有一座人工堆积的绿色小丘,绵延数里。当年,乾隆皇帝沿运河七下江南,路过临清,曾在此题榜作联,赋诗弄墨。此处原有一座建筑称‘无为观”。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给无为观题“福佑津途”作榜,题“双闸节宣资利济,三元调燮协宁居”作联。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南巡又来到这里,看到这里景色宜人,竟引得他走下龙舟,漫步在岭上。从此,此岭便赢得了凤凰岭的美誉,并以“凤岭钟英”而列入临清十六景名册。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先后撰书《临清叹》、《临清歌》著名的长篇诗文,并刻石立于凤凰岭下。诗文开篇两句写道:“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乾隆多次为“无为观”题诗,并书写上石。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省立棉业试验场(今棉科所)

棉花在临清的种植历史十分悠久,这与临清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的临清,在气候、土壤、光照、温度等方便具有很明显的典型性,因此在这里出现了很多次对棉花的改良实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临清的棉花种植伴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在临清市南郊,有一处五百多亩的试验田,这里是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的试验站。为了提高棉花的质量、产量,从二十世纪初期就开始有人在这里进行试验。杨熙光,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位寿光人出生于1883年,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当时的山东公署任职。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很快影响到了临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因此,对棉花的质量、产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杨熙光在全省进行考察后,建议在临清设立一处棉业试验场。1918年,山东省立棉业试验场在临清设立,进行美棉试种及发放、新品种改良等工作。

1938年,占领临清的日本军队在棉业试验场的基础上,建立了华北农事试验场临清棉花原种圃。曾经幻想永久占领中国的日本侵略者,也在这里进行了一些棉花改良的实验。“原来这里还有三座日本人修的炮楼,还有一些宿舍,大概是当时在这里驻扎了很多日本人。不过日本人在这里取得了什么试验成果,我们了解的都不是很多。”

抗日战争胜利后,日军的改良实验也随之而结束,这处试验场也由国民政府和解放区政府先后接管。新中国成立以后,临清棉花研究工作开始了崭新的一页。当时在临清设立有山东省棉花研究所,沿用的就是过去的场地。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天宁寺

天宁寺位处临清土城南门——钦明门门外东侧,为古临清四宁寺(大宁寺、静宁寺、满宁寺、天宁寺)之一。寺址原为明朝初年一造船厂,明永乐三年,因夜间院内常有不明原因的亮光闪现,众人生奇,便挖地寻因,从土中掘出白玉观音一尊,遂奏闻朝廷,获准建寺院供奉之,命名曰天宁寺。一般大型寺院内,多塑有十八尊达摩罗汉,而临清的天宁寺大殿内却塑罗汉十九尊,这是为何?

原来,该寺原塑罗汉同样是十八尊,造型也十分讲究。后来,发生一桩奇事,使罗汉数目起了变化——

据传,奇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某日,寺内主持巡视大殿时,忽然发现十八罗汉少了一尊,原位置处只剩空座,但并不见被挪移、拆除、击碎等破坏痕迹。询问众僧及香客均不知所踪,反复揣摩也难解谜团,只好新塑一尊罗汉补之。

数日后一天,天色渐晚,众香客均已散去,唯剩一脚夫牵毛驴于寺门外不断向内张望,历久不归。众僧狐疑,报给主持。主持出问缘由,脚夫言:午时,有一高僧乘坐本人毛驴来寺内,言明脚钱三十文,可高僧进去大半天了,也不见送钱出来......主持自知本寺内全天无僧外出,也无外僧来访,疑恐有诈,却不好辩解和发作,遂唤出众僧列于门首让脚夫辨看,均被否认。但脚夫仍不离去,主持为自证清白,只好带其进寺内查找。脚夫在前,众僧随后,先看过门房,又查过前厅,均无发现。主持与众僧自觉心中无愧,便侯立于院内,任由脚夫查寻。正当主持淡定时,脚夫却在大殿内高喊:找到了!众僧不信,忙近前察看。不看则已,看则惊诧万分——此前因空缺被补置罗汉处,又多出一尊罗汉挤坐旁边,验看正是日前所失者,而恰好有三十文钱置于座前......主持既惊又喜,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连续数了两遍,大殿内的罗汉确实已有十九尊了。尽管不明原因,也只好赶紧施礼致歉,让脚夫取了脚钱,恭送归去。

从此,天宁寺罗汉化僧出游,归来后诚付脚钱之事,巷陌竞传,引起轰动,僧俗争相前往膜拜,寺内香火一时称盛。

天宁寺历经明弘治年间扩修,清乾隆年间重修。虽后来毁于战火,但十九罗汉天宁寺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寺内罗汉能化身,有灵性,明事理、讲诚信的说法也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观念。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临清县志修志委员会全体成员

临清县志-徐子尚等修,1935年出版。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三元阁码头(现遗址在西河堤内)

三元阁码头位于临清卫河东岸会通街。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会通河与漳卫河交汇处设立的商业码头,原码头用条石砌筑,台高4米,占地60平方米,现仅存基址。

三元阁是临清著名的道教观阁,其始建于明代,具有典型的道教建筑风格。

三元阁倚卫运河东岸而建,顺河垒石,梯砌为坝,台高丈余。阁建于台上,(与现存的豋瀛楼形似),前后两进。《临清州志》『阁下垒石为台,居卫津最高,圹豋其上,樯帆满目,颇饶风景。大殿供奉有,武财神关帝,大士观音,妈祖海神娘娘等神灵。三元应:上元赐福、中元消灾、下元解祸而来。

京杭大运河沿途除了北京、杭州外,唯有临清三元阁供奉有妈祖海神娘娘之神位,显示了临清宗教风俗的包容性。

临清卫运河两大码头,一是三元阁码头,一是浮桥口码头(俗称水簸箕)。南来北往的漕运商贾一在码头停靠,就会到三元阁烧香祈求所愿。清末,漕运逐渐停航,三元阁香火也日稀,到了民国时期,三元阁彻底失去了它的宗教用途,三元阁成为了民国临清水上警察所。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临清头闸口

元开会通河,临清因地处三岔河口,北及大都,南达杭州,西抵洛阳,为临清御河运粮上万户府。明清时期,临清码头多达八处之多,如头闸口、二闸口、南湾子、三元阁、狮子街、广济桥、钞关码头、卸货口等8个自然码头。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永丰、永备二仓(今在圆仓街)

民国21年(1932)县长徐子尚建的永丰、永备二仓。据民国《临清县志》记载:“在县政府大门内前曰永备,后曰永丰,民国21年县长徐子尚奉令绩谷,偕邑绅张自清等筹款6万元为仓储基金,在军事还款内拨支。并拆城墙砖筑圆式仓二,购谷6千石实之”。

临清有句俗话“先有临清仓,后有临清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在临清建官仓,仓廒有三“广积仓”、“临清仓”、“八十一连(连十间)”,三仓共计810间,占地约12万平米,相当整座城池的四分之一。而临清砖城直到设施官仓82年后的景泰元年(1450年)才建,主要目的就是守卫官仓。这三座仓隶属国家粮仓,据《明史·食货·漕运仓库》载:“宣德中造临清仓,容纳三百万石。”按当时全国运河漕粮年总额400万石计算,临清仓储转漕能力占全国的四分之三。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唐吴道子画关公像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同时吴道子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 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 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维摩诘像》、《万国咸宁》等。现在台湾的《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还有一些真迹摹制品,如《吴道子贝叶如来画》(七幅)、《少林观音》、《大雄真圣像》等。海外存迹有流入德国的《道子墨宝》50幅,流入日本的《溪谷图》等6幅。吴道子一生虽然创作了许多作品,但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千年后,有7个姓齐的遇到7个骑驴的,临清塔必倒?

静宁寺佛像

同大宁寺、天宁寺、满宁寺并称为“临清四大寺”。临清的佛教寺庙、寺庵在明清时是很多的,如大宁寺、静宁寺、天宁寺(弥陀寺)、满宁寺、大佛寺、永寿寺、广济寺、禅觉寺、圆觉寺、龙泉寺、宝泉寺、清凉寺、净域寺、多宝寺、多福寺、石佛寺、净土寺、观音寺、观音祠、莲花庵、水月庵、福田庵、准提庵、大藏庵、弥勒庵、卫罗庵、琉璃庙、慈航院、什方院、西方境、大士殿等等,乡间小庙更是不计其数。解放前,因长期战乱,寺、庵大部圯废;残存者“文化大革命”中亦多被毁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