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式生活”的中学时代

 老刘tdrhg 2017-04-23

  一

  我真是散养出来的。从中学就开始住校,生活完全自理。中学离家七八里路,每周末回家一次,平时借宿在学校附近的远房亲戚家。父母也很少去学校探望,偶尔手头的饭票用完了,托人带个话,老爸就送一袋粮食,我拿到食堂换饭票——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读书的时候就是这样,零花钱很少,基本都是用饭票在学校买东西。我记得有一天中午,炎炎夏日,蝉鸣如嘶,午睡的时候我偷偷出来买雪糕吃,被执勤的校长抓个正着,挨了一顿批。接着被班主任刘老师领着去办公室,继续训话。当时我吓坏了,刚进办公室就哇哇大哭,还以为事情很严重,要叫家长,结果刘老师劝慰了我两句,让我回去继续睡午觉。

  这大概就是我中学时代记忆比较深刻的事情,现在想起来觉得好笑。我不是调皮的学生,一切都中规中矩,学习成绩虽不是顶尖,但也差不到哪儿去,什么都是中等。我没打过架,没逃过学,虽然暗恋过女学生,但胆怯不敢说,怕被人发现,偷偷写在日记里。后来发现这个女生跟我另外一个同学比较亲近,心里又失落,又纠结,但是表面上一切如常。好像就是这样,表面平淡如水,内心翻滚不已。

  我在学校的生活好像是独立的世界,父母也不会多问,事情也全凭自己判断做主。现在想起来,父母散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姐弟几个都在读书,耗费了家里大部分的开支,父母要操心地里的农活,给我们准备好吃穿用度。这些事情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了,哪有时间嘘寒问暖,操心我们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从小独立的生活,让我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凡事自己拿主意,自己决定不了的事情,再找父母商量。

  这种成长模式,从最大的姐姐到最小的我身上,一直贯穿了下来。现在想起来,爸妈为什么能这么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在学校生活?好像我们也从来没追问过,尤其是到县城读高中之后,基本就是每个月回家一次,父母也从不多问,成绩好了自然高兴,成绩下降也不过多责怪。这样的成长经历,带给我最大的益处就是懂事,知道父母的不容易,自己要努力争上游,不要堕落。有苦衷和情绪要自我消解,不要给父母添麻烦。

  二

  我是个早熟的孩子,早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源于阅读。

  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在《墓中回忆录》中,曾经这样描述他童年时代的阅读:“我会偷走小教堂里的蜡烛头,晚上阅读那些描写不安灵魂的充满诱惑性的细节。”这样简单的句子在别人看来如此普通,甚至根本不会留意到,但是让我想起了许多年前的那些个漫长的夏日,我在阅读能找到的各种书籍。尤其到了停电的晚上,守在半支蜡烛摇曳的亮光下,汗水浸透背心也浑然不觉,目光全被手中翻阅的文字所吸引。现在我根本想不起来那时在读什么书。是什么书还重要吗?也许是经典之作,也许不过是一本滥俗的小册子,也许是一本微不足道的文学杂志,但随着我的目光恍惚,沉入梦乡,所有的故事也都中断了。

  阅读是我童年精神世界的最大收获。我小时候经历过一场车祸,在病床上躺了三个多月。不能动弹是小朋友最受不了的事情,没有办法,父母就给我找了很多书读,借此转移我的注意力。那三个多月估计是我读书最多的时候,同时也养成了我读书驳杂的习惯。而且读的书并非传统或经典,而是以各种小说居多,其中还夹杂着金庸、古龙、温瑞安、柳残阳的武侠小说,还有许多粗制滥造的作品。

  小时候读书是没有章法的,不知道好与坏、精读与泛读、文学与伪文学的区分,只知道故事好看、人物精彩、情节跌宕起伏。但是阅读的经验就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分辨什么是好的文字,什么是好的语感。这种好是一种阅读的愉悦,是心灵的悸动,是见到一本好书不忍读完,害怕读完就没有了的复杂心态。小孩子的心理真是奇怪,读到一本好书,生怕别人也发现了,偷偷藏在被窝里每天读一点儿,细细品味。看着在病床上若无其事地翻书,内心却翻江倒海一般激动。阅读的间隙,总会莫名地走神,把自己幻想成书中人物,跟随他行走江湖,行侠仗义。那种类似灵魂脱壳的体验,是我待在病床上最大的乐趣。

  病好之后,我对阅读已经有上瘾之势,也没有注意保護视力,变成了近视眼。父母担心我对各种书籍的阅读影响学习,渐渐限制我的阅读,家中很难找到一本书籍。读高中的姐姐房间里有不少书,我经常偷偷去翻阅,被父亲发现之后还挨了批评,说我不好好学习,只爱读课外书。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夏天的一个傍晚,家人吃过饭都去串门了,我悄悄跑到姐姐房里找她的书。恰逢父亲回家,他看到房间的灯亮着,就问了一声。我到现在还搞不懂当时是出于何种心理——或许是怕又挨骂,竟然鬼使神差地拉灭了房间的灯,钻到了床底下。父亲警觉起来,以为家里进了贼,拿了一把扫帚,贴身进门,开灯,扫视,俯身,掀开床单。四目对视,那种尴尬至今不知道如何描述。

  三

  现在的少年大概不知道那个年代的农村,精神世界有多么荒芜,基本上每天都会停电,电视机也不多见,只有书籍阅读是成本最小的。有时候想想,又很怀念那个没有手机和电脑的岁月,因为所有的精神饥渴都是渴望读到一本书。有时候为了一本书,需要走几里路,托人托朋友才能从邻村那里借阅。担心被人早早索要,还要防备被父母看见挨批,总是在夜深人静之后,偷偷在被窝里阅读。有时候时间不够,别人催得紧,就跟几个喜欢读书的朋友分章节抄写一遍。我后来读王小波的回忆文章,才发现很多人都这样干过,条件好的,可以用相机拍照,然后冲洗出来阅读。为了读一本书,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也正是这种对知识的爱,支撑着我们在那些贫瘠的岁月里,一点点地熬到现在。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但我对童年的记忆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我人生中许多选择的出发点。央视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有个在海边长大的姑娘周君梦让人印象深刻。她介绍自己家制作的美食沙蟹汁,说自己是从小吃妈妈制作的沙蟹汁长大,她的童年记忆里,所有的食物都拿沙蟹汁作为衡量标准,沙蟹汁搭配这种食物好吃,沙蟹汁搭配其他食物会不好吃,如此等等。其实,我也一样。因为小时候对书籍那种根深蒂固的热爱,书籍也成了衡量我生活的一个标准。生活窘迫的时候,不会说穷得吃不起饭,下意识想到的却是,生活穷得买不起想看的书了!

  书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孤独,也是现在生活中最富裕的慰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