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不出门八不归”,多年来我们都曲解它的本义了

 老黄说史 2023-01-29 发布于河南

有句老话,叫“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说的是做人做事,都得尊重规律或套路。比如,人要生而有敬畏之心,这样才不致自我毁灭,所以民间才一直会有对神的崇拜、对事与物的禁忌。尤其是春节期间,禁忌更多。

禁忌,在民间的通俗说法是“忌讳”。它是以民间信仰做为本质内核而派生出来,目的是借以规范社会成员行动和语言。一方面,他们对受尊敬的事物视为神明,不准亵渎、冒犯;另一方面又对受鄙视的事物视为不吉,不许随意接触。禁忌的事项比比皆是,给生活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比如正月,就有许多民间禁忌:初一忌说不吉利的话,不许父母打小孩,以免闹得不愉快。初三以前不能往外倒垃圾,因为那些垃圾是家财,倒了会舍财;各家都争着往水缸里添水和背柴草,认为可以增加财富。另外,还有些语言的禁忌,比如,贴春联不能叫贴(有倒贴、赔本之嫌)应该叫糊(福)春联;猪舌头要叫猪卷(赚)头,猪耳朵得叫顺风……

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出行禁忌:“七不出门,八不回家。”说的是阴历初七这一天不离家,在外做事的人回家要避过阴历初八。更有人连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都算了进去。

其实,“七不出,八不归”的原始含义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民间禁忌。“七不出,八不归”是老祖宗传下的为人处世与治家的优良传统,它们的正确内涵是这样的——

七不出:说的是出门前,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

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即平常我们说的开门七件事。就是说,必须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才能出门。

八不归:说的是出门后,有八件事没做好不要回家。

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违犯了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无颜回家。

七不出,讲的是持家。操持家务,让你的家庭有生机,家人健康、幸福。八不归,则是做人准则,同时也是家道的根本。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句流传下来的老话都有其深刻内,而望文生义式的歧解,坑了我们多少年。

出门在外的游子,无论何时,千万别被“七不出门八不归”的所谓禁忌羁绊了你回家的双脚,想哪天出门就哪天出门,想哪天回家就哪天回家!

家,既是遮风避雨的居所,又是使人憩息心灵的空间。家,就是我们心一盏永远闪烁的明灯。我们都在与时间赛跑,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只要回家,回家,才是给予父母的最好礼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