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实录】干货:张伟(可二)-家长教孩子写作文 上

 华教数媒一小兵 2020-11-02

2016-04-07 张伟(可二)讲座实录

“一堂作文课”公益微信创意作文私享会 

第二十一期

孩子不会写作文,只能怪你不会教

大家好,感谢主办者的邀请,我虽然从教多年,也曾在过去做过一段时间的编辑,见了许多教师、专家的文章。但仍然“不会写,不会教,不爱写,不想教”,我对解答那三个问题完全没有任何信心,在此也仅是与各位进行探讨。

缘起-与作文结缘

现在的学生最怕三样东西:古文、作文、周树人。我自己念中学的时候喜欢古文、周树人,却独独怕作文。在我的经验里,这两样东西跟老师要求的作文大概是相抵触的。自由抒发和仿写的代价就是换得老师的批评,从此致使对作文这件事就两眼一黑,深感无力。然而后来却误打误撞进入杂志社,又要指导女儿,才在和各位供稿作者学习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我的夫人是高中语文教师,因为我是个编辑,有时候她会拿着班上学生应试作文给我看,我每次都是在吃晚饭之前迅速翻一下,她很纳闷,以为我敷衍她,其实她不知道,饭前看学生作文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减肥;一个是保护肠胃。那些作文通常都是千文一面,套话谎话连篇,饭前看影响食欲,可以少吃一点,对减肥有益;而如果饭后看,却容易反胃呕吐,对身体不好。

据夫人介绍,其实报纸上也有说,现在的学生最怕三样东西:古文、作文、周树人。我自己念中学的时候喜欢古文、周树人,却独独怕作文。在我的经验里,这两样东西跟老师要求的作文大概是相抵触的。

跟大多数同学讨厌周树人同学的文章不一样,高中的时候我就看他老人家的《狂人日记》、《故事新篇》和《野草》,看得昏天黑地,乾坤颠倒,从此再也写不来作文。


周树人的白话文,深得魏晋文法真传,清峻简练通脱,绝不同义铺陈;而且行文角度奇特、入木三分。周同学深爱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文中嵇康为拒绝好朋友山涛邀他做官,说道,“当官要举止端庄,言谈肃正,可是我这个人经常大半个月不洗澡,喜欢当众扪虱子;一泡尿非要憋到不行才临时找地儿尿,所以我做不了官。”

周同学自己伏在他家窗前的书桌上码字时,也把夜猫野狗和路人在他家墙根下尿尿的事写进了文章。但我自己念书时,曾经有次写记叙文,把上课憋尿,下课找地儿施肥的事兴致勃勃地写进了作文,结果被老师当众痛批猥琐无聊,没有意义(换成今天流行的话就是,没有正能量)

从此我对作文这件事就两眼一黑,一至于今。

但是,冤家总是路窄。考大学的时候,我躲过了中文系,却在毕业多年以后没有躲过编辑这个工作。更没有躲过活蹦乱跳的女儿苦着脸问我怎么写作文这件糟心事儿。

我第一份编辑工作是一家教师类的杂志,也就是说,稿件主要是老师投稿,我负责选稿和编辑。其实当时我挺兴奋的,心说,哈哈,这下终于轮到我给老师的作文打分和改卷了,隐约有一种报复的快感……

缘进-和作者学习

1,好的教师文章和文章观可以治疗我的作文自卑症。

2,好的教师文章,往往都铺陈有节制,讲理清楚明白,行文洗练,以及行文真诚不做作。

当然,虽然看上去是这么回事,但是其实,作为编辑,我更多的是在向优秀的作者学习。

 学习的结果,主要有这么两个感觉:

1,好的教师文章和文章观可以治疗我的作文自卑症。比如,我曾经编发过湖北梁卫星老师的《作文就是按照常识生活》的序言,并拜读过他这一组长文。梁老师以现代文明为价值基础(普世、公民教育),以逻辑理性为分析视角,以人文关怀为为文基调,说写作文“文无定法,理有定则,情趣无定形”,甚得我心。梁老师的文章告诉我,我不会写文章不只是我个人的错,那种文有定法——什么开门见山、欲扬先抑、凤头猪肚豹尾……依范文画葫芦打天下的教法;那种理无定则——一个命题的论证,不但正反两可,而且可以全不顾逻辑规则,鼓励多用比喻、类比、甚至可以用同一个例子万能论证截然相反的命题的教法;那种无时无刻不想着中心思想和“正能量”的教法,早就把我的文字感觉败坏殆尽了。


 2,好的教师文章,往往都铺陈有节制,讲理清楚明白,行文洗练,以及行文真诚不做作。而且我发现,角度别致却能立论稳当的文章,往往出自非语文老师之手。看一部分语文老师的投稿,往往看得我很着急——喜欢用感叹号,喜欢用排比句,喜欢用形容词,却总是说不清楚一件事,讲道理喜欢从《读者》、《故事会》之类的消遣报刊上的二手文章里找似是而非的例子,而且例子跟要表达的观点往往根本搭不稳。这不能全怪语文老师,从我们的文化传统起,我们的老祖宗就是这样。比如,孟子他老人家论证性本善,其中一个论证是这样子的:“人之向善也,如水之向下也”。这哪跟哪儿呀!论证思路就跑偏了,应该是按逻辑思维来走。

思考-中学作文后遗症

我自己小时候写不好文章,就在于不想说假话套话,却不知道怎么把话说清楚,再加上被老师一骂,就开始自卑并且厌恶作文。而有些刚入行的记者写不好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1,叙事不清楚,表达无节制;2,语言表达冗余不客观,这些都是中学作文的后遗症。即使能写出流畅的应试文,也会逐渐丧失对文字的喜爱和尊重。

后来,我又在几家报纸做编辑,改作文的主要对象变成了记者的稿件。记者稿件本来是有定式的,一件事情的五W(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要齐备。但我发现,很多初入行的记者写一个简单报道,常常出现两个毛病:

 1,叙事不清楚,表达无节制;无法通过叙事本身来展现事件的逻辑。但是却又喜欢用各种连接词,非常不严谨地给各个素材强行建立逻辑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

 2,语言表达上冗词冗句很多,对使用形容词有无法抵抗的冲动,很喜欢把主观感受带入到客观叙事中去。自我代入感很强,恨不得跳到纸面上来告诉读者他认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显然,这些毛病都是中学作文后遗症。

 所以,从职业经历来看,我个人对待文章有一个最低标准,就是“文从字顺,老实说话”。

 我自己小时候写不好文章,就在于不想说假话套话,却不知道怎么把话说清楚,再加上被老师一骂,就开始自卑并且厌恶作文。

 也许老师教的那些形式上的技法,对于对文字表达的任何形式都非常感兴趣的同学有帮助,但对于那些不习惯或者做不到按规矩表达情感和价值观的学生可能就没有什么帮助,而这样的学生,我猜大概是占了大半吧。

而且,作文里最终被反复证明拿高分有效的技法,每种文体就那么两三招,单纯依靠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做的那些作文训练,即使是有文字天赋和敏感的孩子,也会被箍得死死的,即使能写出流畅的应试文,也会逐渐丧失对文字的喜爱和尊重。

那么,怎么办呢?

(见下一图文页)

本周四晚八点讲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