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回顾|切换与联想——实践导向的建筑案例研究的若干要点

 Duni设计学院 2020-08-18

本周三有幸聆听了一场同济大学教授王方戟老师解析建筑案例研究的讲座,感觉受益颇深。王老师从不同的切入点,引用具体的建筑案例来进行说明,内容十分丰富。

好的资源也应该与大家共享,相信不少同学也亲自去感受到了这场讲座的庞大的信息量,小编在此也仅是将讲座内容稍作整理,供大家暇余时间了解。部分内容理解比较浅薄,如若与王老师所讲有所出入,还请各位见谅。

「几凡设计教育」

设计丨手绘丨游学丨考研丨留学丨出版

  

切换与联想

——实践导向的建筑案例研究的若干要点

设计实践的七个相关点:

1.协调:

沟通(与其他人员的关联)

团队组织(专业相关人员的关联)

2.技术

结构(合理有效地参与在空间中)

设备(系统便捷、节省,与空间整合度高)

构造(按照空间要求解决实际问题,耐候并具有耐久性)

施工建造(设计中考虑恰当施工技术及条件)

规范(找到制约与设计诉求间的关系)

3.功能

满足需求(针对各种不同使用要求进行的设计)

经济地解决额问题(在合理造价要求下进行设计)

便利(方便使用)

4.时间

类型(超越项目具体性的空间组织关系)

沿革(从历史关联的角度分析今天该有的存在状况)

新旧交换(不同时期建造之间的结构及建筑关系)

心理及文化维系(老建筑保护)

5.环境

体量(建筑实体之间的关系)

地形(在高差复杂的环境中的建造)

行为呼应(建筑与场地上的人的关系)

造型材质及细节(建筑物质表现极其与环境的关系)

6.体验

空间感知(静态及动态中对空间的体验、光线及材料表现)

舒适性(没有心理压迫或紧张感

尺度(从感知角度看空间大小适宜)

从建筑的实现中的必要性来看,应是从上到下的关系,从最开始的协调到最后的体验。

但是建筑师是倒过来思考的,从下到上。从建筑学本体关联的程度,首先是建筑的体验感,然后再考虑和环境的关系,最后逐渐往回,总会找到人去协调好一切。

王老师根据从上到下的逻辑,用案例研究来对各个内容一一阐述,从不同的切入点入手,队当代设计师们做设计研究,很有启发性。

目录如下:

01-协调

内容:

对建筑师处境,建筑师生平、同时代建筑特征、团队的还原。

关注Bawa将建筑放置在总体关系中的位置,以及设计时的把控内容。

实例:

Geoffery Bawa 

Bentota Beach Hotel

这位甚至被称为“亚洲建筑之父的”Geoffery Bawa,年轻时和爷爷与父亲一样是律师,然而在他27岁独自踏上为期一年半的世界之旅之后,突然有了想要创作自己的建筑的欲望,于是在将近30岁时,重新前往英国学习建筑。Bawa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把一群各精一道的人凝聚在一起做项目,David Robson曾在书中描述Bawa,称其为对一个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吹出最后一口仙气的人,所谓仙气则是指房子建到最后给人的一种感知,这种感知超越了建筑学本身的技术范畴,而Bawa则能将这种感知抓住,然后实现。

Bentota Beach Hotel 是Bawa最重要的建筑作品之一,比起其他作品,它更能概括Bawa早期的建筑成就。Bawa将酒店建在一个海岬的咽喉部位,海岬把班托塔河与印度洋分离开来。建筑被放置在一个高台基座上,基座外面围以碎石矮墙。

熟悉Bawa的人应该知道,Bawa非常钟情于兰特庄园、法尔奈斯庄园那一类的风格特征,而Bentota Beach Hotel就像兰特庄园一样,置于高地,整个建筑给人的感觉就像城堡一样对称,但是进入城堡之后,会发现其与园林之间的联系是非常舒展的,各层次间变化生动。

对于这座酒店的设计,Bawa更多的是站在更高点来把握建筑的整体感觉,通过理念性而非技术性的介入,平衡建筑各方面的关系,其介入点很值得当代建筑师反思。

02-技术

内容 1:

尺度、空间及形态在结构框架下的,一种技术性剖面的设计方法。

实例 1:

Glenn Murcutt

Arthur and Yvonne Boyd Art Centre

作为一名建筑师、评论家以及2002年普利兹克奖获奖者,Glenn Murcutt设计了许多澳大利亚最具创新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的住宅,在他的作品中,建筑利用被动技术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关注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Glenn Murcutt设计的坐落在澳大利亚南威尔士里弗斯代尔的Arthur and Yvonne Boyd教育中心,两个主钢结构楼顶,分别覆盖着会议厅和住宿部,朝对方倾斜着,映射出周围风景。

这座建筑成为了这个场所的一个框架,就像画家的一个取景框一样。而这种景框的效果不仅是由大面积的开敞和小面积的窗户视野所形成的,也是由建筑的位置和屋顶的形式所构成的。马库特通过改变设计的元素,材料和隔断等方式来降低这座建筑的尺度。将床置于飘窗的位置,通过身体的感触,将床推出,建筑的界面在墙面,但内部的人的体验,在飘窗的位置。尺度上、立面上由于身体的介入,让人有一种尺度的感知,把身体的大小和需要置于立面上,从而将立面尺度做小。

内容 2:

建造、结构、设备、构造的紧张和均好关系,空间及形态存在于这层关系之中。

实例 2:

Saenz de Oiza

Banco de Bilbao

建筑架于地铁纸上,两个大墩作为房子的基本结构,隔几层做一个大结构,其余为小结构。立面的大小、虚实并不是为了造型,而是结构的需要。

03-功能

内容 1:

功能,在技术及空间的相互关系中寻找出路。一种典型剖面的设计方法。

实例 1:

De la Sota

Gimnasio del Colegio Maravillas

马拉维拉斯学院体育馆是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里程碑式的建筑,不仅因为他是马德里第一个金属结构支撑的建筑,更重要的在于德拉·索塔对新材料和新的建造技术的尝试。

两排钢柱支撑的反向桁架覆盖了其下的大跨度空间,桁架上部还用钢柱架起一层空间,其屋面刚好和学院室外场地的标高相齐,成为室外场地的一部分。桁架中又包含了德拉·索塔为建筑任务扩展出的阶梯教室的功能。

从剖面图中可以看到,建筑立面与场地交界处具有通风的功能,以建筑立面在Joaquin Costa大道边和街道的交接处作为通风入口,以对角线位置建筑和学院室外场地的交接处作为通风出口。正式这样的建筑通风状态和反向桁架的空间形态使José Manuel López-Peláez认为,主要的体育场大空间形成了一种向上的浮力,让屋顶给人以漂浮之感。

内容 2:

当代建筑师的功能观,从宏观环境到微观身体之间的重新定义及物化。

实例 2:

建筑设计:塚本由晴研究室

结构设计:竹内徹研究室

东京工业大学地球生命研究所栋

建筑一定是有一定的社会性在内的,塚本老师特别强调建筑和人之间的和谐感,注重体会使用者的需求,认为迎合个性不是建筑师的工作重点,我们关心的是业主为什么要造房子,为什么选这块地造房子,今后怎么使用。

立面上公共和私密的划分处理非常细致,窗户的材料在夜晚能够实现光线的淡化,降低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形体的出挑,有利于扩大空间的尺度感,玻璃墙体和柱子的分离,在最简单的平面中得到最大的空间变化。

走廊并非一通到底,而是注重创造空间的私密性。

内容 3:

“功能”与空间及建造技术之间的梳理及挤压。

实例 3:

Lacaton and Vassal

School of Architecture,Nante

 该项目设计计划能够创造一套利益的学校建筑,以及丰富多样的城市景观。三个甲板分别位于9米,16米,22米的地面上,由一个平缓的倾斜外部坡道连接,逐步到达地面。 一个轻钢结构重新分割这些主要楼层的高度它能够使这些空间用于项目安装和创建一个系统,使其适应他们的的延伸和他们未来的进化。内部空间具有灵活性和透明的外墙双倍高度,利用自然采光,对学生、教室和游客有很好的吸引力,这些空间可以进行各种集会或活动,甚至整幢大楼也可以利用起来。

作为一个教育设施,该项目的设计师开放的,明确的,也是具体灵活的,施工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技术和工艺过程都是自己的设计好的。

04-时间

内容 1:

类型作为设计的依据,具体性与抽象性之间的关联成为设计的要点。

实例 1:

OMA

Nexus World Housing,Fukuoka

福冈香椎集合住宅是库哈斯及其领导的设计事务所OMA在日本的第一个项目,它是经日本建筑师矶崎新邀请,作为一个日本建筑师和五个非日本建筑师中之一,在其负责的某福冈城市开发规划中完成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建筑师的策略不同,库哈斯选择将场地占满,并很仔细的收拾了建筑的边界线,但铺满所带来的两个问题,一是底层的采光,

该项目由24套住宅组成,每户三层高,每12套拼装在一起构成一个大体块。与这种拼装带来的紧凑感相对的是,每户都有一个贯穿3层的私人的垂直院子,将光线与更开阔的空间感引入户型的中心。

在整个的设计中,可以说是超越了场地,超越了时间的关系,但这种相互之间的搏斗又是非常技术性的。

内容 2:

非当代,非经典建筑案例,对不完美、不完整、非经典建筑的观察,及从中得到的体验。

实例 2:

Basilica di San Vitale, Ravenna

这是本期一系列案例中,唯一的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鉴于当时的建造经济能力,砖比抹灰更贵,所以建造时抹灰会厚一点,但是导致的问题是建筑的持久性不好,比不上砖的完整性,房子会出现歪扭的状况。但虽然外表不华丽,但是建筑内部的空间非常壮观。

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的变迁和周围房子的改变,Ravenna教堂遗留至今天,其周边场地环境和建筑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进入教堂的层次感已经与早期大不相同。

在教堂内部犹如一个迷宫,可以看到几层空间同时存在,给人空间套空间之感,但教堂平面很简单,并没有刻意的去创造多重空间。

这种古建建筑所反映出来的空间感知,有两点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是,当时间已经过去,再去看早期的建筑,对于建筑更本真的存在,什么东西才是真实的;

第二,个人的体验,反馈到几何操作中,是如何实现的。

05-环境

内容 1:

在全域(地质地貌、环境体量、环境氛围、大动线关联)关系的前提展开的设计。

实例 1:

Alvaro Siza

College of Education of Setubal 

这是西扎第一个大型的公共建筑项目,在体量上与功能上都较之前的作品复杂很多。建筑的平面虽然是一个H形的平面,但西扎在中间的连接体量的一系列处理方式,将这个H形拆解成了两个U形,并付诸于不同的平面功能和组织方式。

建筑平面更多的是出于环境的因素来考虑,设计之初所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二是流线比较复杂,车行流线以及人行流线如何贯通。

门厅置于建筑的中间,作为人活动的中心,并将房子处理成内庭的空间,行人先进入内庭再进入门厅,将环境延续至建筑中,形成特别的体验。而小U型广场为硬地,针对停车,由此产生出的H型平面。这种平面秩序的关联,是从环境而来的。

内容 2:

地域差异、技术、环境文化、文化差异、永恒性及世俗感的反差。

实例 2:

Aldo Rossi

IL Palazzo,Fukuoka

罗西是比较偏观念型的建筑师,细节对他来说不是重点。但是日本人做事,又非常认真,所以当罗西遇到了日本的工匠之后,其之间碰撞出来的火花,非常有意思。

酒店位于福冈的中心部的中州那珂河畔,周围环境非常之差,这个酒店就像一座希腊神殿一样坐落在那里,整个建筑是红砖基调,庄严且神秘的柱子支撑着建筑的门脸。

部分一层的屋顶被处理成屋顶平台,平台像是一种从城市里抽离的状态,它把房子主体与周围那些细小的当地房子区分开,但在这个稠密的地区中间,你也不觉得它太唐突。

建筑物的正面像是一座巨大的红色屏障,有柱、有墙而无窗,远看层层方孔像是“窗”,实际却是红色大理石的墙。明明正面可以开窗看见河流,为何于常识而不顾?

建筑基座用的是tivoli的travertine,这种最经典最罗马的石头被表现来传递意式风情。tivoli的石头在地面上直接用原色,因为毕竟是要踩的。在基座的立面上则被罩了一层红色,以期与主体的红色产生相呼应。石头上的红颜料被雨洗出了一道道的水迹。看来这么做还是不太牢靠啊。主体正立面上红色抛光的是伊朗产的travertine。由于石头铺在圆柱上,弧形的表面可以反射各方向的光线,还可以一直有让人能在视觉上感觉得到的高光,使建筑显现出经常变幻的色彩以及有一点水灵灵的感觉

06-体验

内容:

感知的焦点是视觉图像性的吗?空间关系(配列)功能动线关联及尺度设置决定了建筑的基本感知。

实例:

坂本一成

QUICO Jingumae

这是坂本老师为数不多的画草图的建筑,坂本老师最大的特点是能够给项目负责人主要的控制性要素,从而把控项目的整体感觉。

B1GF是商业,F1是办公,F2以上是住宅的符合小房子。三层空间,三种功能,面积非常集约。空间本质上是一个螺旋,但是功能上进行了划分。在公共和私密转换的地方,利用空间的放大,降低压抑性,使得过渡非常自然。

楼上的房间没有楼梯,只有一个电梯可以到达,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为了疏散而存在的门,想尽一切办法在集约的空间中让人感到舒适。

坂本老师认为,建筑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关系,空间的配列,及与功能、动线之间的操作关系,这种关联,塑造了建筑最基本的体验。

07-综合

内容 1:

方法:重点要素分层法

实例 1:

Milalles/Pinos

射击运动员休息室

非常明确地系统,墙承重系统、柱承重系统、屋顶系统,系统和要素的关系非常清晰。

用传统的方法把握动态的东西,完全由人工做出来的建筑,并非利用软件。

整个建筑逻辑非常简单,结构、功能、空间、环境,相互之间的制约和力量,共同塑造出建筑结果。

内容 2:

方法:控制线分项虚实法

实例 2:

Sancho/Madridejos

Arricaca University

桑丘的设计中,最大的特点是平面的秩序性和内部空间的复杂性。

平面一定是具有一定秩序,由于功能和结构的关系,使得秩序本身既已成立。在平面的秩序的排布之后,再进一步挖掘空间的可能性。完整的一个空间因为各处空间边界的对位,立刻变得富有了层次。在这个大空间里,可以在不同的尺度和维度上感受体验到各个虚空之间虚无的边界在时间和空间里的冲突和斗争,最后又统一于这个和谐的空间。

总结而言就是,以平面的几何秩序为前提,再结合以剖面、空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从而创造出各秩序之间的关联性。

内容 3:

方法:言语描述法

实例 3:

奥山信一,东工大

绿丘六号馆

依奥山信一老师所言,建筑所处的每个界面均很重要,故而每个面都是正立面,奥山老师设计的前提就是期望做一个各个面都一样的建筑。

该建筑本身为一个实验室建筑,但实验室是一种没有功能性的立面,没有从内在功能性反映在立面上的动机。而日本又有地震的危险,所以建筑均需要做两套结构,一套硬结构一套次结构,以便应对地震后的修补。该建筑形态正是在多方考虑之后,才生出的结构性的立面,结构确定之后,再去布置功能,

通过建筑语言的选择性,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值得当代建筑师们思考的一个角度。

总结:

1.弥补

以实践为目的的案例研究,弥补教学的盲点

2.完整

案例研究,首先是在可获得资料的条件下,尽量构建对象的多方位完整。并不是每个项目是均匀的,不同项目,有不同的重点。要从好奇的点挖掘下去。

3.切换

无论中外、古今、名作常品,都可以切换到临战的状态,还原设计条件,从中找到项目的具体难处,以此为线索进行挖掘。

4.陌生

初学时,要找到不易理解的对象进行研究。确立持久的研究的心态。

5.体验

重视自己的感知、体验,回溯感知的原因。要找的不仅仅是不可名状的“被打动”细节,更是可以描述的基本关系。要设置非建筑师的、及“动物性”的体验的频道。

6.方法

方法的总结对于借鉴是非常重要的。案例研究建立设计方法的差异网,为自己的方法及实践环境进行定位。

7.联想

依靠联想为基本方法,来对项目中的各种信息进行连接。

8.文献

照片作为当代工具具有太大的片面性,需要大量文献、还原及技术图纸的研究。

9.秘诀

平面。

  

编辑几小凡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