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是独裁,而不是戒律——安忍、戒律与自由

 旃檀洗心斋 2017-04-23
如果一个人持守戒律,并能建立适宜的处境,安忍就得以开展。我们不只是单纯地忍受痛苦、不悦,或是渡过煎熬;生发安忍要靠精进(virya)之力。如果没有精进之力,我们就无法安忍,因为没有力量来支撑安忍,而力量来自于安立适宜的处境,这就关乎觉知。“觉知”一词或许有些含糊,因为它通常指自我意识,或觉察自己在做什么,但这里说的“觉知”是指确切地了知情境,并非特别表示监看自己的言行,而是认清整体的境况,如鸟瞰风景、对城区一览无余。因此,安忍与持戒相关,持戒与觉知相连。

  实际上戒律是一切的关键,而尸罗(梵文sila),即德性,是持戒之源与持戒的主要功用。关于持戒,有两种派别的观点:有一派认为,持戒是必要的,唯有通过持戒才能学习和找到正确的道路。另一派则认为,应该任由事情随意地发展;如果戒律少些、如果将事情交给个人去抉择、听凭个人的本能,这样便可以使他对事情产生自己的兴趣,而不需要勉强他去做什么。

  这两者皆属极端之见。并不是佛教徒事事喜欢折中之道,而是必须把事情梳理、澄清。如果戒律过多,总是难免有一些是被强加在自身之上。这么多原则、规定,一个人时刻被监看、被指示如何去做,如此一来,一个人就无法做真正的自己——而是让他人自我的延伸、他人的观点硬加在你身上。那就成了独裁,而不是戒律了,这是一种揠苗助长,而非顺其自然。

  至于第二种观点,如果完全任由个人去体会戒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除非一个人具有高度的智慧,自制力又非常强,他不会被杂乱的染污念头、意见、情绪所左右,不过这样的人少之甚少。这并不是说大部分人都是疯子或者心理紊乱,这只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情况。我们通常都有烦恼染污的一面,在面临情境之时,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以烦恼的方式处理问题,这根本不是正确的方式,而只是人的条件反射,我们并没有如实地去应对。这时,人没有能力发展自由,因为自由还没有真正地向一个人展现出来。自由必须真正地呈现。事实上,“自由”一词本身的意义是相对的:摆脱或免于某种处境,否则就谈不上自由。既然须免于某种处境,首先则必须建立适宜的处境,这即是安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