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行不外乎佛道两家:道家更注重从身起修,然后悟道成仙,逍遥长生;佛家注重修心,明心见性,涅槃开悟,故在心性旨归方面佛家更为透彻一些。 修行方面,道家打坐,导引吐纳等都是修身,但若想名编仙录,修完命后还要修性,只是很多人连修命的阶段都没过,心性一面还是等于凡夫俗子一般,贪嗔痴慢疑哪个都没长进。 学佛之人在心性修行上的体会要更深刻一些,比如大乘佛法中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初学佛的都知道,这布施还好,持戒的话也多少能做到,但生活中遇到最多,感觉最难的还是修忍辱。 学佛修行之前,我们知道,谁都会把个人的尊严放在第一位,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受儒家传统文沁浸的我们都无形的将士可杀、不可辱奉为准则。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俊杰为了尊严不惜殒身,而学佛后我们认识到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因为修行之人积累功德是不容易的,稍稍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次脾气,就把多日修持的功德,一把火烧光。 饶是如此,可这与我们平素的行为习惯截然相反,由于业力驱使,性格使然,加之文化观念等,很多人都是嘴上说到,可要实际在生活中做到却感觉困难重重。 比如行走在路上,不慎触碰到别人,对方蛮不讲理,破口大骂,言语粗鲁难听,学佛的你这时怒火中烧,正要还口怒怼,可转念想到修忍辱,强行压下去。但心中仍是执著,忿忿不已,时间长了,非但忍的功夫没长进,还把自己憋出毛病来。
看来我们所熟知的寒山和尚也遇到过这个苦恼,以至于拾得都把弥勒菩萨偈都给搬了出来。 大多数修行人也大都体会到,生活中有些无理的侮辱不是那么好忍受,与自己无关的还好,若与切身的名利、眷属、男女等事相关,有时就绝难容忍了。 佛学中对忍辱极其重视,相关阐述也很多,在道家的修行中也有,但两相比较并不那么突出,这跟佛道两家的修行路线有关,佛家讲求出世,先从心性起修,红尘不染,万缘放下,道家重生,侧重从身起修,然后修性修德,不期来世,我自逍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