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用怀疑,他一定是21 万年前最聪明的生意人

 天宇楼33 2017-04-24


公元前21+万年前的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几名勤劳的女子率先起床。

 


(请自动忽略刷牙洗脸等一系列动作)

她们走到工具堆中,拿出石锤,劈下几块昨天族里男人刚打回来的野猪肉,再麻利地生火→串肉→烤肉→叫醒族人们一同撸串。




高脂肪高蛋白的早餐能保证大半天的能量所需。

 


吃完饭后干嘛去?

可以选择种田、打猎,或者,去“集市换东西。



 

走~~


原始社会后期,人们会在乡村的十字路口摆摆地摊,交换牛、羊,蔬菜和谷物。

这就是最早的“物物交换”

 


这种最原始的交易方式,相传从神农氏时就开始了。

 

大家共同约定以日影正中的午时为准(也是不怕晒啊),每个人都可以把多余的物品带到指定的广场上摆列。

什么牛羊鸡犬、黍稷稻粱、田地出产的蔬菜和各地的特产,都会在“集市”上出现。

 


但是~~~

最开始的时候,通常是一个人把要交换的东西放在一个被多数人认可的交换场地,然后离开那里,躲在一棵大树后面观察。


交换的双方是不见面的,即使见面也是单方面的树后监视。



如果另一个人觉得东西不错,估算一下价值相当(等价物),便会留下自己所带的物品,取走原先放下的交换物。

这样,整个物物交换的过程就完成了。


也不知花了多少个百年,古人类才开始愿意和陌生人说话,各部落之间的社交才真正开始。

 


至于物价嘛~没个定数。

一头牛换两只羊,一只羊换两把斧,一把斧换四个竹筐……随你乐意。

数小时之内,各人按照自己需要的东西完成交易,然后满意离去。

至于你亏多少我赚多少,没人太计较这个,双方达成一致就好。

 


美中不足


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有一点美中不足,最初是不会感觉到的。

一直过了许多年,社会分工细了,人们对市场的要求多起来,也就是供求关系复杂后,才渐渐发觉不对劲。

 


比如有几个缺米粮的人赶了牛羊去卖,希望换些粮食,可是那些买牛羊的人却只带了石器来卖,好不容易才找到卖黍、稻的人,他们所需要交换的又是麻布。

 

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差不多天天发生。

买卖不成,再搬回去十分麻烦。



如五帝之一的舜,起初就经常贩于顿丘(河南浚县)债于传虚(今山西)

如果买卖不成,来回搬动,千里之遥,谈何容易?

大家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困难。


一天,一个缺米的人带了自结的渔网到市场上换米,找了半天,卖米的人都不需要渔网,他无法交易。

正在烦恼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个人带了许多贝壳来换渔网。



卖渔网者虽然需要换米,但是看见那贝壳璀璨明亮非常美丽,他知道这就是大家所喜爱的一种管它叫做“宝贝”的贝



渔网既然无人需要,不如换给他去。

想到这里,卖渔网者便索性和卖贝的人商定起价格,用渔网换了一些贝壳

贝壳是挺好看,但不能充饥,米未换到,终是不甘。



这时,一个念头油然生起,能否撺掇卖米的人买贝壳呢?


看时间来得及,他怀着七上八下的心情拿着这些贝壳去和卖米的换米。

因为贝壳确实美丽、罕见,许多卖米的都抢着拿米和他交换。

就这样,卖渔网者本以为那天买卖做不成了,没想到借着贝壳,不但卖了渔网,还多换了米。

 


贝壳既然是大家共同喜爱之物,在买卖的时候,能够解决困难,即使是偶然的,大家便都把买得的贝壳藏积起来,等需要的时候再拿来交换,其功能就如同现在的钞票。

 


贝币的出现对买菜史有着重大意义。

因为从此之后,“买菜”这一行为动词才开始变得名正言顺。

 


此后的历史,想必大家都清楚了,历史课上老师也没少重复。


四千多年前起,中华大地上一共出现过布钱、刀币、圆钱、五铢钱、通宝、制钱、银两、银元、铜元以及牺牲品类金银币、谷帛币和纸币……堪称世界货币之冠。

 


殷、周时期,像点样子的集市也跟着出现。



随后又出现了早市、大市、夕市、夜市,圩场、菜场、农贸市场……



以及……现在最为流行的网上菜市。

老百姓可以足不出户,边玩手机边买菜。


人类买买买的历史,从此进入了动动手指等待幸福来敲门的时代。

 


近4000年的历史中,人类“买菜”史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为何马未都先生自称最喜欢逛农贸市场?

今晚2140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一起走进古代市集。


收藏马未都观复嘟嘟

每周六21:40 | 每周三21:40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点赞鼓励一下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