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天才、天赋、才华、灵感、勤奋与写作

 mrsh 2017-04-24

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写好文章,都不需要多高的禀赋。不过如果真有什么天赋,自然对写作会有一些帮助。但是不要忘了,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了你异常的天赋,就一定会取走你一种幸福。所以,有天赋并不一定是好事。

具备天赋虽然算不上是值得夸耀的事情,然而作为一个话题做点讨论,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这篇文章,我们就从“天才”说起。

▓ 天才与成长

天才分很多种,有早熟型,有晚熟型,当然也有到死也没熟的。早熟型是最受瞩目的一种,我们通常唤之为“神童”。神童不常有,但一出现就光彩夺目,以至于人们常误会天才都应该是那样。其实很多最终被证明天赋异禀的学科大师或艺术家都是半路开窍的,最典型的是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

早熟有早熟的坏处,晚熟也有晚熟的好处。不难明白,由于人处于幼年,心智不够成熟,行动多为那些(没有任何天才教育经验的)周围人和家长老师左右,所以太早开的花更容易被摧残掉。等到二三十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天才,那个时候人已成年,对自己有较准确的认识,心智和知识等方面有比较充分的准备,所以此时“发光”,恰在其时。

天才最主要的荒废方式,不是不努力,而是没发现。天才的发生是从意识到自己是天才的时候算起的,如果没意识到,那你的天赋就永远不被激活。但我们也必须弄清楚一点,一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得以接触音乐,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幸运。许多天才可能会因为小时候条件不允许,而没能觉察到自己某方面的特殊能力。等到了一定岁数,又老于世故,忙于琐事,或开始虚度人生。

天才的第二大荒废方式是错误的环境和教育。天才不是一种功利的存在,但天才教育却完全出于功利心态,最终导致天才被扼杀。天才并不像我们所熟知的“伤仲永”和“江郎才尽”的例子。正常情况下,天赋这种东西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突然就消失的。之所以会荒废,大多是因为周围环境对天才本人造成过分的压力,以至于出现抵触或涣散。这是心理的问题,并不是才华用尽,所以说晚熟天才尤有抗压方面的优势。

天才的第三大荒废方式,是我们最熟知的——不努力。其实这是一个悖论。大多数天才都是很努力的,比一般人都努力。道理谁都懂。同样是一天弹五个小时钢琴,对于一个没天赋的孩子,可能会累得半死,难以坚持。对于一个天赋高的孩子就不同了。天赋高,进步快,成就感也就强,天才往往对他所擅长的领域乐在其中。所以只要他自己愿意,连续弹三天三夜也没问题。

小时候经常听到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说他大热天一个人躲在闷热的阁楼里演算哥德巴赫猜想,用掉稿纸如雪片一样飞啊飞。教科书往往以此鼓励学生们要像他一样刻苦努力。我们似乎忽略了一点,天才本人对努力的定义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你看他很努力,他自己并不觉得,做数学题只是像玩儿一样。你逼他出门去玩,或者看电视打游戏,他反而很痛苦。

唯一能使一个成年的天才走上歧路的只有一种,就是玩物丧志。比如喝酒吸毒嫖娼赌博搞收藏等等。当然,这类事情就跟打靶子一样,谁中枪谁都死。天才也不例外。

▓ 天赋与认同

天赋也分很多种,我们可以根据其指向的学科来分,比如理工科和人文科,以及体育和其他杂类。也可以按照天赋“寄存”的部位分,分为肌体天赋和思维天赋。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姚明就是一个天才。谁说天赋一定是看不见的东西呢?异常的身高本来就是一种天赋。上世纪巴西有一位传奇球星,叫加林查,一条腿是瘸的,走路摇摇晃晃。但是他作为边路球员,却恰好利用了这个特点,劣势反成优势,终成一代足球名宿。

不同类型的天赋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由于天才生活在一大群凡人包围之中,所以不同的天赋还是会遇到不同程度的“人情阻力”的。比方说,理科天赋就不容易被否认,且容易被发现。这主要是由于理科大多涉及高精尖,离日常生活远,题目拿出来,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数字不会欺骗人。所以理科似乎靠的都是真本事。

人文科目就恰恰相反。从事人文活动,说穿了就是三件事:阅读、思考、写作,至多再加一项整理研究。可是只要识得几个字,谁不会看书、谁不会写字、谁没点想法呢?由于人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要较量高低就很难。以艺术来讲,最显著的是,不同的审美水平的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判断鸿沟。审美水平不够,就看不懂更高级别的作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文科的天才之中更容易出现狂傲者,因为他们必须用一种强烈的姿态,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信仰,并回击世界对他的不解和误会。

天赋也有量与质的区别,不同的天才个体之间,天赋的保有量并不是相同的。不过这个质与量也不是从出生开始就固定不变的,个体通过外界教育与自我教育,可以提高或降低他所拥有的天赋。当然,这个过程一般是不自觉的。

天赋最重要的分类方法不是以上的任何一种,而是一套“两分法”的体系,其一是“输入”天赋,其二是“输出”天赋。两者通常关联,但不必然关联。参考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文艺创作理论,我大致归纳出“输出”类天赋的四型:

1. 判断力天赋。判断力一般指的是审美判断力,这一项是天赋输出的基础。一个人对“美”的认知,决定了它创作出什么样的“美”。这其中当然有环境和时代的影响,但是个体的个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2. 理性力天赋。理性也称知性,康德以宗教和道德为纲对理性力进行阐释。我则认为可以将所谓的理性力理解为“掌控力”,或者“控制力”、“意志力”。毕竟文艺创作并非徜徉肆恣,不能完全任由自己天马行空,心里想什么就倒出什么来。

3 理解力天赋。理解力又称悟性。在创作过程中表现为对自己作品的理解。

4. 想象力天赋。想象力包括联想力和想象力,我在之前的一篇名为《论修辞》的文章中已经谈过这一点。

而“输入”类天赋也可以根据以上的这四项套用,它也表现为想象力、洞察力、感受力、记忆力等等诸多方面。当然,这些都是以审美判断力为基础的。

▓ 才华与修养

比之天赋,才华要稍逊一筹。

才华有很多别称,比如才气、才情等等。一般我们将一个人评价为“天才”,需要经过长期观察和考验。但是说一个人“油菜花”,却是可以脱口而出的平常事。而跟天赋相比,才华的来源更加复杂。天赋之“天”,指的是先天,有一定的神秘因素和生物遗传因素,才华则不然,它很可能完全来自后天努力之结果。

才华可以通过练习获得,写作最依赖的,其实就是才华。因为天赋稀有且靠不住。才华是一种比较坚实的个人能力,能够保证一个作者稳定地发挥,不至于时好时坏。这是它优于天赋的地方。但是才华不一定具有超出时代的耀眼的独创性,这又是它不如天赋的方面。

才华之获得,原因复杂,这决定了我们难以追溯出单一的源头。不过这也暗示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修养才华。很可能你只是因为长期养成的强迫症,而具备侦探的才华。也可能你为了填补空虚而玩赛车游戏,最终拥有了当职业车手的才华。

至于写作所应具备的才华,我觉得可以将之称为“基本功”。夯实基本功的方法亦很多,背诵古诗、写诗填词、增加阅读、做文本分析、从事翻译、专题研究等等。甚至多记点流行歌词也算是一种基本功,说不定哪篇文章里就用得上呢?

一般一个人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写出来的文章就差不到哪去。纸上十分钟,纸外十年功。基本功是门面,基本功提高,整体水平自然就提高。倘若除了基本功以外,你还发现了自己的天赋,那么自然是一个有力的加分项目。不过那些是我们无法把握的,只能看机缘,我们要做的是这些可以掌控在自己手中的事情。有天赋而不练习,自然也是空中楼阁。

所以,才华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目标,而首先,我们应当看清才华的本质。

▓ 灵感与获得

除了以上所提之外,灵感也是写作者经常挂在嘴边的关键词。这个词用得很泛,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根据大家的描述,总体上可作如下描述:灵感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创作思路。

创作有多少个层次,多少构成部分,就有多少种灵感。灵感有时只是一个句子,当它出现在你脑海里的时候,你觉得它优美无比,通顺无比,恰当无比。但要是你没有立刻将它记下来,可能它一会儿就消失了,之后你试图重拾记忆,就很难了。即便大概意思你记得,但是重新造的句子就是怎么编排都捏不到一块。

灵感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材料,或者一个特别的切入点,总之灵感可以以形形色色的方式出现。爱好创作的朋友,通常要随身带着本子,或者手机里有备忘录,方便记录灵感。我们这一辈子不知道到底浪费和错失了多少个灵感,这是很值得惋惜的事情。所幸的是,灵感不灭,它不断消失,也不断地出现,虽然每次都不太一样,这种随机性也是它的魅力之一。

当然,灵感是靠积累的,一个两个的灵感不可能构成一部杰出的作品。灵感跟天赋没有强相关,有没有天赋和才华都有可能得到灵感。灵感与思考有关系,只有思考能够获得灵感。这里所说的思考并不单指有意识的思考,也包括无意识。既然无意识也可以获取灵感,那么做梦也是一大灵感来源。据我们普遍的经验可知,事实也的确如此。

灵感出现的另一个条件是长期从事和接触特定的一件事。你不可能获得一件你从未接触的事情的灵感,这是必然的。包括梦境的产生,也需要你的实践经验。灵感最大的克星只是懒惰而已。当然,我们也知道,灵感可以说是宝贵的,也可以说是廉价的。有时一个灵感就能开启思维的闸门,有时灵感太多反而影响取舍,而更多的时候,仅凭一个灵感,根本办不成什么事。

▓ 勤奋与方法

大多数时候,成功的等式是:掌握方法+重复重复重复。光有方法是没用的,光有重复也没用。有了方法而又重复,也不必然成功。其病因在于,方法是不是正确的方法?重复是否是有质量的重复?

按理说,找到正确的方法也不难,最麻烦的是,通常正确的方法都是些人们看不起的“笨方法”。如果真有什么东西是多快好省的话,那一定是上帝设置的程序发生了错误。因为如果真有这么便宜的事,这个世界还有失败者吗?造物主赐给人类许多“笨方法”和“慢功夫”,然后又在人类身上埋下了急功近利之心,这就是他最“邪恶”的心机,多少人的人生就掉在这个坑里。

其实这个成功等式的两个项是互相指认且和谐一致的,“重复”本身不就暗示着方法也应该是“笨”的吗?当然,重复这一项也是个难点,大部分人都是半途而废的。还有一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他讲:“现代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手段的完善和目的的混乱”。许多人虽然坚持下来了,但是走着走着,就忘了一开始是要去哪了。能够从头到尾走在自己要走的路上的人,毕竟是少数。这些人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就包括悟性、毅力,和反省能力。

坚持下来,也不一定非得很“刻苦”的。坚持的秘诀不在于坚持本身,而在于为坚持创造舒服的环境。身体条件、精神条件、规律的生活习惯、保持“勤奋”的状态、保持心态平和,这几点是“勤奋”的保证。叔本华有个相当奇葩的观点,人生的目的就是在生前达到死亡的平静。换个角度讲,这句话或许不错,高质量的生活往往是度年如日,日复一日,去除过量的功利心和得失心。死亡是永恒,而像“死了”一样的活着,才能使生命延续得更长。可能你会说少了精彩,每个人理解不同,静穆有时也是一种精彩。

因为我们所称羡的那些天才们就是如此“静穆”着的。

很多天才都与自闭症患者相似,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陶醉于自己的作品和才华身上。他们深居简出、不善交际、不合群、孤僻另类、自大自恋、不堪重压、神经敏感、情绪化、暴躁狂妄、攻击性强。参加公共活动的时候,他们永远迟到、提前溜掉、出言不逊、自私自利、敌我不分,可能有意破坏和谐的气氛,以自我为中心、让人难堪。许多天才因为地点的转换与时间的流逝而变得可爱,但如果身边真有这么一位,可能我们会难以接受。天才多非正常人,不管是思维方式还是行为方式,我们会像所有被我们嘲笑为“鼠目寸光”、“有眼不识泰山”的历史配角那样,对他们报以成见甚至诋毁咒骂。所以天才是不幸的,他们永远属于过去。天才也是幸运的,他们往往因过去而伟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