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丹青独立名 中国人自古爱竹,竹笋可以食用,竹竿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用具或工艺品,竹叶可以食用也可用于包粽,竹根可以入药,可以说竹子跟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未离开过。第二,国人自古爱竹,因其有节而寓意气节,因其竿中空而寓意虚心节直,竹不畏严寒,长年常青,竹子厚积薄发,一个竹笋埋在地下要经过大半年,甚至两三年的时间,可一旦破土而出,不出一月很快就能长到几米,甚至几十米高。所以“竹”被喻为“君子”之一,古代文人士大夫更借竹以立身,品竹以养性。宋代从《宣和画谱》将竹子列为十大绘画门类之一。“竹”便有了“丹青独立名”之美誉。竹在中国文人画家审美意识里有着独特地位。如东坡先生所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和王子猷的“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超凡生活和精神追求,从而自古到今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画竹大家。 五代徐熙《雪竹图》是存世至今最早的精品代表作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图幅中大石左侧的竹竿上有篆文倒书“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徐熙的传世真迹甚少,当时就得到了这么高的颂赞,其价值难以估量。 五代徐熙《雪竹图》 纵151.1厘米 横9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最早把画竹独立成科的可能算北宋的文同了,文同是湖州画派的创始人,他通过“理性的思维”和“写实”的手法,以淡为背,浓为面,把竹子刻画得栩栩如生,优美绰约,表现了竹子的形态和气韵,传世代表作有《墨竹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大文豪苏东坡一生爱竹也画竹,因为与文同是表兄弟,受文同影响很大也极力推崇文湖州画风,苏东坡不仅把竹提长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可居无竹)而且还开了画朱竹的先河。 苏东坡 《朱竹图》 元朝四大家的“吴镇”自称画竹五十年,在艺术上他许多画竹的精论。著有《竹谱》传世,吴镇喜好画野竹和风竹,叶叶如闻风有声,每当“心中有个不平事,尽寄纵横竹几枝。” 元 吴镇《墨竹谱》 台北故宫藏 被誉为明朝画竹第一的王绂,其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 明 王绂 《淇渭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夏昶是继王绂之后又一画竹大家,他也是王绂的弟子,夏昶以楷书笔法画竹,所作竹枝烟姿雨色,偃直浓巯,各循矩度,气韵生动。得“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美誉。 明 夏昶 《夏玉秋声图》 上海博物馆藏 石涛“清初四僧”之一是明宗室、靖王后裔。石涛也是墨竹名家。山石师法王蒙。 清 石涛《墨竹图》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墨竹在中国艺术史上实属珍品。所谓“画如其人”。他的竹子极富有变化,他抓住了自然界的规律,通过去粗取精,简练概括,创造出竹的动感,气节和生命力。从画面构图来分析,布局有疏有密,繁简得体。看画不但要看到实处,且还要看空白处,要有让人悬念的余地,不能“密不透风”。“胸中成竹,下笔有神,笔墨肯定”这是郑板桥画竹的特点。 清 郑板桥 《十笏茅斋竹石图》 【知竹】林伟光竹画展 (上海拍卖专场) 【展览时间】2017年5月13日——19日预展;20日正式拍卖. 【展览地点】上海长宁区愚园路753号瀚云轩 好古敏求者——林伟光 林伟光1977年生于广东潮汕,2004年移居上海,十五岁开始习画,受岭南画派影响,步入研习中国绘画,犹甚喜爱画竹,1995年考入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对历代画竹大家名作的忘我研习近乎痴醉。日常中林伟光爱竹、种竹、画竹、学竹,所居住之处必定种竹每日观之写之,了解林伟光的习画过程其天生锲而不舍,追根究底,近乎倔强的学习精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当代王之猷的“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美誉。 《龙潭吸水》 《梧桐翠竹图》 《竹鹤图》 林伟光师法文同,吴镇,李衎,王绂,石涛,等历代画竹大师之精髓而终成一格,其笔下之竹既有宋人之神韵,又有元人之风骨,写尽风姿雨态,写出老竿新篁,壮枝新梢,更难得的是写出林伟光自己的胸中之竹。炼就了“胸中自有竹千亩”之气韵。 《静力向上》 《竹下觅句》 《翠竹溪亭》 《春风访友》 《出头便可上青天》 《幽篁戴胜图》 《新篁破土》 《劲节凌霄》 ![]() 《雪竹图》 【知竹】常乐,一期一会,竹报平安节节发,谢谢观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