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水石语@从仙人图的泼墨风格看汉江石的水墨特征@附部分水墨石藏品

 里约热内卢爷爷 2017-04-24

”泼墨仙人'回娘家(2017郧县南水北调精品展)

一一吴蕊贤
长河浩荡,戈壁千里,大山俊雄,出产了多少好石头?多少好石头离开它的怀抱走向他处,又有多少好石头在它孕育的子民手中? 你永远想不到。
你想不到名石“泼墨仙人”出自汉江,你也想不到汉江有很多优秀的石种及石头都被沿江人收藏,很少人能见到。所以,你一定要跟着回娘家的“泼墨仙人”去汉江的十堰市看看汉江好石头。
2017年5月1日~5月7日,“中国·郧阳南水北调奇石邀请展”将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樱桃沟农耕博物馆,届时名石“泼墨仙人”将在汉江首次亮相,这也是该石第一次回“汉江娘家”。
此方蜡石黄、黑相间,中间的黄色构成了头部和躯干,二边的黑色又仿佛是衣袍飘拂,恰好是一幅鬼斧神工的天然“泼墨仙人图”。《泼墨仙人图》,宋朝画家梁楷所绘,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泼墨仙人图》。所以,这块被命名为“泼墨仙人石”的奇石自然身价不菲。
“泼墨仙人”落户常州,归于张建宇先生后,在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公展月余,这充分说明此宝的艺术价值的被认可。随后:
2009年,公开亮相常州盆景奇石展,引来观者如潮;2009年4月,登上了观赏石国家刊物《宝藏》杂志封面;2010年,中国书画界泰斗陈佩秋为之题词;2010年,被评为上海世博会“极品石”;2010年,登上央视《鉴宝》栏目,被推荐为“民间国宝”。这在电视媒体的全国文物鉴定寻宝中,奇石被推荐为民间国宝的尚属首次;2014年,海峡两岸交流展,“泼墨仙人”石与南宋名画《泼墨仙人图》见面,演绎出一幅“石画合璧”的传世佳话。
在出名之初被云南蜡石“冒领”,殊不知它其实是汉江襄阳龚家州出水。从庙儿岗的李木匠到樊城的石杰,在汉江段亲眼看过该石的人很少,而在全国,这样一块名石,露面的时候也较少。所以此次十堰展能请到该石再回汉江,是大亮点。这是能亲临现场看到“泼墨仙人”的机会,不可错过!
汉江,十堰,在美好的五月,以最美丽的姿态迎接你,这回不去,要更待何时?

本文参考资料:
王学超《“泼墨仙人石”出自襄樊》,襄阳日报,2009;
张鑫《“泼墨仙人”身世破解》,中华奇石,2014。

“泼墨仙人”来自哪里?(2009年襄樊晚报)

---襄阳王学超\刘文生
今年1月12日,也就是大年初二的晚上,中央电视台二台举办的寻宝节目走进常州。常州的持宝人张建宇拿来的一块15x28x10厘米的奇石,被鉴定专家组推荐为民间国宝。一块奇石在全国文物鉴定寻宝活动中被推荐为民间国宝,尚属首次。之前,这块奇石就曾获得过上海世博会“中国极品观赏石”称号,还于2009年4月,登上了《宝藏》杂志封面。
何这块奇石能有如此身价?因为它酷似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泼墨仙人图》。《泼墨仙人图》,宋朝画家梁楷所绘,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所以,这块被命名为“泼墨仙人石”的奇石自然身价不菲。
一块奇石成了民间国宝,对于石友来说是好消息。但襄樊的石友们却高兴不起来了,因为专家们鉴定,这块奇石出产于云南,是云南蜡石,而襄樊的石友称,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块国宝出自湖北襄樊汉江段。
于是,在中国奇石网等一些奇石网站上,网友们热议起了这块出身两地的奇石。
这块国宝级的奇石真的出自襄樊吗?出自襄樊的奇石又是如何去了外地?为此,记者展开了采访。
李木匠巧遇国宝
说起这块奇石,襄樊石友们纷纷提到一个人——一个喜欢到河边去找石头的李木匠,因为是他拣回了这块奇石。
三十多岁的李木匠,是保康人,现居于谷城县茨河附近的白虎山下。平时,他靠做木工活养家糊口,也找些奇石、树根贴补家用。见人总是一脸笑的李木匠,每个星期天都会从老家带上几块石头和自己挖来的树根到襄樊市区的花鸟市场摆摊。时间长了,襄樊的石友喜欢上了他。
李木匠介绍,现在他经常被石友们打趣说“成了名人”,“这都是因为我捡回了那块成为了民间国宝的奇石”。
“这块奇石出自太平店镇汉江边的邵楼村。”李木匠很确定地说。
邵楼村的斜对岸是谷城县庙儿岗附近的白虎山。过去,经常有淘金的人来到邵楼村的江滩淘金。日子一久,江边形成了壮观的卵石滩。此后,便常有玩石人在此低头觅石。李木匠发现石头也能卖钱,闲来无事时,便经常到邵楼,八一,龚家洲,庙滩等江滩上拣石头。
李木匠说:“那块奇石是我在邵楼村的江滩上拣的。当时,我没在意,拣回家就扔到屋旮旯里。后来,抵给了石杰。”
不识国宝网上转手
石杰,襄樊石友,任《宝藏》杂志的前身、《石道》杂志襄樊通联站站长。他在地摊上认识了李木匠。李木匠因一时手头拮据,曾找石杰借过二百元钱。
二00五年,石杰与程晶晶路过谷城县白虎山一带,顺便去找李木匠。李木匠一见石杰就说:“我还欠你的钱,这有堆石头,要是喜欢你就选一块抵账,行不行?”石杰欣然同意。程晶晶帮石杰挑中了两块,其中的泼墨仙人石被石杰拿走了。
说起这段经历,石杰介绍,因为在李木匠处,石头并未清洗,他只是感觉是块质地、画面很不错的石头,回家刷冼出来后,十分喜欢。石杰赶忙请来襄樊藏石界的行家鉴赏,经过商量,他们将这块石头定名为寿星佬。
开心之余,石杰给石头做个木座,拍了照片,然后将照片传上网络。
这块奇石一上网,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上海的“秦石轩”主人秦明兴,被这块奇石迷住了,他执着地与石主商议,结果以一千八百元购得这块奇石。
从此,这块奇石离开了襄樊,也从此走上了成为民间国宝之路。
遇知音奇石成国宝
奇石到了秦石轩主人手里,就与名画《泼墨仙人图》联系了起来,而且精心配了木座。此石马上成为了高定位的抢手货。
据了解,此石经名石收藏家“锁云居”周易杉先生品评推荐,又经常州“磬宝山庄”朱旭、“瑞祥珍宝”收藏馆主人胡学敏的现场勘定,又得常州赏石名家徐进、殷家夫先生的推崇,常州“磬宇堂”主人张建宇直接与“秦石轩”秦明兴磋商,最后以友情作价“匀”给常州张建宇。
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先生、中国书画界泰斗陈佩秋先生还欣然为此宝题名;石界巨擘闫立本、张士中、倪集众、雷敬敷为此宝亲书赞语。“磬宇堂”主人张建宇先生专门将此宝在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公展月余,并为此宝酬建“仙人居”,筹划让“泼墨仙人石”与《泼墨仙人图》在北京或“台北故宫博物院”相聚。
至此,中国石界一致认为:“泼墨仙人石”是中国石界之宝。
国宝到底产于何地
“这是差距。”襄樊市赏石研究会对此毫不掩饰:“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出它与《泼墨仙人图》很像?证明我们的学识不够。玩奇石,归根结底是在玩文化。在奇石的配座、命名、鉴赏和宣传包装方面,我们还要很好地向外地学习。”在这点上,襄樊石友很服气。
但有一点,襄樊的石友想不通也很气愤,为什么要换出生地?甚至有石友猜测,持有人是为了让这块奇石更值钱,而故意说成是云南蜡石——因为汉江的奇石目前价位不高,而蜡石的价高,尤其是隐晶胶质的硅化蜡石已成为一个近似的新玉种。有一天晚上,石杰拿着那期宝藏找到会长老淼子,气愤地要求公开此事以正视听。
与此同时,有石友在网上贴出戏说的帖子以示抗议:“泼墨仙人我,要说来历,本是补天的余料,被遗弃在古庸国女娲山上。暴发的山洪将我冲进庸水,经渚口被卷入汉江后,踉踉跄跄进了楚界,在一个叫邵楼的地方落下了脚……我的构造很简单,石英加石灰质,略有点硅化;皮肤一黑一白,白处有些泛黄……幸亏浪花妹妹温柔无比,抚摩得我通身光溜……我这土老冒,进了上海滩,籍贯也被迁到云南,变成‘云南蜡石’,被当做精品拍卖。”
但网上同时也有另外的声音,一名外地网友贴出帖子:“常州石友在得到‘泼墨仙人’后,对此石的来历也曾追本溯源。有云南临沧云县的王顺君曾经提供资料,以证明此石出自云南。他不但讲出了产地,还为我们邮来了‘泼墨仙人’的兄弟石,我们一直保存至今,现在我把它亮出来给各位石友看看,是否是同一个石种,是否有可信度。”
对此,襄樊石友并不认同。作为经手人,石杰表示,他有原始照片以及交易记录等原始资料可以证明此石产自襄樊。而荆州石友古月近日也在网上亮出与“泼墨仙人石”十分类似的奇石,以此证明有“泼墨仙人石”的兄弟石并不能证明它出自云南。
对于为何有此番争论,整个汉江流域的石友们一致认为:“首先,人要诚实,不能睁眼说瞎话;其次,汉江出产的石头被说成别地的,我们认为,专家们或许是看走了眼,但说到底是汉江石的知名度不高。所以,我们要为汉江石正名。”
目前,这一争论仍在网上与石友间发酵。
相关链接
《泼墨仙人图》简介
《泼墨仙人图》作者为南宋画家梁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
《泼墨仙人图》的标题为后人所加。它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据记载:梁楷为人不拘小节,好酒,自得其乐,狂放不羁,且任性高傲,在艺术上有自己的创见,不肯随波逐流,因而有“梁疯子”之称。梁楷所画的不是“仙人”,而是他自己的写照。
梁楷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风景画卷这边独好

---记汉江水墨石
(2003年南京中国第六届赏石展研讨会论文)
襄阳王学超
  滔滔三千里汉江,从雄浑的秦巴画卷中走出,从多彩的上古神话中走出,从厚重的历史人文中走出,沿途卷金裹银,蜿蜓而下,在如画的江流间,一串串卵石滩,如珍珠般星罗棋布,漫滩奇石,美不胜收。玛瑙、陶釉、碧玉、硅腊、流纹等各种质地的象形石、画面石、文字石,形形色色,丰富多彩,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首推汉江水墨石。
  (一)
  相传上古时代,神农氏不仅是探险家,也是艺术家。他从神农架下山,尝百草走四方,来回途经汉皋山,总喜欢挺立于突兀的汉水崖首,远眺天下名胜,并充满激情地于岩体之上泼墨作画。
古时汉皋,就是现在的万山,时间久了,在万山遍布的滚滚巨石上,就留下了神农氏那渗入石脉的字墨画迹。
  话说到了汉末,刘玄德带领关羽、张飞到隆中求贤,头前两次,他们喝饱了雪风也没见着孔明一面。刘玄德倒有风度,高傲而又急躁的关、张却气不打一处来。路过万山歇脚时,张飞将丈八蛇矛往地上一戳,万山被戳了个大窟窿。关羽顺手将青龙偃月刀一辟,裂开了古岩画。岩画残片顺着窟窿流进与万山相通的汉江里,经过江流翻卷倒腾,于是千里汉江的江滩里,就出现了一块块的水墨画卷。至今,万山的窟井与“三义石”古迹犹在,“万山的窟井填不满”,成为汉江人的口头禅。汉江水墨石作为堪称一绝的美石,在宋代就以雪浪石而闻名。
  (二)
  其实,水墨石的源头遍布于汉江两岸。在上游陕西,称带黄筋的为“金带石”,带白筋的叫“银带石”。不管是陕西还是湖北的汉水滩上,都是水墨石唱主角,只不过在不同的区段,石皮和色差略有区别而已。因为陕南与鄂北山地,均属秦岭褶皱系和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为燕山运动所形成的断陷山地,沉积有第三纪岩系,岩层以石灰岩、片岩、千层岩为主。这些经岩浆层压而凝之巨石,在大自然的作用下,从山顶到山脚,从小溪到大河,从上游到下游,不断滚磨,不知沉寂了多少岁月后,在各自的偶然中,一块块光滑的卵石骤见天日。
  或许是上帝的杰作,汉江水墨石的地质构成简单明了。石英质与石灰质通过一双无形的手,不经意地互相一渗透、一调合,竟奇妙地变幻出了一幅幅浑然天成的石头原画。画面以横层叠加的为“表层画”,以纵向穿透的为“筋脉画”。若在小雨天,你漫步在石滩上,眼里忽地映入一块石画,那绝对会身上一震,一股热流缓缓从脚熨到头,让人如痴如醉。急忙捧起来,看那石画像层层叠叠的山,徊流荡漾的水,那笔走龙蛇的墨迹,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她们像山路十八湾,如行云流水,似神迹仙踪,古风野俗。似象非像,越品越像,像中有像。白的白得泛青,黑的黑得似墨。一白一黑,相映成偶,飘飘渺渺,清清爽爽。置此妙境,石人暗喜人间有,疑叹天上无。从而引起你的不尽遐想,牵出你的无限情趣来。过去笔者欣赏照片,总感觉黑白照片比彩照耐看,为什么?没有细想。看了石头字画之后,方知心底的那根弦是怎么拨动的。难怪黑白相间的熊猫,那么受人喜爱,成为国宝了。
  (三)
  汉江石族丰富,与其它类别相比,水墨石显得与众不同,在它身上体现了汉江石的独特个性。汉江水墨石属画面石类,若将她与水结合更显灵秀。她块头不大,宜摆易供;她素颜朝天,可以原汁原味直接欣赏。她明皓可人,没有一般画面石生来就带有的土红、土黄色基调。汉江水墨石构成简单、黑白分明、线条优美、富于变化、自然本色。在神洲大地,万水千山,发现此石此种的,仅此一线,真是风景这边独好。
  汉江水墨石的特性,同时与汉水两岸百姓简洁、直率、朴实的民风大体一致,可谓天人合一了。难怪一代赏石宗师襄阳米颠,将汉江水墨石当作创作灵感的来源,笼玩于袖袍、清供于书案,并把她作为爱品,赠与金山寺佛印大和尚,互相交流。现有丹江口一班石友,依仗着老均州的石资源优势,也将水墨石玩得风声水起。
  水墨石是汉江的水根,是汉江流域的地根,它一头连着汉江流域水土,一头系着汉江文化。这朵汉江人民喜爱的奇葩,应当在世人面前掀开它的神秘面纱,使之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欣赏。

楚风汉韵一脉承(2014年中华奇石杂志)

----汉江水墨石人文剖析
襄阳王学超/文/摄
佛说,一沙一世界,一石一乾坤。想那广宇之上,天外有天;微物之内,核中有核。物质外扩内分,无穷又无尽;再想时光如梭,稍然流淌,了无踪迹。时间亘古延续,无始也无终。吠!这混沌世界,实在莫测高深。
或推,区区汉水一石,虽坚、至久,若宏论起来,也不过一浮尘、一瞬客耳!试问茫茫座标,而今她风韵何表,灵魂何归?
风韵,顾名思义,为风行之时韵。千里汉江,是楚风与汉韵的发源地。楚风从从襄阳往北荡过去,汉韵由汉中向南飘过来,在滔滔千里之域相互渗透、汇合、交流,形成独特的楚汉文化交融带。
亘古不变的石头,首先得到自然的浸磨,同时也受地域人文的喧染。这是一种说不很清道不明又必须说的神秘现象。
先以外地为例,广西山水突兀,石头孔窍怪异;漠北金戈铁马,石子楞坚骨梗;乐山大佛脚下,江石常泛佛头;清江画廊石,抛光后其美如画。
归说本题。
千里汉江,石种十分丰富,然以一石贯穿全域的,则非水墨石莫属。盖因地壳开创之初,沉积的石英、石灰岩浆喷遍汉江水系崇山峻岭,生成了水墨石广泛的母岩,是故。
笔者自2003年在中国第六届赏石展推出水墨石概念至今,汉江流域的水墨赏玩已是风生水起。在不同地段,读石视角见仁见智。金带石、银带石、飘带石、画面石、图纹石,黑白石、沧浪石````,诸多称谓叫得开来,五彩缤纷。以石论石,这无谓不可。但从文化层面,大有必要归拢其类,嘬其精魂,以馈苍天之赐。
鉴赏汉江水墨石,重在纹而次在型。纹者,黑胎白描居多,白胎黑描也见。但不管怎么缠绕,其基色底调,就是黑白两道。其中胶质金底极少,白中渐黄之纹,一般为浸染太久,附着物逐次着色所致。
水墨之白与黑,本为色中两极。白为阳,黑为阴。黑白环抱互偶,谓之太极。太极旋动而成道,为万物生发之源。纵横鬼谷子,五斗米教张,武当祖师爷,均在汉江流域进修得道,自成体系,影响深远。
以道为本的水墨石线条,或意到笔不到,或笔断意不断,依律蜿蜒,挥洒自如,充分展现了阴阳动势,赋予它无与伦比的灵气。这个灵气,寓于楚风与汉韵的构图里。
楚风汉韵,原本指文体。楚风尚风骚,汉韵长诗赋。其中,屈原的离骚与刘邦的大风歌,分别是楚风与汉韵代表作。
勃勃荆楚,到晚期受奸妄蛊惑,排斥忠良,致使国势日衰。三闾大夫屈原,被放逐汉北,于悲愤中作“离骚”,表达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爱国情怀。九死不悔,吾将上下而求索。读过离骚,方知啥子叫百折不挠。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的归途,与故人畅饮,击筑作大风歌。他知道,内乱缘由大风起。大风起兮,必然云飞扬。虽然,削平了枭雄内乱,然而,大汉需要长治久安,安得猛士守四方?
听大风歌,不由荡气不回肠!
楚风细腻,汉韵粗犷。
但是,两者心系天下的高风,张扬,舒展,明快之基调,却是一致的,异曲同妙。
汉江水墨石与上述轨迹,也存一妙之通。何也?盖水墨石之纹,最名的有三,即沧浪纹、飞来纹和汉画纹。
不妨稍加剖析:
沧浪纹,俗称杠杠石,就是提笔一气呵成,运墨蜿蜒龙蛇,气势狂奔而下的那种。此石简单明了,色差强烈,一旦入眼,再也难忘。
沧浪纹似硬笔书法,蚯蚓体,拐扭拉推,刷而不滞。其纹力透石背,若行云流水,内蕴执着、索究与狂放之势,线条走向出人意料,又似在情理之中,具锲而不舍,畅快淋漓之感。其中白线条为清纹、黄线条为浊纹,正如屈原笔下渔父棹歌,借沧浪之水而抒发清、浊之感。众人皆浊我独清,从人皆醉我独醒。糊涂难得乎?
其实,清与浊具为客观存在,非人力所为,我们应该直面它,改造它。就像达观的汉水人一般,逢事遇阻后,晓得先拐弯,再伸张。水墨狂草的意境,盖出于此。
飞来纹,其墨或浓或淡或枯或湿,变墨随意,柔若无骨,廖廖几笔,飘然而来。似无征兆地悄悄来到,留影儿于石;又疑大风骤起,脱兔受惊,飞去无踪,而意犹末尽。好比汉水人的民风洒脱,余韵绵长。
蜿蜒若动的汉江,是龙的图腾。楚汉相争,尽现龙飞虎跃之态。飞纹的看点在于“动”,取动势,具灵感。画面或升、或飘、或放、或敛,总觉有股活的内力,呈向外冲动之势,赋于生命激活,跃跃欲试之美,一种说不出的美。其实,这种无言之美,才属石中耐品,是真正的大美。
汉画纹,水墨丹青神神道道,鬼不乱叹的,内容有神话物事、杂耍嘻戏、还有百工生态,线条十分夸张奔放,从中似见古人,既观其象,欲闻其声。
画纹构图之奇特,留白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它不拘泥细节特征,轮廓多为圆孤,物象老辣苍茫、抽象变形、豪放浪漫,张力、活力四射,恢弘豁达,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文化风格。正合鲁迅之评,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
除经典纹理之外,还有泼墨,积墨,焦墨,推墨,枯墨等不同墨法,它们以出其不意的景深与布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汉江水墨石的独特神韵。
归结:汉江水墨石,与楚风汉韵具有前世夙缘,水墨石是楚风汉韵的天然载体,楚风汉韵是汉江水墨石的形象代言。有了这个形象代言,汉江石的映象在世人眼中会更加生动,更容易聚焦嘱目,更有利于文化品牌传播。
酷爱水墨,不包容不行。稀品,往往有缺憾,只要不致命,便当容纳。否则,会暴殄天物。犹如皇帝选妃,条件太苛刻,千筛万选,缺点是没了,可也不动心了。于是洒脱的主儿,就频频微服私访。干什么?寻找自已的心里想啊,可以遂意嘛。
解读汉江水墨,首推一古二雅三简。古朴,清雅,简约的有序画纹,是艺术长青树,大开门的上品。解读不准或过度解读,都会降低其价值。那些绊脚罗嗦,枝叶八杈,混杂无律的乱码,或滞呆、无白的构象,就只好退而居其次了。
至于石品,凡属水墨筋脉,总有对穿或层叠之别。其中的对穿之纹,或正穿、或斜穿,或局部位移,或双线伴舞,最为经典,且无人工之嫌。这些特殊纹理,布局于略正稍平之面,并演绎出楚风汉韵物像的蜡胎水墨,便是品上之品无疑。。
尊品水墨,聚山川之精,受汉水之灵,是不可复制的天然艺术品,万年等一回,可遇不可求。若有幸得一美石,有缘无憾。
最后,请出佛的另一说:色即空。
美石,即便是勾魂,因以色入眼,仍须归零于空。吾等陶醉水墨之辈,对罕见的石之上尊,尽管牵心挂肚,毕竟身外之物,还应拿得起、放得下。偶识天珍,过眼过心便有缘。轻色淡物,不僵不燥,把控内心的占有欲,这才是正经。

从仙人图的泼墨风格看汉江石的水墨特征

一一襄阳王学超/文
改名换姓,出嫁8年之后,泼墨仙人石,如今总算认祖归宗,回了娘家,并羞答答地受到汉江石界宽厚的接待。
犹如昭君出塞,又似文成进藏,泼墨仙人石游台湾进央视客江东,将石天下搅动得沸沸扬扬,促进了交流,升华了眼界,毕竟功不可没。
泼墨仙人石的经历是一个传奇。作为一个汉江石人,我们除了一睹芳容外,还应当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泼墨仙人图是一幅古代名画,他的用墨技法是'泼”。而在其它名画里,或许还有点墨、刷墨、推黑、勾墨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而所有的用墨形式,在汉江水墨石里都有反映。换句话说,作为汉江流域的主导品牌,水墨石本身就是一幅幅待人解读的画卷。
也许是上帝的杰作,汉江水墨石的地质构成简单明了。石英质与石灰质通过一双无形的手,不经意地互相一渗透、一调合,竟奇妙地变幻出了一幅幅浑然天成的石头原画。画面以横层叠加的为“表层画”,以纵向穿透的为“筋脉画”。若在小雨天,你漫步在石滩上,眼里忽地映入一块石画,那绝对会身上一震,一股热流缓缓从脚熨到头,让人如痴如醉。急忙捧起来,看那石画像层层叠叠的山,徊流荡漾的水,那笔走龙蛇的墨迹,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她们像山路十八湾,如行云流水,似神迹仙踪,古风野俗。似象非像,越品越像,像中有像。白的白得泛青,黑的黑得似墨。一白一黑,相映成偶,飘飘渺渺,清清爽爽。置此妙境,石人暗喜人间有,疑叹天上无。从而引起你的不尽遐想,牵出你的无限情趣来。过去笔者欣赏照片,总感觉黑白照片比彩照耐看,为什么?没有细想。看了石头字画之后,方知心底的那根弦是怎么拨动的。
  汉江石族丰富,与其它类别相比,水墨石显得与众不同,在它身上体现了汉江石的独特个性。汉江水墨石属画面石类,若将她与水结合更显灵秀。她块头不大,宜摆易供;她素颜朝天,明皓可人,没有土色基调。汉江水墨石构成简单、黑白分明、线条优美、富于变化、皮光质硬。在神洲大地,万水千山,发现此石此种的,仅此流城。
无论是白底黑纹,还是黑底白纹,金纹,反正都是岩浆渗合出来的。凝固之前的岩浆,是随机的组合。组合的过程,是随意的排列,所以水墨石用墨的特征,那是没有拘管的百花齐放,在枯湿浓淡之间任意潇洒,毫无定规可言。
没有定规本身就是规律,遵循这个规律,我们在解读水墨石时,必须打破个人的思维定势,突破既有框框,一石一审,找出个性。审视水墨石,不仅要从己知图纹推出内容,更要注意从末知条件反推内容。我们平常说的看'留白','断笔',就是这个意思。意犹末尽的挖掘与大处着眼的定位,都有可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春。
初入石门,往往就石读石,只盯内容,忽视外在形式。虽然水墨石图纹入胜,但要承认,外形不尽人意,楞角杂陈。因此,看石要看到石外,形不足,设计可补。但说仙人下袍左角,并没飘起来,但雕座时主动承接,就灵泛了。能提前想到这个潜在的亮点,需要一定的眼光。

王学超

笔名淼子老,湖北襄阳人。汉水赏石文玩联盟发起人。业余爱好: 原湖北省观赏石协会顾问、赏石鉴宝杂志社顾问、中国图纹石杂志顾问、长江石文化编委、襄樊市赏石研究会会长、襄樊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襄阳市风景园林学会副会长,襄阳古玩收藏学会名誉会长。 微信:wz15997315295

QQ: 903163691

电话:15997315295

签名: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