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具有中国最多样的农业发展区域

 飞扬AB 2017-04-24

江淮大地,一望无际的麦穗汇成金黄色的“浪花”徐徐轻摇,备战夏收的农民正在迎接一个丰收喜悦的季节。

安徽具有中国最多样的农业发展区域

安徽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省份,拥有5000多万农业人口,6200万亩耕地,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省。

农业概况。安徽地处中国华东腹地,近海邻江,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大。全省土地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总人口6300多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占80%。农业气候条件适宜,年平均气温14-17度,年降雨700-1700毫米,年无霜期200-250天,农业品种资源丰富,有野生植物品种3200种,野生动物品种500多种,省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长江、淮河分别流经安徽416公里和430公里,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

安徽具有中国最多样的农业发展区域

农村改革以来,安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生产在全国居重要位次,常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6位,油料居第6位,淡水水产品居第4位;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出口额占全省的40%以上,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总产值占其总产值的70%左右,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业生产。安徽的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大,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稻谷、玉米、薯类和其它旱作粮,其中小麦水稻的产量占粮食总产的80%左右,常年全省粮食总产2500万吨,商品率达40%,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花生、芝麻,常年油料总产290万吨,商品率达70%以上,棉花年种植面积40万公顷,总产30万吨,商品率85%,蔬菜年种植面积70万公顷,总产1500万吨,其它如茶叶、蚕茧、水果、中药材等都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畜牧生产。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区畜牧业省,畜牧业生产主要是大牲畜、生猪、养羊、养兔,家禽和养蜂。常年大牲畜年末存栏550万头,生猪存栏1800万头、羊存栏790万头,家禽存栏2.4亿只、兔存栏250万只,养蜂25万箱。年肉类总产360多万吨,蛋类总产110万吨,奶类总产9万吨。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市场需求,而且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渔业生产。安徽是中国淡水水产品的主产省,省内淡水水面居全国第2位,年水产品总产160多万吨,在水产品生产中,特种水产品发展较快,银鱼、大闸蟹、甲鱼等在东南亚的市场占有较大份额,水产品的加工开发开始成为渔业生产的新产业。

农业科技。推进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政府始终把科教兴农作为农业重大措施来抓,用先进实用技术更新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机械。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安徽是中国的重要的农机大省,全省拥有农机总动力3545万千瓦,居全国第四位,其中小型拖拉机192万台,居全国第二位。

农村经济。安徽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20多年的改革,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的劳动生产力和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有很大发展。

安徽具有中国最多样的农业发展区域

根据农业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按照“区别差异性归纳相似性方法,安徽省划分为淮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陵农业区、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沿江平原农业区和皖南山地林茶粮区。现将5个一级区农业生产特点简述如下:

一、淮北平原农业区

淮北平原农业区,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526.3万,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8%,人均占有耕地2.1亩,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光热水等条件较好,适于农业的综合发展。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也有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远田薄地多实行一年一熟,复种指数180%左右。播种面积占全省70%以上的作物有甘薯、大豆、烤烟、高梁等;占60%以上有小麦、玉米、芝麻等;占40%以上的有棉花、花生等。本区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烟、麻、果产区,但目前粮食产量在全省处于中下等水平,低产面积还很大,低产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60%,其中又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约有1800万亩,棉花单产也较低,但从区内高产典型来看,增产潜力大,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较好。全区现有林地116万亩,桑园0.5万亩,果园25.1万亩,可以用来发展林果、蚕桑生产。该区是我省重点果区,果园面积占全省果园面积的61.5%,年产果品种113万担,占全省果品的54.2%,区内饲草、饲料资源较好,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

夏、秋旱涝发生机率大、危害重,是决定该区农业丰欠的主要气象灾害,其次夏收时的“烂场雨”,干热风和晚霜冻害也常有发生,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二、江淮丘陵农业区

该区土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54.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2%。农业人口787.2万,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18.5%,人均耕地1.97亩。

该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区,水热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利于发展农林牧生产,种植业以稻麦生产为主。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8%,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56.9%,小麦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0%,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5%,杂粮、大豆等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2%,总产品约占全年总产的15%。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多种经营大有潜力可挖,全区有宜林地200多万亩,可供发展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本区湖泊、水库、塘坝众多,约有水面400万亩,可供发展渔业生产,还有200多万亩草坡、草滩可发展牛、羊等食草牲畜。

由于本区跨越两个温度带,因而农业区域差异明显,江淮分水岭以北属暖温带,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甘薯、烟草等为主,水稻占总耕地面积的20~40%,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为主。江淮分水岭以南属北亚热带,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水稻占耕地面积的70~80%,双季稻和较耐寒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油桐、茶树、毛竹等可以种植,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也有部分一年三熟。

主要气象灾害是夏季的丘岗、河湖平原的旱涝,以及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三、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

本区位于大别山东段,是大别山地的主体部分,土地总面积1.27万平方公里,耕地156.8万亩,占全省耕地2.5%,林业用地1307.5万亩,占24.4%,人均耕地0.73亩,人均林业用地6.1亩,是我省耕地最少,林茶生产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地处北亚热带,水热条件也较优越,但地貌类型复杂,垂直分异明显,海拔800米以上的中高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海拔400~800米的低山,占土地面积的41%,海拔低于400米的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17%,盆地和河谷平原占5%,这样的地貌组合,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气候条件适合松、杉、竹及茶树等亚热带经济林木及蚕桑等发展,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我省仅次于皖南山区的第二个林茶基地,全区有林地面积703.1万亩,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26.6%,蓄积量1193.9万立方米,占全省的28.6%,商品木材约占全省的15%,经济林中油茶、栓皮栎、漆树,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9.3%、82.7%和47.2%,居全省之冠,板栗、油桐、乌桕在省内也占重要地位。

该区多暴雨,常引起山洪爆发,带来巨大损失以及伏旱和夹秋旱造成大秋作物减产。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秋分寒)常造成早稻烂秧,晚稻不实造成减产。冬季强寒潮侵袭,茶树、油茶造成严重冻害。

四、沿江平原农业区

本区地跨长江两岸,土地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117.2万,耕地1321.6万亩,占全省的19.7%。人均耕地1.1亩,是全省五个农业区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耕地较少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水热条件优越,加之以平原为主的地貌,适宜发展耕作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结构以粮油(菜)棉为主,是稻油(菜)棉的生态适宜区,适合以双季稻为主的多熟高产,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

境内各县还有一定面积的闲置土地,如荒山、荒丘、荒岗以及荒滩等可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种植牧草以及发展水生植物等。

本区由于降雨变率较大,春夏水涝、夏秋干旱都较突出。

五、皖南山地林茶粮区

本区位于长江(干流)平原以南,土地总面积2.6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农业人口374.4万,人均占有林业用地7.2亩,耕地1亩,茶园0.24亩。

本区年平均气温16℃左右,≥10℃积温4800~5200℃,一月平均气温3℃左右,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全省最重要的林茶基地和全国著名的茶区,全区拥有林业用地约2881.47万亩,占全省的61.8℃,森林的蓄积量约2746.3万立方米,占全省的58.8%,商品木材约占全省80%,休宁的“徽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并拥有楠木、樟木以及华东黄杉等珍贵树种,其它经济林以及山区土特产在全省也占重要地位,茶叶生产的经营历史悠久,早在十九世纪中叶,皖南茶叶就大批出口,到了20世纪30年代,皖南就已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外销茶区。“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都颇负盛名,载誉国内外。

粮食生产具有一定基础,自给水平较高,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全区多数县自给有余或基本自给,但由于气候条件季节变化大,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多暴雨,常易发生洪涝、干旱和低温冻害,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安徽能否再度抢占先机、改革创新,转型引领新的生产发展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安徽该如何与时俱进,迎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曙光?传统农业大省如何走出一条特色的富农强民之路?……这一系列的问号久久缠绕在决策者的脑海。

一项具有改革意义的“破冰”之举在2009年初悄然拉开。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下文,在全省开展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工作。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方式和管理机制,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平台,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统筹。这一具有“试水”意义的建设发展方式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安徽财政统筹资金支持“三农”工作的新格局。

敢为人先的安徽人正在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开拓进取,把“示范区”建设向纵深推进,为探索农业综合开发在新的形势下服务大局、主动作为的新路子,为安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绘出最美好的答卷。唯进步,不止步。安徽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犹如一道没有终点的考试,集聚着农发人的智慧和汗水,引领着安徽“三农”工作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http://www./nwkx/content/FB6E5BE7-6C2E-40DB-91E3-A795A986768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