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第一书24:全书贯通一体形成一个政策系统

 博览众长123 2017-04-24

原创 老徐 易经实修

《管子》一书的一致性,还在于把全书贯通起来,不只是形成一个思想理论体系,还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和方法。


粮食是季节生产,常年消费的生活必须品,“生之有时,用之无度”,“一树一获者,谷也”(《权修》)。农业不增产,粮食不储备,一旦遇到灾荒年景。百姓就会流离失所。如果发生战争,有十分之一的人从军作战,就需要有十之分二的人提供粮食和军械,实际上等于有十分之三的人脱离农业生产,也就等于庄稼歉收了三分之一,这样,即使是丰年,也等于遇上了灾年。如果战争持续三年,就等于一个大荒年,就会出现卖儿鬻女的惨状。因此,粮食的积累与储备便成了治国安民的大事。


《管子》一书列举了九种储粮的方法。


一、岁藏法:“岁藏一,十年而十也,岁藏二,五年而十也。谷十而守五,绨素满之,五在上。故视岁而藏,县时积岁,国有十年之蓄。”(《事语》)年复一年的积累,十年就有十成的储备。《管子》还有另外一种积累比数:“岁藏三分,十年则必有三年之余。”(《乘马数》)国家按年景好坏,生产情况,征收和储备粮食。丰年多征,歉年少征,灾年不征,以减轻百姓负担。在丰收年景,甚至要储藏百分之五十。“大丰则藏分”(《山权数》)。


二、借贷积储法:“察秋子谷大登……币之在子者,以为谷而廪之州里。”(《臣乘马》)实行春贷办法支持农业生产也是一个创举。有偿的借贷,自然要归还,在夏秋粮食大量上市时,便将贷款折成粮食,各级官府催促归还。这样国内就有将近一半的粮食积储在国家手里。


三、货币购储法:《山至数》:“岁丰五谷登,五谷大轻,谷贸去臣上岁之分,以币据之。”丰收年景,粮价下跌,就要大批地收购,使粮食为君主所占有。这就是“彼重之相归,如水之就下,吾国岁非凶也,以币藏之”。此外,还根据夏秋不同的季节,采取不同的购储方法;“泰春,国谷倍重,数也。泰夏,赋谷以市扩,民皆受上谷以治田土。泰秋,曰,‘谷之存子者若干,今上敛谷以币。’民曰:‘无币以谷。’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重之相因,时之化举,无不为国策”。农民的粮食又有三成归于国家。总之,不论是在粮价高时抛售,还是在粮价低时收购贮存,都是国家的既定方针。


四、民间储粮法:有一次桓公对管仲说,我担心粮食外流,打算为百姓储藏粮食,你有好办法吗?管子回答说:“今者夷吾过市,有新成(“口”内加“禾”)京者二家,君请式璧而聘之”。“名显于国中.国中莫不闻。是民上则无功显名于百姓也,功立而名成;下则实其(“口”内加“禾”)京,上以给上为君,举而壹名实俱在也,民何不为也?”(《轻重丁》)这两户建仓人家,无意中受到国君的赏赐,无大功而名扬全国。人人效法,全民存粮,一为已用,二为国家,既有荣誉又有实惠.一举两得。


五、定金储粮法:《山国轨》描述了具体的办法:首先调查摸底。“谨行州里,曰:‘田若干,人若干,人众田不度食若干。’曰:‘田若干,余食若干。’必得轨程”。认真巡查乡里调查研究,得出基本数据。其二,区别情况预付定金:“田轨(标准田亩粮食产量)之有余于其人食者,谨置公币焉,大家众,小家寡。”国家向农民预付定金,大富之家多些,小康之家少些,无余出卖的不付。其三,收交:“重岁,丰年五谷登,谓高田之萌曰::吾所寄币于予者若干,乡谷之扩(当地粮价)若干,请为子什减三。’谷为上,币为下。”于是大批粮食归于国家,钱币流入民间。预付定金的结果是“高田抚间田,山田不被,谷十倍。”预付了粮食定金,不仅使国家做到了有计划的收购储存粮食,而月上等田弥补了中等田和下等田的不足之后,仍使同家较上年多收成倍的粮食。


六、戍边征粮法:他为了摸清全国,特别是富商大贾、大中小地主的情况,管仲叫桓公下令国内军民戍边屯田,并规定存粮超过十钟的可以免去戍边之劳。“请以令发师置屯籍农,十钟之家不行……前圉窖之数皆见于上矣”(《轻重乙》)。这样各家各户都据实上报了存粮数,以求免役戍边。于是,管仲又叫桓公下令按户平价征购,令曰:“国贫而用不足,请以平价取之产,皆按圉窖而不能挹损焉,则积藏窖之粟皆归于君矣。”(这样以戍边为名,巧妙地、不露声色地就把全国存粮情况摸清了,并达到了以平价购储大批粮食的目的。


七、军垦储粮法;管仲把军队与生产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置屯籍农”(《轻重乙》)的主张,设置军屯,进行农耕。在没有战争和边患的情况下,组织部队开荒种田,扩大粮食生产。这样既可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又可提高军队素质,减轻了远途运输之劳;而在和平时期还可用军垦粮食赈济灾民,一举数得。

 

八、进口储粮法:为了解决粮食的不足,管仲主张用提高本*国粮价的办法吸引粮食进口。他说:“滕鲁之粟釜百,则使吾国之粟釜千,膝鲁之粟四流而归我若下深谷者;非凶岁而民饥也,辟之以号令,引之以徐疾也,粟乎其归我若流水。”(《轻重乙》)


九、草粮转换法:古代生产技术落后,人们抗灾能量差,粮食生产不敷所需是经常发生的。因此,《管子》异乎常人地提出“假他物以粮”的主张。他提出:“存菹丘,立骈牢,以为民饶。彼菹莱之壤非五谷之所生也,糜鹿牛马之地,春秋赋生杀老.立辖以守五谷,此以无用之壤,藏民之赢”。(《国准》)不能生产粮食的草地荒滩,可用来圈养牲畜,用畜牧来弥补五谷之不足。如此荒地野滩变成了良田。这种物质转化论,变荒滩为牧场的做法非常高明。


《管子》反复强调积储粮食,究竟储备到多少才合适呢?管仲说:“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管子.国蓄》)有了“千钟”、“万钟”之藏,就足以备战备荒而“官百能”了。


请大家注意,这一个储藏粮食的方案不是在一篇文章中写出来的,而是散落在各个篇章当中,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情。


著作者最大的忌讳是重复,而《管子》一书不但构成一个体系,而且没有重复之处,虽然同一个问题不是在一个篇目当中系统论述,而是在全书各篇中涉及同一个问题而论述,并且是从各自的角度和方面来进行论述,可见著作者谋篇布局之精密,不是同一个人统筹和写作,绝做不到如此缜密论述和文字的着笔。而多个人写作,更不可能有如此一致的思想逻辑和文字写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