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讯 制图:穆莎丽 金报讯(记者邓莉)近日,某股份制银行身陷“假理财门”,涉案金额达30亿元。不少读者来信咨询,该如何避免买到“假理财”产品?为此,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人士,据介绍,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主要有自身产品和基金、保险等正规代销产品两大类。不过,受高额佣金提成的诱惑,个别银行工作人员会利用客户的信任销售一些资质较差公司发行的高风险产品(俗称“飞单”),导致客户资金受损。 “飞单”产品通常由资质较差的公司发行,对接的项目风险较高,承诺的收益通常远高于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或授权代销产品,因此具有诱惑性。一名国有银行理财经理向记者介绍了三招分辨理财产品的真伪: 1.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要偏听偏信工作人员的宣传,可以上中国理财网查理财产品真假。中国银监会曾下发相关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发售普通个人客户理财产品时,须在宣传销售文本中公布所售产品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登记系统”的登记编码,以便客户查询产品信息。理财产品登记编码具有唯一性,一般个人理财产品登记编码是以字母“C”开头的14位编码。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则可通过银行公示的代销产品清单查询。因此,凡是无法通过中国理财网、公示代销产品清单查询到的产品,均应予以高度警惕。此外,客户也可以通过银行的官网直接查询每日在售的理财产品清单。 2.查看资金是否汇入银行账户。银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主要投向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央行票据等,客户资金的安全有保障。“飞单”理财的资金则通常是以股权、债权等形式进入某实体项目,而且投资标的的门槛较低。投资者在购买相关理财产品时,可以关注资金是否汇入银行账户或银行代销产品的发行机构账户。投资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均须通过柜台或自助渠道进行认购操作,凡是被要求向个人或第三方公司账户转账或汇款的,就要提高警惕,并注意查看业务办理回执中的收款账户和自身的账户明细。 3.通过合同公章辨别是否“飞单”。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后,要仔细阅读理财产品协议书和产品说明书,了解募集资金具体投向、是否保本、预期收益、期限和其他相关合同条款。凡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在合同上均盖有银行公章。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可在公示的代销产品清单中查询到,而“飞单”的合同一般只有相应机构的公章。投资者不要把在银行签约购买的产品全部等同于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