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书籍的密林里狩猎

 茶境 2017-04-24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世界读书日",希望能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将近一千年前,苏东坡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如果苏东坡活在今天,他的惋惜喟叹不知道要翻几番。因为“有书而不读”的情形依旧,而今天书籍出版的书种,相比一千年前的北宋,“日传万纸”的量级,更是远超一个读者所能承受的范围。

在书籍的密林里狩猎——送给世界读书日的话

苏轼《心经》局部

有人做过统计,从汉代至民国,两千多年出版的书籍,流传至今的大约十八万种。而现如今呢?一年出版的中文图书,就达十八万种!书籍的森林,迅速繁衍得无比浓密和深沉。也就是说,一个今天的读者,可选的新书就已超越过去两千年所流传书籍的总量。

还不去说互联网的信息爆炸,一切都在快速膨胀,唯一没有变化的,是一天仍然只有24小时。

因此,今天的读者选书读书的确很像狩猎。走进书店或是图书馆,面对一排排书架、成千上万种图书,我们就像身处枝蔓丛丛的书籍密林、亦如面临万顷茫然的文字海洋。如何发现猎物的蛛丝马迹?如何逐渐锁定方向?如何开足马力追猎?……狩猎需要方法!

方法得当,就不必担心书籍的种类越来越多。就好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大厨,面对无比丰富的菜市场,他能精明又快速地找到他所需要的食材。如果不明白挑选、消化的方法,再有热情的读者,也只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走马看花而徒劳无功。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那些传说中的狩猎高手——古今闻名的读书大家们,是怎样读书的。

“观其大略”与扫描阅读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被国人誉为智慧与谋略的化身,据《三国志》记载,其有别于他人的读书之法是“观其大略”。也就是说,诸葛亮读书,既不是精读,也不是熟读,而是一种略读。诸葛亮为何先观大略?主观上有其自恃才智,一点即通的因素;客观上,三国时的简牍书籍早已汗牛充栋,不似上古那般稀缺,“以腹为笥”极不明智,博采众长才是当务之急。

在书籍的密林里狩猎——送给世界读书日的话

诸葛亮像

唐代李白对诸葛亮的这种读书之法颇为赞赏,他在《送孟赞府兄还都序》中说:“孔明披书,每观于大意”,于是李白自己也活学活用“览千载百家之书”。

《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美国学者艾德勒也认为,读书首先应该进行“扫描阅读”(略读泛读)。不管什么书,但凡有机会上手,可以先看看简介、目录(结构)、前言,再随意读几页内文。不消几分钟,你基本可以做出判断,这本书是否有意思,是否值得买回去继续读。

“扫描阅读”的方法,可以保证你过眼之书目丰富,又不至浪费时间。如果不是你要做专门研究的领域,大略翻翻就好,没有必要都掰开揉碎了去看。大部分书,你扫描领会了要旨就好,人生有限,知识无限,要懂得取舍。

“不求甚解”与检视阅读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是恬淡自适、闲逸随性这派中国文人的祖师。他是出世者,如果读书苛求甚解,费心劳神岂不自寻烦恼?反倒影响了他以读书为消遣的本心。很多人只注意到他的前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却忽略了他的后一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正是因为他完全放下了“学而优则仕”的心思,所以才能欣欣然、轻松愉快地博览群书。但历史很会开玩笑,陶渊明淡泊名利、不求世俗地位的阅读,恰恰却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至高的荣誉和地位。

在书籍的密林里狩猎——送给世界读书日的话

陈洪绶《摹古双册二十开》之陶渊明像

不求甚解绝非偷懒,只是避免对经典做过度阐释,比如《诗经》之《关雎》,只是一首情诗,《毛诗序》却将它与“后妃之德”联系在一起,唐代孔颖达说此诗文王教化民众,宋代朱熹干脆坐实诗中的“君子”是文王、“淑女”是文王妃子太姒……弄得后人再没有想象的余地。古人云“诗无达诂”,若寻求甚解,恐怕会累死、烦死,若不求甚解,则可游刃有余,让想象力高飞、疾行!

有趣的是,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列举的第二层阅读方法就是“检视阅读”(粗读快读)——把经过扫描略读的筛选,仍有兴致继续阅读的书籍快读一遍。当然,也有一些书读到一半,兴趣索然,便放弃了。

“检视阅读”之法,足以让你畅享大块朵颐的阅读快感(甚至于愉快到忘记吃饭),不会因为咬文嚼字、字斟句酌而使得阅读成为一种负累与任务。有时候我们计划要读的书很多,积压在那里似乎泛滥成灾,但没有关系,“有读过且一读再读的,有读了一半因故停下来的,有翻了几页算了的……有心知肚明这辈子大概不会再去读它的。”唐诺在《阅读的故事》中如是说。

“熟读精思”与分析阅读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训学斋规》

宋朝大儒朱熹热心教育与功名,自然反复强调“熟读精思”,也就是要细心多思,反复琢磨,边分析,边总结,使书中道理如出于自己口中、自己心里。对功课作业及喜欢的名篇,尤应采取这种方法。细嚼慢咽,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朱熹批评那些性子急的人,一打开经典就忙匆匆往前翻。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小碟大盘,虎咽狼吞,食不知其味。究竟应该怎样读经典呢?朱熹接下来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认真到一个字一个字弄明白涵义,一句话一句话搞清楚逻辑。

在书籍的密林里狩猎——送给世界读书日的话

南宋 朱熹 行书翰文稿

我们再来看看艾德勒先生怎么说?他推荐的第三层阅读方法果然是“分析阅读”(精读细读)——对于那些在“粗读快读”过程中,我们击节赞赏的佳作,值得回头再次精读细读,甚至反复推敲、摘抄笔记,分析透视它们的结构、逻辑、语言等细节。这个世界上能让我们真正顶礼膜拜的好书,其实并不很多。

“一意求之”与主题阅读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一意求之”、“由此及彼”是文豪苏东坡首先提出的。大意是说,我们如果想要了解某个专门领域或是解决某个具体方面的问题,就要带着这个问题,集中精力有的放矢、有所针对地阅读一系列相关专题书籍,这有点像近世大学的课题研究了。

在书籍的密林里狩猎——送给世界读书日的话

《宋人物图》

《孙子兵法》中有“敌分我专”的说法,八面受敌绝不应八面出击,而要集中优势兵力“以众击寡”,达到各个击破敌人的目的。苏东坡灵活运用了这种方法,从不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而是集中精力,一本书关联到另一本书,一个专题接着下一个专题,“一意求之”,各个击破而彻底消化。如此将头绪纷杂、内容浩瀚的书籍资料分割蚕食。

令人惊讶的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艾德勒先生的最后一层阅读方法正是主题阅读(关联专题),他建议我们根据某种兴趣、工作和研究的需要,在读完一本好书之后,“顺藤摸瓜”进而寻找若干相同主题的图书,进行参考与比较研究。

我们买书,也常常遇到类似情形,本来是定向搜求一本书或是一个作者,结果进了某家书店,搜寻猎物的途中,发现这本也很不错,那本也“原来你在这里”……由此及彼进行主题阅读好似“瓜蔓抄”,最终斩获无数。

在书籍的密林里狩猎——送给世界读书日的话

南宋 刘松年(传) 《山馆读书》

艾德勒先生(Mortimer J.Adler,1902~2001)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74年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他最初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是1940年,距今已70余年。他所主张的“扫描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4个层次的递进读书法,不仅与中国古代文豪们“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熟读精思——一意求之”的阅读秘笈丝丝入扣,与他同时代的中国学者也常常不谋而合呢!

我们先来看鲁迅先生,他曾提倡“阅读的五部曲”。一是泛览,“放开肚量,大胆地、无畏地、尽量地吸收……随便翻翻”;二是硬看,较难懂的书,硬着头皮读下去;三是专精,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门深入研究,否则终究一事无成。四是活读,“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到一本好书,还会参读该作者的传记、相关专集等,以便了解其领域与时代的背景。

在书籍的密林里狩猎——送给世界读书日的话

刘松年《十八学士登瀛图》局部

再看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他读书时,总是先粗略浏览一通,对其中比较有趣的,便在书目上做个记号,再快看一遍,尤其喜欢的再细读第三遍,最最喜欢的便一读再读专题读。这样,他读过的书籍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基础是广泛浏览的,越往上数量越少,读得越精越专。邹韬奋把这种方法形象地总结为“宝塔式读书法”。宝塔法把快览和慢读有机结合,选优汰劣,避免了平均用力,也避免了时间的浪费。

现代商业社会,人们常常说“赢家通吃”。我们惊人地发现,在书籍的密林里,古今中外那些狩猎好手的捕猎之法神奇相似。一通百通者,仿佛对所有的猎物了若指掌;难于启动阅读者,不免“游谈无根、有书而不读”,或许我们也可以说——“赢家通读”?

最后再讲一个传奇,明末清初最著名的读书人顾炎武,“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

就这样,他一人二马三骡,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此数十年,写成囊括全国山川地理的专著《肇域志》,考察农田、矿产、交通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以及读书笔记《日知录》和《亭林诗文集》。

在书籍的密林里狩猎——送给世界读书日的话

石涛《《山水图册八开》之休夸震泽如天大

这样的狩猎过程,堪称猎人之登峰造极;这样的狩猎乐趣,密林外的非猎人可能永远不懂。

文/曾孜荣(中信书店副总经理、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