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巴格图之形成过程

 统元论 2017-04-24
纳西族的神龟神话仅见于《碧庖卦松》(又称《求取祭祀占卜经》、《白蝙蝠取经记》)、《东巴舞谱》、《舞蹈的出处与来历》、《祭什罗道场·在门前迎接东巴之经》、《崇仁利恩解秽经》等经典之中。并且,除《碧庖卦松》之外,其他经典中的记述大都零散星碎,缺乏系统性。因此,虽然不能排除纳西族的神龟早已有之,但从《碧庖卦松》中的神龟死体化生五方、五行、十天于的内容看,纳西族的神龟信仰主要受外来文化之影响而形成。所谓的外来文化,既指印藏文化,也指汉文化。这有以下几个理由:  首先,在东巴神话中,五方空间有多种表示法,如神柱表示法、神山表示法、神牛表示法、神虎表示法,但它们当中都没有五行出现,更没有十天干的内容。五行与天干纯粹是汉文化的产物。《崇搬图》称,最早的天由神灵九兄弟所开,最早的地由神灵七姐妹所辟。开天辟地之后,他(她)们立五根神柱以确定五方。这五根神柱分别是:东方立白海螺柱、南方立绿松石柱、西方立黑宝石柱、北方立黄金柱、中央立白铁柱。这,就是神柱表示法。神山表示法见于多种作品,其中以《董术战争》所叙述者较为详备:开天辟地之后,诸神共建居那什罗神山以定五方,并镇地擎天。神山建成后,太阳绕于其左,故成东方;月亮行于其右,遂奠西方;山之前为“伙古罗”(北方);山之后为“吉饶满”(南方);神山自身表示中央。这里,并没有提到方位与色彩的关系,不像神柱表示法那样直接用着色物(柱)表示它所处之方位的色彩。但是,这一缺憾在《创世纪》中得到了弥补,《创世纪》称神灵用白银造神山之东,用绿松石造神山之南,用墨玉石造神山之西,用黄金造神山之北。这两种表示法分别与汉族、彝族、藏族、印度的天柱神话与神山神话相类似,似乎是以较发达的土木建筑工艺的存在作为其前提的。相比较之下,比较古老的要数神牛表示法。《崇搬图》对此是这样叙述的:在诸神初建神山:之后,杀死了生两角、长长毛的神牛。其死尸分别化生,“其头变为天,其皮变为地,其肺变为太阳,其肝变为月亮,其肠变为路,其骨变为石,其肉变为土,其血变为水,其肋变为岩,其尾变为树,其毛变为草”,最为重要的是,“牛之头部变为火古罗(北方),牛之尾部变为鸭赤蒙(南方)”,牛的左肋定左,牛的右肋定右。左亦即东,右亦即西。由于纳西族先民在秦汉时代被称为“牦牛夷”,并直到今天仍崇拜牦牛,这头神牛或许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牦牛的神格化,从而具有图腾的性质。这种表示法无疑最古老并具民族特色。归纳以上几种表示法,可知它们都仅仅出现五方,并无五行,更无十天干。  另外,有的表示法中已经出现了五方与五色的对应关系,但与神龟神话中的组合方式并不一致,呈东方白、南方绿、西方黑、北方黄、中央花或白。在巴格图中,则是东方青、南方红、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黄。前者与《起世经》、《阿含经》、《加叶经》、《具合经》、《智度论》等佛经中所出现的须弥山五方空间色彩表象相同或相近,后者则与汉族古代的五方之色彩表象如出一辙。可以说,巴格图的五方色彩表象连同五行、十天干都是吸收自汉文化的。  其次,1990年,北京电视台导演张旭女士等曾于云南省大理市购买到一块铜制龟体定五方盘,除缺少龟身穿箭部分及五方八位的藏文标记之外,其余与纳西族巴格图完全相同。据卖主介绍,此物购自尼泊尔与我国西藏交界处,当属藏族文物无疑。更为重要的是,在藏传佛教画像中,表示宇宙中心的檀城正是载乘于龟体之上的。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藏学系副教授拉姆女士介绍,藏族民间大量使用龟体定五行五方盘进行占卜。这种龟体定五行五方盘与纳西族东巴神话中所称的“巴格图”大体一致,亦是一支箭由东向西穿于头朝南、尾朝北倒地的神龟身上,同样称东方为木、西方为金(铁)、南方为火、北方为水、中央为土。对于其来源,藏族神话中亦有讲述,并与纳西族东巴神话《碧庖卦松》中所讲述者基本相同,只不过是将神射手改成了文殊菩萨并缺少开头的人祖因子女患病而请白蝙蝠上天取经部分。  具体为:古时,一只神龟游于神海,并常栖于海中神树。一次,栖于神树的神龟被文殊菩萨发现。文殊菩萨由东向西张弓放箭,射死了神龟,并使之从神树上掉落,呈头朝南、尾朝北状倒于神海。由于龟头吐血,血与火皆红色,因而以之定南方为火、红色;由于龟尾流尿,水色为黑,因而以之定北方为水、黑色;由于箭镞为铁(金),铁色白,因而以之定西方为铁(金)、白色;由于箭杆为木,木色青,因而以之定东方为木、青色;又由于龟体化为土,土色黄,因而以之定中央为土、黄色。其实,这一藏族神话中五方与五色的关系已经带有汉文化影响的痕迹。纳西族的巴格图乃是与《碧庖卦松》等神龟神话所表现的五方、五行、五色、十天干等内容相对应的宇宙方位模式图。人们以此择吉日、取名字、选阴宅、定地基、判病因、断财运、明战事,颇类汉族的推背图。  流传于纳西族民间的巴格图有多种多样,大约可以分为六类:1.仅画一龟,以其头定南,其尾定北,其左肋定东,其右肋定西,其圆甲定中央,其左前腿定东南,其右前腿定西南,其左后腿定东北,其右后腿定西北;在其称呼上,南称水尾,北称水头,东称日出,西称日落,中央称地中央,东南称龙位,西南称羊位,东北称牛位,西北称狗位。可见,它与五行五色及十天干无涉,仅有五方八位,而且东西之方位按日出日落而定,南北之方位依河流之方向而名,间乎于其间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用龙、羊、牛、狗四种动物所定。这与《碧庖卦松》中神龟化生神话的有关表现毫不相干。2.第二种类型的巴格图在第一种类型之基础上增加了箭穿龟身的内容,箭头朝西,箭尾朝东。虽无文字之说明,但已将五行与五方组合在一起,使第一种类型的巴格图发生了重大变化。3.第三种类型的巴格图又在第二种类型之基础上明确添饰了表示五行的文字符号。五方与五色并无明示。此类型的巴格图已经将五方五行五色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其内容已与《碧庖卦松》所述者完全一致。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取消了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标记。但是,无论是《碧庖卦松》中的说明,还是巴格图中的表现,对南方为火的原因的解释都非常牵强,龟嘴吐血,但血并不能引出火。唯一可行的解释是:由于血呈红色,火也呈红色,故二者在表示南方为红色上获得了共同点以及可互换性。4.此类型的巴格图画作一圆盘,圆分四环,第一环为神龟,其身亦穿有长箭,箭头抵第三环与第四环连线,箭尾抵第三环与第四环连线,第二环用汉字记写十二地支,它们是对第三环中的十二生肖的说明。第四环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表示东、西、南、北四方,并各配以色彩,东为青,南为红,西为白,北为黑,中央之龟背上写有中字,并分阴阳两部分,北半圆称阳地、南半圆称阴地,但没有标记色彩。曾经出现于第三种类型中的八位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方法,即,将四方各分两个方位,如东分为阴木、阳木,西分为阴金(铁)、阳金(铁),南分为阴火、阳火,北分为阴水、阳水,共成八个方位。整个图形仍继承了第二种类型的模式,但增加了许多在《碧庖卦松》等神话中不曾出现的内容,具有明显的神话哲学化的倾向。5.第五种类型的巴格图呈蛛网状,居中为穿箭神龟,圆甲表示土,仍分阴土阳土;箭尾、箭头、龟头、龟尾仍分别表示东、西、南、北;牛、龙、羊、狗仍分别表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五行、五方、五色之关系不变,仍与第四种类型的巴格图相同;八位仍用四方分阴阳的方式加以区别,并用八卦加以表示,北方为坎、东北方为艮、东方为震、东南方为巽、南方为离、西南方为申、西方为兑、西北方为乾。有趣的是,此类型巴格图中增加了亲属方位内容,称北方为长女位,东北方为次女位,东方为末子位,东南方为次子位,南方为长子位,西南方为母位,西方为末女位,西北方为父位。由此可见,此类型的巴格图已经增加了许多附属内容,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汉文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厚,哲学化的倾向也越来越鲜明。6.第六种类型的巴格图已经完全略去龟体及其身上所穿之箭,纯粹用汉字及八卦符号标记四方八位,唯一还留有的传统痕迹是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同时标记有分别表示牛、龙、羊、狗的东巴象形文字,其他一切多余的文字及其符号都被剔除,使全图非常简洁,同时亦汉味十足。(只是巽、艮与汉八卦不符。)至此,可以对巴格图的形成过程作这样的推断:在远古时代,由于纳西族先民崇拜老虎与牦牛并将它们奉为图腾,故而《崇搬图》及《老虎的来历》等东巴神话分别记有老虎与牦牛之死体化生宇宙、尤其是牦牛之死体化生并定五方的内容。后来,随着纳西族先民的南迁以及印藏文化传人纳西族先民之居住地,龟体定宇宙之观念及其神话随之传人,并衍生出了具有纳西族特色的《碧庖卦松》等有关神话。继之,纳西族先民开始接触汉文化,又逐步接受了汉民族关于龟载大地、龟为灵物之信仰,以及八卦文化。于是,在基本保留印藏式巴格图的前提下,巴格图中不断添加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等内容,将五色对五方表象强行从东白、南绿、西黑、北黄、中央花的印藏式改造成了东青(绿)、南红、西白、北黑、中央黄的汉式。最终,还抽去了龟体,将巴格图定型为太极八卦式的宇宙方位图,并称之为巴格图。  所谓巴格图,实际上也就是汉语“八卦图”之转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