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四家其他家的苔点是怎么样的呢? ↑ 唐伯虎的苔点,琐细轻薄,仿佛被风一吹就飞走了,就像他漂泊的人生
↑ 郭熙的《早春图》居然一个苔点都没有 ↑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也没什么苔点,只是山顶密林有很多点…… 而五代巨然大和尚的《秋山问道图》(下面)却是大点特点,用 笔磅 礴有力,这就是传说中的“高山坠石”吧? 难怪清山水画六家之一的恽南田无限崇仰地评价说:董(董源)巨(巨然)长皴大点,墨雨淋漓,吞吐造物之为快。 ↑ 上面的几张图说明了什么是长皴大点,墨雨淋漓。 好好体会一下吧。 后来有位画家捋了一把花白胡须感慨道: 画山容易点苔难。山水一门,诸法皆工,唯点苔为要紧。全幅完善,苔一点坏,前功尽弃。 这几乎把点苔的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很高很高的高度。 那么我们欣赏一下古往今来的画家都是怎么点苔的吧? ↑ 王蒙细密的牛毛皴搭配小细苔点 ↑ 以上是倪云林的苔点,这种被人称为鼠屎点的小横点,是他的重要特征。 冷寂孤寒,精打细算,绝不多点,跟文徵明比简直就是抠门。 ↑ 吴镇的苔点,笔墨丰腴,圆浑凝重,透着一股恬淡冷静的味道。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里的苔点,信手挥洒,变化极多。 元四家里面,黄公望对后世影响最大,他点苔的笔法和变化形式,是后人出新的依据。 下面举一些清代山水六大家(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的点苔范例: 远山上的苔点,代表的是丛树 小碎点和小圆点(胡椒点)的搭配 很有分寸的小横点 犀利的竖点,一般用在山巅。 渴笔重墨,大小错落 米家云山的大横点,笔头很阔气。 各种竖点的变化。 小横点,有轻有重。 横点和竖点的搭配是不容易做到浑然一体的。 通过墨色的变化来画出层次 这是在向倪云林致敬呢? 一座山头很多点,一座山头光秃秃。 点苔的作用,古人其实总结得很到位了: 点苔一法,为助山之苍莽,为显墨之精彩,非无意加增也。 或作石上苔藓;或作坡间蔓草; 或作树中辟萝;或作山顶小树, 概其名曰点苔,不必泥为何物。
点苔一法,古人于山石交互处,界限未清,用苔以醒之,或皴法稍乱,用以掩其迹,故苔以少为贵。 放一个石涛的,这点子就跟不要钱似的,看得我密集恐惧症又发作了…… 现实中的苔点,大概是这样的: 最后放一幅方严先生山水画中的苔点。
这是大鉴堂主人杨近白 以及他的小伙伴们推出的 中国书画传播平台
虽不能保证每条推送都是满满正能量 但是能保证每条推送都是 喜欢中国书画的您一定会关注 并推荐给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