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知识必学:紫花地丁

 小丸子142 2017-04-24

 

每到早春的时候,堇菜科的植物总会率先开花,但是它们植株低矮、颜色淡雅,总是清新低调地开放着,只有成片开放时,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我们中药人所熟知的莫过于紫花地丁,紫花地丁近些年来广泛用于园林绿化,故在一般的公园、路边都能见到。

 

紫花地丁又名光瓣堇菜、早开堇菜,是堇菜科堇菜属的草本植物。株高6~14cm,无地上茎,地下茎很短,主根较粗,呈长圆锥形。叶多数,基生,莲座状。


紫花地丁因其早春开花、花色艳丽且花期长而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早春花卉品种单一,特别是地被层早春开花植物的匮乏,是北方城市绿化中常面临的问题,而且温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因子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春时环境温度普遍较低,大多数绿化植物不能适应低温,故不能满足早春季城市绿化要求,因此有花植物对低温的耐受性制约着其在北方城市早春绿化中的应用。由于紫花地丁具有返青早、花期长、株型低矮紧凑、花色丰富等优点,秋后茎叶仍鲜绿如初,直至冬初,地上部分才枯萎,因此是极好的地被植物,也是布置花坛、花境及点缀草坪、道路的良好材料,不仅具有草坪的部分功能,由于覆盖效果好,不易生杂草,更节约除草的人力及机械使用费用,也将改变种植草坪的单调景观。

 

除此之外,紫花地丁为低矮宿根草本植物,株从紧密,并具有一定的耐阴、抗旱、抗盐碱能力,还具有较强的抗逆境能力,在人为践踏后紫花地丁仍具有再生能力强和恢复生长快的特性,极符合城市绿化地被层的栽培管理的要求。


紫花地丁亦可食用,春将紫花地丁的幼苗或嫩茎采下,用沸水煮一下,换清水浸泡三五分钟,炒食、做汤、和面蒸食或煮菜粥均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但是要确保采到的紫花地丁纯净安全。清明去郊区的一个公园认植物,就看到有人采这些“野菜”,当时便想城里人真会玩,且不说是否喷过农药,研究表明紫花地丁本身富含锌、镁、钙、锰、铜、铁等微量元素,特别是锌、镁、钙含量非常高,说明紫花地丁在生长过程中易于吸收、蓄积各种微量元素,因此其对铅、镉、砷、汞等有害元素可能也会有较强蓄积作用,另一方面紫花地丁作为地被植物,广泛用于城市的园林绿化,而城市中的土壤、水源、空气易于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往往造成了其有害元素超标严重,虽说吃一两餐也不会怎么样,但还是少吃为妙。

 

紫花地丁的应用更多的是作为一味中药,入药部分为干燥全草,春、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由于紫花地丁为广布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资源丰富,在民间及临床应用广泛。其苦、辛,寒;归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本品苦泄辛散,寒能清热,入心肝血分,故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消痈散结,为治血热壅滞,痈肿疮毒,红肿热痛的常用药物,尤以治疔毒为其特长。用治痈肿、疔疮、丹毒等,可单用鲜品捣汁内服,以渣外敷;也可配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之品,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用治乳痈,常与蒲公英同用,煎汤内服,并以渣外敷,或熬膏摊贴患处,均有良效;用治肠痈,常与大黄、红藤、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紫花地丁兼可解蛇毒,治疗毒蛇咬伤,可用鲜品捣汁内服,亦可配雄黄少许,捣烂外敷。此外,还可用于肝热目赤肿痛以及外感热病。


紫花地丁植物富含黄酮、有机酸类成分,药理研究多集中在抗炎和抑菌作用,我们上周药剂学实验做的便是紫花地丁甘油明胶栓,制成鸭嘴形阴道栓,用于治疗女性阴道炎等疾病。


由于紫花地丁与本属的许多种形态上极为相似,无花期植株难以鉴别,长期以来,民间常以其同属多种植物当做紫花地丁入药,药店中销售的紫花地丁来源亦混乱,正品紫花地丁仍是主流品种,其次是长萼堇菜,心叶堇菜和戟叶堇菜,野堇也较为常用。

 

目前对于紫花地丁最早见于《千金方》的说法较为普遍。近代大部分学者依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载认为,紫花地丁一名应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但据《本草纲目·卷十六》附方项“治疔疮肿毒,紫花地丁草,捣汁服”之记载,检阅现行各版本《千金方》,均未查及。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李时珍所考之《千金方》与现今版本不同,抑或编写或刻印的讹误所至,故紫花地丁始出《千金方》说还不能确定,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据初步考证,紫花地丁作为药材之名,率先被金元时期的一些方书所使用。如金代名医张从正,在《儒门事亲·疮疡臃肿第一》的熏恶疮方中,即有用紫花地丁治疮肿之记载。方云:“紫花地丁(一名米布袋),收上,取根晒干,用四个半头砖,垒成炉子,烧着地丁,用络(火至)砖一枚盖了,使令砖眼内烟出。熏恶疮,出黄水自愈。”此为现今发现的有关紫花地丁的最早记载。然而,在这一时期,虽然已经使用了以紫花地丁命名的药材,但由于皆出自方书中,未描述其所用药材品种的植物形态,故尚难判定所用紫花地丁的药材就是源于堇菜科堇菜属植物。


在《本草纲目》成书前的数百年间紫花地丁虽已被广泛用于医疗实践中,但对其原植物却没有统一的认识与记载,因此,在《本草纲目》中也很难有准确的记载。但在《本草纲目·卷十六》中,李时珍首次单列紫花地丁一条,别名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称“其叶似柳而微细,夏开紫花结角,平地生者起茎,沟壑边生者起蔓”,从其文字记述及附图来看,很可能是李时珍在描述和绘图时,把别种植物混在一起了。稍后的《本草原始》中所记载的紫花地丁,经考其附图乃当时亦俗名“紫花地丁”的米口袋属植物。

 

清代多种本草也记载了紫花地丁,但多为转录《本草纲目》的记载,汪昂的《本草备要·卷二》和吴仪洛的《本草从新·隰草部》就是照录了《本草纲目》中对紫花地丁的描述,此书经严星桥重校后为《增注本草从新》,并增加附图,但亦非堇菜科堇菜属植物。

 

从以上的一些本草考证中不难看出紫花地丁的混乱现象,故在查阅古本草对紫花地丁的运用时当考究其原植物,方能保证用药得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