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曲创作漫谈(三)

 泮溪别馆 2017-04-24

  

平起


唐宋词起拍多有平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景起 

此种平起的方式最多见。写景为开端,借以营造特定的抒情氛围。在作了充足的铺垫渲染之后,再渐次切入情语,往往能收到韵远情深的艺术效果,因此上景下情的结构最为常见。


如魏夫人《菩萨蛮》: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词写女子的怀思之情。起二句状景,而“鸳鸯”二字,则已为篇末的相思情怀埋下伏笔。由上片的摹景到过片的渐露本意,一直到结语处点明题旨,由景及情,一路渐次写来,运笔极为从容。“溪山”二句主要起铺垫引叙的作用。
 

情起

词中起句写景多,抒情叙事少,乃是缘于词贵婉约蕴藉,以情或事为起难免“质实”而“生涩”,失去柔婉的韵味,不符合词的审美特质。不过以情发端的词,若能精心构思,同样可以收到动人的艺术效果。
如顾夐
《诉衷情》: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
香阁掩,眉敛,月将沉。
争忍不相寻?怨孤衾。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发端以问句领起,以“永夜”之冷落氛围衬托“抛人”者不知何处的无情,别有一番凄恻况味,而相思者的无奈之情与幽咽之音仿佛可从字句间透出。全词以情起,以情结,笔意流转,首尾相绾。起拍以情真意挚打动人心,典型地体现了初期词作的艺术特征。


又如欧阳修《玉楼春》: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起句也是直接抒情,落笔便点明别后的相思郁悒。整首词以抒情为主。情景交融,景语不多,却恰到好处地将情融进其中。



注意:以情开篇,感情一定要真挚,要做到让读者感同身受。才能引起共鸣。像李煜的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比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等。


 

事起 

唐宋词还有一些作品是以叙事起笔的。


如苏轼《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
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其实,不仅发端两句,此词上片全属叙事但在描述词人夜饮归来的同时。通过“醒复醉”、“仿佛”、“敲门”、“倚杖听江声”等生动的细节描写,点染出词人潇洒与旷放。起句尤为洒落,与篇末“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高怀逸兴前后呼应。虽以叙事起却能予人摇曳生姿的美感,绝无平淡寡味之弊,唐宋词中以事起的作品很少,却也不乏精品。


 小令在产生初期还有一种起笔方式,就是用叠语发端,体现出鲜明的民间歌谣的特点。


著名的有戴叔伦《转应曲》: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又如韦应物《调笑令》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这类重叠,是早期词的共同特点,是词脱胎于民歌的一种标志。民歌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就是重叠复沓,反复歌咏,以尽其情。后来随着文人的大量创作,词逐渐失去了早期民间词的特点,走上了典雅精致的道路。像此类以叠语发端的民间词日益稀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