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二考前复习策略(三)

 z_yl_1216 2017-04-24

【写在前面的话】

  1. 《学科基本要求》中关于理解部分的内容比较多,科科老师按照《学科基本要求》中的顺序,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到“拓展性课程”,分四次发布整理结果。望考生依次阅读、复习。

  2. 多数学校老师也会发复习资料,希望考生善于取长补短。

  3. “人文地理”部分由肖老师主要负责整理,科科老师负责校对和修改。这里特别感谢鞠老师的辛勤付出。

  4. 所有文章的电子稿(PDF)和音频(MP3)均可在QQ群“科科的地理教室-609934712”中下载!

  5. “科科的地理教室”获得了“原创”的标签,如有疑问或者错误的地方,大家现在可以直接在文章下面留言了!



《地理学科基本要求》“理解”部分内容整理(人文地理)


一、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二、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的机械增长=迁入率-迁出率。

三、理解世界人口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特征

 

 

四、理解人口的年龄特征

0-14岁为少年儿童,15-64岁为劳动人口,65岁以上为老年人口。

五、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资源开发引起的迁移、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迁移和生态移民。

六、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自然因素

(1)气候:温带、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温暖湿润;

①人口稠密区分布及原因: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人口稀疏区分布及原因:

撒哈拉沙漠-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塔里木盆地-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夏热冬冷);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西伯利亚/加拿大北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全年寒冷干燥);青藏高原-高原山地气候。

(2)地形:地处平原或盆地,地势平坦。

(3)水资源:沿河、沿湖地区,水资源丰富。

2.社会因素

(1)交通:沿海地区,交通便捷。

(2)经济:发达。

(3)开发历史早。

七、理解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所划分的两个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

黑河-腾冲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八、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自然资源与环境(首要因素);

科学技术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

九、理解城市的基本特征

(1)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2)产业结构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

(3)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十、理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十一、理解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1.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促进经济发展。

2.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人口向城市集中,提高城市化水平。

十二、理解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1.环境问题:

(1)表现: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

(2)对策:①转变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绿色GDP”;

                      ②积极建设卫星城镇。

2.交通问题:

(1)表现:交通堵塞严重,交通事故频发。

(2)对策:①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公众对私人汽车的依赖。

                      ②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建设。

3居住问题:

(1)对策: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建设平价商品房、廉租房,解决城市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

4.社会问题:

(1)对策:提高居民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

十三、理解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气候:

(1)光照:气候干旱,晴多雨少;地势高,大气稀薄,光照资源丰富。

(2)热量:

①纬度越高的地区,热量越少,农作物生长期越短。例如:

珠江三角洲一年三熟,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两年三熟,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②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的积累。

(3)水分: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利于种植水稻。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③湿润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和林业,干旱地区只能发展畜牧业,干旱有水源的地区可以发展灌溉农业。

2.地形:

①平原坦的地区适合机械化耕作,是理想的农耕区。

②坡度较缓的丘陵,适合发展梯田农业(梯田还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扩大了耕地面积)。

③坡度较大的山区,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利于发展林业;

3.水资源:

①沿河、沿湖,水资源丰富。

②山麓地带(夏季冰川融水),提供灌溉水源。

4.土壤:

①黄土(黄土高原)、黑土(东北平原)和河流冲积土,土壤肥沃

②我国江南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③我国四川盆地的紫色砂土适合稻谷生长。

4.科学技术:

①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实行机械化耕;

②可以减弱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热量不足的地区可以采用温室栽培技术;干旱区可以采用滴灌技术;温室大棚技术利于保温;黑色大棚技术利于遮挡阳光;

采用生物技术技术可以改善农作物的品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转基因技术。

5.市场:

城郊农业(布局上呈环状结构,生产附加值高且不易储藏的农产品)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需求。

6.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水田农业受其影响大)

十四、理解水田农业、旱作农业、高达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牧场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的区位及主要生产特点

1.水田农业:

(1)农作物:水稻。

(2)分布:

①世界:亚洲东部、南部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②中国集中产区:东部季风区的秦岭-淮河以南。

(3)区位条件:

①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

②地形:平原和丘陵低山,地势平坦;

③其他: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经验: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4)生产特点:

①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商品率低;

②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集约化程度高,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

2.旱作农业:

(1)农作物:小麦、玉米、高粱;经济作物:花生、棉花、甜菜。

(2)分布:

①世界:中亚、南亚、非洲、拉美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中国:东部季风区的秦岭-淮河以北。

(3)区位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不足且集中于夏季;西北内陆地区的绿洲农业,冰川融水提供灌溉水源;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黄河提供灌溉水源;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河谷,西南季风将印度洋水汽输入,降水量较大。

(4)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生产力水平低,对自然依赖大,产品商品率低(东北平原由于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

3.热带种植园农业:

(1)主要农产品:热带经济作物、热带水果,如橡胶、咖啡、剑麻、可可等。

(2)分布:

①世界:亚、非、拉美的热带;

②中国:海南、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3)区位条件: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

(4)生产特点:大种植园式农场为主,专业生产一种或几种热带作物,商品化程度高。

4.高度发达的商 品化混合农业:

(1)农产品:小麦和饲养牲畜相结合。

(2)分布:

①北美:东部温带、亚热带地区;

②欧洲:西欧和中欧;

③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

(3)区位条件:

①北美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典型),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广阔,交通便利,市场广大。

②西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③澳大利亚:位于大自流盆地,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但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量较少)。

(4)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专业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5.牧场畜牧业:

(1)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等国。

(2)农产品:饲养牲畜。

(3)区位条件:

①美国中西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气候干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②澳大利亚中西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③新西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但是,全境多山,平原狭小,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生产特点:围栏放牧,生产规模大,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6.地中海型农业:

(1)主要农产品:

①粮食作物:小麦、大麦;

②经济作物:油橄榄、无花果、葡萄、柑橘。

(2)分布:地中海气候区的南欧、西亚、北非等地中海沿岸和南、北美洲西岸。

(3)区位条件:夏季炎热干燥,光照资源丰富。

(4)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商品率高。

7.游牧畜牧业:

(1)主要畜产品:中东:骆驼;中亚:马;东非:牛。

(2)分布:

①世界:北非、西亚、中亚等的干旱地区;

②中国(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3)区位条件:气候干旱,难以发展其他农业。

(4)生产特点:驱赶牲畜,逐水草而流动。

十五、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十六、理解不同生产特点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1)能源和矿产资源:

①能源资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和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能源主导型工业临近能源产地,如有色金属冶炼临近电厂。

②矿产资源:包括铁矿、铜矿等。

③水资源。

(2)环境条件:

①风向:a、单一: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b、季风: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

②河流:耗水大的布局在沿江沿海;污染较重的布局在河流下游。

(3)交通运输:靠近沿江、沿海的港口,铁路、公路枢纽和大型航空港,交通便捷,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

(4)市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市场主导型工业临近市场,如面包厂、啤酒厂和石油化工厂等。

(5)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数资源丰富且廉价;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劳动力主导型工业临近大城市,如电子装配厂、制鞋厂和服装厂等。

(6)科学技术:临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发达、人才多;技术主导型工业周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如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和生物制药等。

(7)集聚:

①集约地利用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

②企业之间交流信息、加强协作,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③同类集聚会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和恶性竞争。

(8)土地价格:占地面积大的企业布局在郊区,地价较低。

(9)政府政策扶持。

十七、理解北美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的区位

①北美工业区: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科技发达,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②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能源和矿产资源匮乏,为临海型、加工贸易型工业。

十八、理解我国东部沿海主要工业区的区位

①辽中南工业区: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②京津唐工业区:科技发达,交通便捷,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③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科技发达,交通便捷,但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

④珠江三角洲工业区:毗邻港澳,利于引进资源和技术,政府政策扶持,但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

十九、理解影响商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交通:商业中心一般位于交通枢纽、人流量大的地方;交通干线,不利于商业布局。

(2)人口:人流量大,人均收入水平较高,购买力强的地方利于商业布局。

(3)集聚:

①综合性商业街有利于满足顾客一次性购物的需要。

②专业性商业街有利于满足顾客货比三家的购物需要。

(4)地价:商业位于市中心,能够创造高额利润支付高额地价。

二十、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

①国家之间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发达国家居前列)

②世界贸易市场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

③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差异大:发达国家出口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中国出口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 逐步转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

④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制定苛刻标准,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

二十一、理解产业结构优化

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市场机制,政府政策调控),使产业结构中的三大产业之间保持合理比例,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产业结构与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十二、理解物质文化对环境的依赖性

①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决定人工制品的材料、样式和风格;(例 饮食、服饰、民居)

②环境影响产业分布;

③环境影响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二十三、理解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主要功能

①遥感技术:检测地球表面资源、环境及其动态变化;

②卫星定位技术:定位与导航,重在提供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信息;

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