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脉学是台湾陈建元中医师创立从脉相中察知病机,从病机中立法处方用药的一套独特的操作模式。药王脉学能把病人的症状、证型、病机、治则、方药贯穿起来,查脉知病知机而用药,并能把六经、三焦、脏腑、外科、妇儿科等各种辨证法以及各家理论医理兼容相贯并收之而不互相抵触,对于中医临床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1.药王脉学讲坛的体例 陈建元医师将自己的理论,临床经验以条文的形式分享到他雅虎博客上。规划1~175条讲述中心架构和观念枢钮,自第175条后开展运用,一问外症一查内脉,彼此反观,互为体用。176 ~ 420条是由症状切入,叙述脉象和症状之间的关连性;421~747 条是由证候切入,叙述脉象和证候之间的关连性;748 ~1602条是由目前西医的通用病名并杂以少数的中医病名切入,叙述脉象和疾病之间的关连性。目前1~175条中心架构和观念枢钮部分已经大抵完成。 2.药王脉学对脉诊重要性的探讨,提出病谱连续概念 药王脉学第三条提出一个「病谱连续」的概念。所谓病谱连续就是说人体的疾病谱基本上是连续的,就像一个气管-支气管炎和一个肺炎,这在目前的医学是把它看成两种病。但是在气管-支气管炎在转成肺炎之前的过程中,这个中间不像气管-支气管炎也不像肺炎的病,这中间一定有一个慢慢转变的过程,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定出来名称,就像用一支一公尺的尺,我们在中间画一个点,在两个点中间又可再画出一个点,画下去是永远画不完的,这也是人类疾病的现象,可预见将来的病名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因为永远可以在两个点的中央又找出一个点!在中医理,也有一样的问题。以内伤头痛来说,可以分为肝阳、肾虚、阴血亏、痰浊、淤血头痛。但就从脉象来看,很容易会发现有介于肝阳、肾虚中间型的,也有阴血亏、痰浊、淤血各占三份之一的。如何诊断出疾病进行中间状态并且扭转疾病进行的方向?因为这些细微处外症都不明显,检验单上也无法显示,只有精通脉象系统才能准确的抓到这些契机处加以扭转!药王脉学就是由这边开始展开,叙述脉象、疾病与人体之间的交互关系。 3.对二十八脉及取脉法的完善 3.1取脉法 药王脉学的取脉法并不照传统之三部九侯,而是在三部的基础上,加入难经一藏之中实有五藏气互相灌溉之意,把一部脉中,由传统的天地人三层扩展成心肝脾肺肾五层,换言之,就是由传统的三部九候扩大成三部十五候。并建立标准术语:右寸称肺脉,右关称脾脉,右尺称肾阳脉,左寸称心脉,左关称肝脉,左尺则称肾阴脉。而于六处脉中的每一处,下指三菽之重,称为肺位;下指六菽之重,称为心位;下指九菽之重,叫做脾位;下指十二菽之重,叫做肝位;下指十五菽之重,叫做肾位。换言之,若说肺脉心位,就是指在右寸脉上下指约六菽重时所按到的脉象。 切脉之法是食指候寸,中指候关,无名指候尺。 但三指不同下,食指轻触及肤为第一层肺位,接着按至筋肉中为脾位,再从脾位轻提一点为心位,然后压至骨边为肾位,最后再上提一些为肝位,其余二指扬起。此法称为琵琶指法。六部皆如是候毕以脉图记之。最后根据脉图推断病机,依病机处方用药。 3.2五层脉的病机 在自然界中虽有五行,但归纳起来不过燥湿二气,第三层代表的是中土,自然界若无依附之中土,燥湿二气皆不能自立,火炎上而湿就下,分出第二层和第三层,第一层则代表自然界更上面的苍天,第五层代表自然界更下面的黄泉,第零层和第六层则代表太极之外。而人的脉象实际观察起来,大致上亦有相类似自然界的情况。各层代表的病机如下: 第零层:真气外泄 第一层:1.滑数是风热 2.有力而紧是风寒 3.细涩是风寒刚开始或刚结束的余邪4.无力为虚。 第二层:1.少阳证所显示的地方 2.某些以毒为主的疾病所显示的地方 3.阴虚或燥显示的地方4.风寒深入后,脉象会显示在这一层。 第三层:阳明火位。人的元气充不充足要兼看这边,万物以土为主,不管是那一层脉,只要同时搭配阳明火位是有力的话,代表人的元气充足,正邪必然相争,是故虽然某层脉偏虚,若阳明火位实而有力,合观后要当成实脉看,治以攻法。相反的,若阳明火位无力,则某层虚脉才能当成真正的虚脉,治以补法。 第四层:1.无力是虚,但是偏寒 2.湿位和痰位 3.气滞位和血瘀位。 第五层:1.寒位2.气滞血瘀位,但比第四层更深。 第六层:1.伏脉位 2.气机闭塞。 3.3五层脉的应用 先用廿八脉之病机判断,有疑难点时,则佐以五层脉的「隐藏的病机」来看,那么脉象的本质就会被分析得很透彻而不会产生迷惑。如临床中涩脉可能出现在肺位,但也可能出现在肝位,对照五层脉病机知心位主阴血虚,肝位主气滞血瘀,则心位治以滋阴为主,活血为辅;肝位治以活血为主。 4.提出粘脉的概念和治则方药 陈建元医师把脉时观察到一种现象,脉管就像涂了胶水,黏在肉里,虽欲鼓动,却被胶水粘住而鼓动不起来,那样子的力度感觉,他称之为粘脉。通过临床的观察,陈医师总结出粘脉并没有单独的脉形,而是依附在其他脉象上的一种力度单位。这种脉的本质病机为毒。如浮脉而有粘的感觉则为浮黏,为风寒之毒。至于「毒」的病机,可以为第一病机,也可以为第二病机。可以由外来,也可以由自体产生,可以为急性的毒,也可为慢性的毒。比如外感「温毒」,发病可以为法定传染病,而脉象上会出现粘脉为主,这个时候,发病甚急,此毒是从外而来的,很明显的,这个毒已经超过身体能负荷的限度,所以发病了,粘脉是鼓不动,可知身体所受的冲击很大,可推测这种脉象很容易会发烧起来,其传变与伤寒论中一开始的脉浮紧或温病书中的一开始的脉浮滑数有别。当在这个时候,毒是第一次病机,也是急性毒,整个发病的环节以它为中心,所以治则以解毒攻下效果最快,以风寒、风热来医效果不佳,因为病机并不是它们。如果是现今食品添加物或污染化学物等过量,进入人体后,则是蓄积成慢性毒;另外机体自身的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痰湿、阳亢等病机,因为都会导致整体或局部代谢的不顺畅,不顺畅代表代谢废物的滁留,这也算是慢性毒,为第二次病机,然后第一、二次病机又会相互作用,互相转化,成为虚损则毒更盛,毒更盛则更虚损的恶性循环。 当毒只有少量或初起的时候,调节有问题的地方,如气虚补气,血虚补血,身体会自己将毒废物代谢掉,粘脉也就随之消失了。但毒力大到一个程度的粘脉,这时候若是以加强正气来处理,反而只会化火生痰,并无法除掉蓄毒,这是因为毒也有容易壅塞络道的特性。正气足则邪自去,但这是有前提的,譬如运送物资去赈灾难,这些毒瘀等路障已经先瘀阻道路,物资则无法送进去。所以一般在处理上,扶正气与解毒须同时进行效果才会明显。而解毒所用的药物就是清热解毒药,如肺脉把到粘脉,则加入鱼腥草、七叶莲、金银花等。脾脉加蒲公英。心脉加连翘。肝脉加连翘、金菊花、七叶莲。肾阴肾阳加白花蛇舌草、白头翁、六月雪、马齿苋等。 5.对如何学习脉学的建议 陈医师认为脉诊是一种技术,或者说是一种和木雕石雕相似的技艺。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把握精微之妙。所以正如完全不懂木雕的人刚拜师学艺的时候老师傅会给他一块木头,让他用各种刀随便雕。而把脉的学习也是如此,他建议初学脉者抛开脉学的理论,先去体会感受脉的大小强弱变化。具体的做法是每天把五至十个人把一个月,待到能区分出基本变化后再依脉书寻序渐进的的学习二十八脉,乃至药王脉学的三部十五候脉。用现代的说法就是首先要通过训练把手指的差别感受阈值降低,其次则学习脉理医理以相互提高。 陈医师希望通过脉学这扇窗口一方面去测知机体气血的盛衰,病机的变化。另一方面以脉学为切入点,去理解领会古代医籍所述的观点,还原医疗现场,从而提高医术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作者 王孝义 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教你如何切脉 导读: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与脉诊解析,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教你如何切脉,可以把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程序来操作,有时被朋友考问中医技术的神秘时,中医脉诊解析——教你如何切脉,脉诊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2、中医切脉的特点,①中医脉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脉博的位置、速率、节律、形态、势力(气势力量)五种,在中医理论中,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与脉诊解析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教你如何切脉在完成切脉的定位后 在完成切脉的定位后,大家都知道如何探查脉象是一个技巧性十分强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找到寸、关、尺 三部后,如何鉴别脉象结果呢?我的临床经验告诉我,可以把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程序来操作,结果变得很容易探查脉象,并用一首歌诀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 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1、首分浮沉 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 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 “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 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 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2、二辨虚实 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 实脉类——实脉 3、三去长短 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 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 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 短脉类——短脉 4、四算疾迟 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 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 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 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5、五察脉形 什么是“五察脉形”?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而洪脉出现的时机多在夏季或是发热性疾病(阳明热盛或温病的气分阶段),或是危重病的最后阶段,可以从其他信息获得提示。 6、样样皆知 什么是“样样皆知”?现解释如下: ①、这是最后审查的时机。做到这一步时,对脉象的脉位(左右上下)、脉势(虚实)、脉率(疾迟)和脉律(结代)、脉形(洪紧滑涩)等已经心中明了,不再是“指下难明,心中难了”。 ②、将所有的信息予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方法是: A:将所有的脉象信息如过筛一样在脑中用28种脉象的定义过筛一遍,能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则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否则用相兼脉象法定义脉象。 B:审查所得脉象与望、闻、问诊所得信息的相符程度,然后决定脉象的真假,决定脉象在治疗决策上的取舍。 C:细分寸、关、尺的问题:病情复杂、病因不明、病位不明时分寸、关、尺仔细检查,否则可以不分。 举例: 第一步浮沉,测得:脉位——浮; 第二步虚实,测得:脉势——虚、软; 第三步长短,测得:脉位——寸关尺三部皆有; 第四步算疾迟,测得:脉律、脉率——正常; 第五步脉形,测得:脉形——如丝线; 第六步综合,还有信息:病症四肢无力、面色淡黄、头重嗜睡、口淡无味、大便稀、小便少、舌淡红、苔薄白腻; 结论:用相兼法判脉: 浮细——不对! 用独立命名法判脉: 濡——对。 以上是个人对脉学的体会,临床用来很是得心应手;有时被朋友考问中医技术的神秘时,也令朋友不得不叹服!要有这个技术的前提是:1)心里真正明白每种脉象的概念;2)多多临床实践。 中医脉诊解析——教你如何切脉 一、脉诊的基本理论 1、切脉的意义: 脉诊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①辨别病证的部位: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 ②辨别病证的性质: 如迟脉、紧脉主寒,数脉、滑脉主热。 ③辨别邪正的盛衰:如虚脉主正气虚,实脉主邪气实。 ④辨别病证的进退:如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像。 2、中医切脉的特点 ①中医脉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脉博的位置、速率、节律、形态、势力(气势力量)五种。 ②脉诊学是一门深奥的经验医学知识,具有的技巧很多,必须熟悉理论,然后勤于实践。 ③脉象与病症有不相符之处,诊断时要运用从舍方法来处理脉象。 3、脉象的取舍(脉症顺逆与从舍) 脉象的取舍是指从脉和症的相对应性来判别疾病的顺逆和何时取脉或何时取症。这说明脉象是疾病表现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只能把脉象当作一个方面的信息为诊断作参考,要全面运用四诊合参,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①脉症顺逆 脉症顺逆是指从脉症的相对应、不相对应性来判别疾病的顺逆(顺逆是指疾病顺 利进展与否,邪气与正气的关系),如: 脉症相应——脉与症候相一致:表证见浮脉,热证见数脉为顺。 脉症不相应——脉和症候不一致,如表证见沉脉,热证见迟脉为逆。 脉症相应——暴病、新病见浮、洪、数、实为顺,说明正气充实能抗邪。久病、旧病见沉、微、细、弱为顺,说明邪衰正复有望。 脉症不相应——新病见沉、细、微、弱,说明正气已衰。久病见浮、洪、实为逆,说明正气已衰,邪气不退。 ②舍脉从症,舍症从脉(症真脉假,症假脉真) 症真脉假——舍脉从症,即不考虑脉象的意义,只考虑症的意义。如:症见腹胀闷,疼痛拒按,大便干燥,舌红苔黄厚焦躁,脉沉细——真症,为里热证,取其症;脉沉细为脉假(脉沉细主虚寒);这时要舍脉。 症假脉真——舍症从脉,即不考虑症状的意义,而考虑脉象的意义。如:症见四肢冷,大便闭,腹痛腹胀,脉滑数——症假(似为寒盛证候),舍症;脉滑数为脉真,是里热壅盛的表现,这时要取脉。 4、三部九候的应用 疑难病运用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和三部举按寻,一般情况下不用九候。 5、正常脉象——胃、神、根 在 中医理论中,正常脉象可以用“胃、神、根”三个字来概括。正常脉象的形象特征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2-80 次/分(成人),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①有胃 “有胃”是指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率一致;即使是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冲和之象,也是“有胃气”。 ②有神 “有神”是指脉率整齐、柔和有力。即使微弱之脉,但未至于散乱而完全无力;弦实之脉,仍感柔和之象,皆属“有神气”。反之,脉来散乱,时大时小,时急时徐,时断时续,或弦实过硬,或微弱欲无,皆是“无神”。 导读:沉脉脉象分析:脉位居深沉,轻、中等力量不能按及,重力才能按及。4)短脉:脉象特征——首尾俱短,不能满部。主病气病。短脉脉象分析:仅在关部搏动明显,寸、尺部模糊或不明显。5)长脉:脉象特征——首尾端直,超过本位。主病脉长而强硬有力者为邪气有余。长而柔和者为正常脉象。长脉脉象分析:脉管前后位置超过寸、关、尺三部,脉体长且直。6)芤脉: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 沉脉脉象分析:脉位居深沉,轻、中等力量不能按及,重力才能按及。 4)短脉:脉象特征——首尾俱短,不能满部。主病气病。 短脉脉象分析:仅在关部搏动明显,寸、尺部模糊或不明显。 5)长脉:脉象特征——首尾端直,超过本位。主病脉长而强硬有力者为邪气有余。长而柔和者为正常脉象。 长脉脉象分析:脉管前后位置超过寸、关、尺三部,脉体长且直。 6)芤脉: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主病失血、伤阴。 芤脉脉象分析:脉位浮即轻取即得;脉型为上、下、两旁皆见脉管,而独中空。 7)革脉:脉象特征——浮而博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主病精血大亏,阳气外浮。 革脉脉象分析:脉位浮即轻取可得;脉管外皮坚硬但中间空虚而不应指;整个脉管有如按在鼓皮上。 8)伏脉:脉象特征——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其脉位较沉脉更深。主病邪闭;厥证;痛极。 伏脉脉象分析:指力要重按致筋骨才能感觉到脉搏,甚至仍然难以感到有脉搏。 9)牢脉:脉象特征——兼具沉、弦、实、大、长五脉之象,坚牢不移。主病阴寒内实;疝气症瘕。 牢脉脉象分析:分别见沉脉、弦脉、实脉、长脉的分析。“大脉”之象为:脉体(脉管)宽大,但脉来气 势无汹涌之势。 ② 以脉率异常为主的脉象——数、疾、迟、缓 “脉率异常”的概念:指脉博在每分钟之内的速率超过正常或低于正常。举例: 10) 数脉:脉象特征——脉率快速,脉率在90-139次/分(一息5至以上),脉律整齐。主病热证。(“一息”指正 常人呼吸的“一呼一吸”的时间。) 11)迟脉:脉象特征——脉来缓慢,一息少于4至,脉律整齐。主病寒证。 12)疾脉:脉象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40次以上)。主病阳抗阴竭,元气将脱。 13)缓脉:脉象特征—— 一息四至,来去缓怠或脉形弛纵,缺乏足够的紧张度;脉率稍慢于平脉而快于迟脉,主病 湿证;脾胃虚弱;病久获治后,则为正气来复。 ③ 以脉律异常为主的脉象——促、结、代。 “脉律异常”的概念:指脉博节律不整齐。举例: 14)促脉:脉象特征——急数而又不规则,间歇性停顿。主病阳热亢盛。 促脉脉象分析:脉率急数,脉搏大于90次/分,脉律不规则停顿。 15) 结脉:脉象特征——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主病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宿食内停等。 结脉脉象分析:脉来缓慢而又不规则的停顿,脉率小于或等于90次/分,脉律不规则停顿。 16) 代脉:脉象特征——脉来中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主病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代脉脉象分析:脉率正常,60-90次/分。脉律有规则停顿。 ④ 以脉形异常为主的脉象——洪、细、滑、涩、弦、紧 “脉形异常”的概念:指脉博动时给人感觉其形态异常,包括搏幅和升降速度、表面光滑度、弹性、体积和指下面积等。举例: 17) 洪脉:脉象特征——脉体阔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主病阳热亢盛,残阳外脱。 洪脉脉象分析:脉体阔大;搏幅大;升降速度极快有如“来时气势盛大汹涌,而去时气势减缓”;脉博动 有力不虚。 18) 细脉:脉象特征——脉体细小,状若丝线,应指明显。主病虚证、湿证。 细脉脉象分析:脉博动时指下感觉脉体细如丝线状,有细线条的感觉。 19) 滑脉:脉象特征——脉搏来去流利圆滑,如盘走珠,应指圆滑。主病痰证、食积、实热证(正常人与妊娠期妇女 也可见滑脉)。 滑脉脉象分析:脉搏动时指下感觉脉来流利,脉气势流畅;有如盘走珠而快速流过之感,表面光滑。 20) 涩脉:脉象特征——来去艰难应指涩滞,无润滑感(与滑脉相反),有如“轻刀刮竹”。主病涩而有力为实证、 血瘀、食积、痰阻;涩而无力为精伤、血少。 涩脉脉象分析:脉体搏动时无光滑感,脉流如艰难地流过,表面有细小的锯齿感觉。 21)弦脉:脉象特征——形直体长,如按琴弦。主病肝胆病、疼痛、痰饮、疟疾。 弦脉脉象分析:脉管体长、直;指下感觉如琴弦,紧张度稍高。 22) 紧脉:脉象特征——脉来绷急,状如转索。主病寒证、痛证、食滞胃肠。 紧脉脉象分析:脉体紧张度高,搏动时指下有脉流在旋转之感,脉应指有力。 23) 动脉:脉象特征——脉形如豆,滑数而短,厥厥动摇,关部尤显。主病痛证、惊恐。 动脉脉象分析:脉搏动的明显感觉主要在一个部位,多见于关部(即短);表面光滑,速度快(即滑 数);搏动时还有如豆子在跳动。 ⑤ 以脉势异常为主的脉象——实、虚、弱、微、散 “脉势异常”的概念:指脉博气势、力量的改变。 24)实脉:脉象特征——寸、关、尺三部有力,有充实感。主病实证。 实脉脉象分析:脉体长、大,有充实感,脉势有力,脉位寸、关、尺三部举、按均有力。 25) 虚脉:脉象特征——脉博动时有空虚感、无力。主病虚证。 虚脉脉象分析:脉势无力,有空虚感;举、按、寻均无力。 26) 弱脉:脉象特征——极细软而沉弱。主病气血不足;阳虚。 弱脉脉象分析:脉博位置深沉(即沉脉),脉来博动时指下感觉脉体细如丝线状,有细线条的感觉(即 细脉);脉弹性软;脉搏力量极弱。 27) 微脉:脉象特征——脉形细小,脉势软弱,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主病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微脉脉象分析:脉博形如细线,无力无气,似有似无。 28)散脉:脉象特征——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齐。 散脉脉象分析:脉博位置浮(即轻按即得),稍用力按则无脉博可感觉到;脉博次数不整齐,不同“一 息”之内或多或少; 2、 怪脉:包括危象之脉,多见于心脏病心衰、心律不齐,如釜沸脉、屋漏脉、雀啄脉、解索脉、鱼翔脉、虾游脉、 弹石脉。 3、相兼脉 ① “相兼脉”的概念:相兼脉是指独立命名的脉象相互兼见合并,如:浮紧、浮缓、浮数、浮滑、沉迟、弦数、滑 数、洪数、沉弦、沉涩、弦细、沉缓、沉细、弦滑等。 ② 相兼脉的主病:是各脉主病的综合。如:浮数=浮脉+数脉,主病:表热。 李可老中医教你诊脉《人体阳气与疾病》摘录 初学脉诊 戏说脉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