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养老服务格局,是时候与“9073”的概念说再见了?

 e城邦 2017-04-24



文 I 尤安军 蜗牛故事联合创始人



4月21日,北京,2017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


“今天不代表我的工作单位,只讲个人观点。所谓的 ‘90’ 是指居家养老, ‘7’ 是社区养老, ‘3’ 是机构养老。但是这 ‘9073’ 大家分不太清楚,我认为最分不清的是 ‘90’ 和 ‘7’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话锋直指关于中国养老服务格局著名的 “9073” 概念。


盖洛普中国首席咨询顾问吴涛,在介绍他们与清华大学共同做的《中国适老社会服务调查》时,也明确提出应该对 “9073” 重新反思: “调查发现, ‘9073’ 讲了一个 ‘7’ (社区养老), ‘7’ 这块其实是打一个比较大的问号,因为从数字上能看到真正愿意用社区这块服务比较低,与7%的差距是比较大的。”


“无论是 ‘9073’ ,还是 ‘9064’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发现它的比例是不对的。”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在分论坛上直言。


三位不同职业背景的嘉宾,不约而同将观点鲜明指向了对 “9073” 的质疑与反思。


“9073”溯源


网络查询结果显示, “9073” 以文件形式正式提出的源头,是2007年1月24日颁布的《上海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文中相关表述为:


 全市户籍老年人中,90%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照顾)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编者按:这里的90%对应的是 “家庭自我照顾” 的提法而非 “居家养老” ;在2016年9月30日颁布的《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相关表述调整为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 “9073” 养老服务格局)。


自2010年起,在养老产业相关的公开报道中,开始涌现 “9073” 的提法,并逐渐成为很多地方民政部门养老政策制定的基础性依据和发展目标:



在万方数据库以 “9073+养老” 为关键词进行论文检索,自2010年开始,频次在2014年达到峰值;各年份数量如下图所示,大致可以作为 “9073” 热度变化历程的参考(编者按:检索时间为2017年4月24日,2017年数据为1月 - 4月24日期间)。



值得关注的是,自2010年开始逐渐风靡全国养老界的 “9073” 概念,并未在国家层面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查阅国家民政部的系列养老规划文件,未见有关于9073的明确表述。由于没有在行业层面给出统一一致的内涵标准界定,这也导致对 “9073” 的理解认识,一直含混模糊。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2017年2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已经将居家与社区合并表述,新的提法是 “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 (参见“十三五”规划第四章第一节:重磅 I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文件全文))。


傻傻分不清的 “90” 和 “7”

 

“90” 和 “7” 分不清楚的核心问题,是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模糊认识,而对二者模糊认识的焦点,又集中在对社区养老的概念界定。


在2011年1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这一行业指导性文件中,对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有如下表述:


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


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


我们注意到,文中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功能界定里包含了 “居家养老支持” ,而对 “居家养老支持” 并未给出明确清晰的解释,这就在逻辑上形成了定义交叉,为后续政策及实践中对 “居家养老” 和 “社区养老” 二者的傻傻分不清,埋下了伏笔。


正是由于对 “居家” 与 “社区” 认识不清,又导致了 “居家” 与 “社区” 之间形成割裂和对立;


例如在政策层面上,将与社区养老相关资源配置,集中在了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驿站等社区养老设施建设,这个的确来的快,也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对于如何厘清社区与居家的功能定位关系,如何在二者之间承载有效的服务递送和服务闭环,如何形成可持续的运营模式,从实际效果看并不与初衷相符。


吴玉韶在论坛上直言: “国际通行意义的社区养老,作为一种养老方式是指日间照料,但不是我们现在的日间照料。我们现在绝大部分的日间照料,是一间房,几张床,这个撑死了只能叫午间休息室,午间休息室属于居家养老的范围,不属于社区养老,真正的日间照料是小机构,是昂贵和专业的,不是休息一刻钟一块钱,而是一个月应该两三千块钱,还应当包括接送。这样的社区养老在国内,在统计意义上几乎是很少的,只有个别的点。”


乌丹星也指出: “社区服务的特点是碎片化、零散,还有时间限制、床位限制,早上送过去,晚上接回来。日间照料要做的前提是有车接送,早上八点,老人送来,你开门,下午六点必须接回去,哪个子女能够做到?当他做不到的时候,接送老人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他会选择吗?我就宁可选择24小时的保姆在家。台湾、日本,日照最核心的问题是早上把老人接回来,老人没刷牙、洗脸,坐到这儿给老人刷牙、洗脸,一直到你方便的时候再来接。万一你出差了,工作人员到你家去陪着老人过夜,第二天再过来,这是完整服务的闭环。我们的驿站也好,日照中心也好,现在是搭一个架子,在里面包含的单项服务,没有形成闭环。”


“9802” 新格局?


“居家养老的比重应当会达到98%左右,社区养老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机构养老近期也达不到3,就是居家养老实际更重要,应当是98:2” ,吴玉韶对养老服务格局给出了自己的预判,为佐证观点,还介绍了日本、台湾的三种养老方式对比,如下图所示:



“日本老龄化程度是全世界最高的,他的居家占了96%,社区养老只是1.08%,机构2.92%,台湾的老龄化也比我们高,养老服务也比我们做得好,他的居家养老是98.25%,社区养老只有0.12%。所以我们的社区养老要做到7%,可能不是近期能够实现的。另外我们机构养老做到3也不太可能,机构的床位数是达到3了,但是入住只有一半左右。”


不约而同,乌丹星在第二天的分论坛上也说: “日间照料的商业模式是不成立的。日间照料是社区小规模,没有床位,产生不了价值。经过实践论证,我们基本上是 “9802” ,98%的人居家,2%的人进机构,98%的一部分是靠社区的支持性服务,而不是替代性。客户已经证明,用脚投票。这是事实反推的。”


周燕珉工作室许嘉的研究,也对乌丹星的观点给予佐证:“以日本为例,日间照料中心有介乎保险的支持,老人自己每日仅需花费1成的价格,即600日元(相当于一碗面的价格),由政府支付其余9成的费用“,这样的模式在中国显然难以维持。


视线再收回到 “9073” :客观的说,尽管 “9073” 在概念上有着含混不清之处,但在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进程的初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产业梳理分析的简便框架,从知识传播与普及角度,促进了从业者对于养老服务格局的认知,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


然而,随着对养老产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实践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或许也真的是时候告别 “9073” 概念了。


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未来养老服务格局是否是 “9802” ,居家养老都将成为行业竞逐的热土,同时也是真刀真枪的硬仗。


如民政部培训中心、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所所长成海军所言, “去年开始,居家养老服务和培育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和产业,这个趋势开始变暖、升温。”


“对居家养老服务,再耐心一点儿;另一方面,还是要等。我们会慢慢地悟到这件事到底怎么做。还是时间点不到” 乌丹星总结了自己的看法。


注:文中涉及嘉宾言论部分,均来自论坛现场速记,未经本人审阅。






蜗牛故事老龄事业俱乐部LOS.

ID:yanglao7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