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年前挖掘张之洞墓:如同活人一般,神态如睡,面容安详

 昵称413468 2017-04-25
>


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在晚清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他不仅兴建大批工业,而且重视教育,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做官更是清正廉洁,向来为世人称道。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病逝,葬于河北南皮县张氏祖茔。与他一起合葬入土的还有早他多年去世的三位夫人。当时园林白花如雪,挽联似林。诸多亲朋门生、王公大臣从京城赶来送葬。

就在这次隆重的葬礼举行之际,张之洞的声誉也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顶峰。

仅仅一年后,张之洞极力维持的晚清帝国彻底覆灭。抗战时,南皮县被占领,张之洞的坟墓也未遭破坏,十分洁静,来此凭吊的社会名流络绎不绝。在隆隆的枪炮声中,“刻石林立,堪称碑林”,墓园里的松柏、杨柳、白杨等纵横交错,“遮天蔽日”,“老鸹喜鹊成千上万,赶都赶不走”。

转折来自于1950年代,牟安世著《洋务运动》问世,该书在导言中称,“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张之洞作为洋务代表,也未能幸免,转变为“洋奴”、“卖国贼”,同样都是一个晚清的重要历史人物,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

墓地不但再见不到凭吊者,反而日渐遭到侵坏。后来砍光了周边的树,只剩下坟冢、墓碑和东倒西歪的石相生,一片凋敝。

1966年秋,他创办的南皮中学一些积极分子,开始组织挖掘张之洞墓,在铁锤和钢钎夹击下,棺材被打开了。据后来有关人士回忆:出土时,张之洞尸体竟保存完好,神态如睡,身材瘦小、身穿朝服、头戴官帽,面容安详,长长的白胡子已经有些发灰了。”他右手下方有毛笔、砚台、鼻烟壶,枕头附近有副眼镜。

在暴尸于野外数十日之外,被好心人拖进路边一个水冲出的沟子里,自此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40多年。

1992年冬,南皮当地提出筹建张之洞公园,简称张公园。次年举行公祭,在原来墓园里修起了一座新坟,在墓前树起包括遗爱碑在内的四通石碑,都是根据史料记载重刻的。

如今,只有墓志铭于1980年被人耕地时发现,收藏在县博物馆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