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略国学经典里的亲切活泼

 风过竹笑 2017-04-25

近年来国学热日渐兴起。然而在国学渐热的同时,问题甚至困扰也随之而来了:为什么要读国学经典,国学经典究竟该如何读?这些问题无论是在文化意义上,还是在技术意义上都有必要解答清楚。

领略国学经典里的亲切活泼

台湾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杨照推出系列书籍《经典里的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部分章节逐字逐句解读,还原经典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和历史脉络,展现出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面对现实变化提出的因应之道,让今天的读者领略到了经典所展现的思想和时代精神的独特魅力。

《经典里的中国》系列是杨照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战国策》《左传》《荀子》《尚书》)的选读和导读。杨照依照自己的判断,选出重要的值得介绍和讨论的篇章,来呈现中国历史。在解读上,杨照反对用现代的眼光去读经典,而是将经典文本放回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在那个特定背景下,而非从一种忽略时代的普遍角度出发,来读这些传统经典。这就是他所说的“历史式读法”。在“历史式读法”的基础上,又有“文学式读法”。“历史式读法”是求异,“文学式读法”则是求同,就是阅读时再回到历史的情境里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情感感知度,想象进入他们那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接近他们的心灵遗产。

为什么这样解读经典?“读经典正是因为经典不是为我们而写的,不是为我们这个时代而写的,但是因为透过时间的历史的偶然,它留下来,让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时代和不一样的生命情调。”杨照在书中如是说。

以《论语》为例,杨照在解读时,首先明确孔子不是我们当中的任何一分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老师,在他之前没有“老师”这种社会角色,因为西周都是贵族教育,只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去接受六艺的教育,贵族以外的没有条件。孔子在西周制度崩坏瓦解的那个时代,想把社会推回去,回复到贵族教育起源的地方,因为他的偶像是周公。但如果实现他的理想,第一个要被取消的就是老师,就是他自己。这就是历史式读法。孔子跟现代人有什么共通的地方呢?按杨照的说法就是“人的共同存在处境”:你所追求的事情,正因为没有实现,所以你会很努力地追求,万一实现却常常是更大的悲剧。这就是文学式读法。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个亲切活泼的画面:爱哭爱笑会生气的孔子、遍游列国以滔滔雄辩捍卫信仰的孟子、起于微末身体力行兼爱非公的墨子、从南方思想世界走来的慈爱隐者老子、宁做泥潭里快乐摇尾巴的乌龟的庄子、真正塑造儒家主流的大宗师荀子……这些中国思想史谱系中的先驱都是生活在具体历史情境中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读此书,可以透过一幅幅古代思想与生活世界的精彩写实图景,一窥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读者既能因为古今时代境况差异而激发个人的思考,又能因为古今相同而感同身受,汲取古人先贤应对生活的伟大智慧。

新媒体编辑:王晓领

责任编辑:王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