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清朝的日子》瓷器篇之盖碗

 芝润斋 2017-04-25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 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在民间盖碗也指一种齐刘海发型,因这种发型的刘海像只碗盖在头上而得此名。 “茶托”又称“茶船”。盖碗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叶盛水加盖,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至3分钟。在清雍正年间,盛行使用盖碗。

《我在清朝的日子》瓷器篇之盖碗

相传,盖碗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崔宁与其女儿都特别喜爱喝茶,那时的茶杯没有衬底非常烫手,于是崔宁的女儿就奇思妙想发明了木盘子来托茶杯,但茶杯容易滑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唐代由于逐渐普及了饮茶的专用盏,随之又发明了盏托,宋元沿袭,明清以来配以盏盖,始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一茶。 宋代盏托的使用已相当普及,多为漆制品。明代后又在盏上加盖,既增加了茶盏的保温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叶中的茶汁,又增加了茶盏的保洁性,可防止尘埃的侵入。品饮时,一手托盏,一手持盖,并可用茶盖来拂动漂在茶汤面上的茶叶,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

乾隆皇帝嗜茶如命,品茶鉴水有独到之处,是历代帝王中写作茶诗最多的一个,有几十首御制茶诗存世,他晚年还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茶。

茶诗中最著名的要算“三清茶”诗,本朝及其以后把此诗抄录在茶碗上就变成了著名的三清茶碗,在乾隆十一年后,成为在重华宫举办的茶宴的专用茶具,一直延续到嘉庆、道光年……。

《我在清朝的日子》瓷器篇之盖碗

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秋巡五台山后,回程至定兴遇雪,于帐中与群臣共品三清茶时所赋《三清茶》诗一首并留下了“三清茶”的联句程序。

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

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

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

火候辩鱼蟹,鼎烟迭生灭。

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

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

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

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

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

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

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

因为“三清茶”系采用梅花、佛手、松子入茶,以雪水烹之而成,是乾隆皇帝亲自创设。

他在御制《三清茶》诗题后自注云:沃梅花、松实、佛手,啜之,名曰三清。乾隆认为,以上三种物品皆属清雅之物,以之瀹茶,具幽香。

《唐英督陶记略》中即有乾隆十一年传旨烧造青花红彩御题诗碗的记载,民窑的画工未必能懂得三清茶的原意,照猫画虎也是常情。

《我在清朝的日子》瓷器篇之盖碗

《三清茶联句》(并序)是乾隆皇帝与傅恒、尹继善、刘统勋、陈宏谋、阿里衮、刘纶、于敏中、董邦达、舒赫德、裘日修、苏昌、王际华、彭启丰等十八位王公大臣的长篇联句,共二千来字,因原文太长,故不列录。乾隆在《序》中讲得很明白,他写道:“遑云我泽如春,与灌顶醍醐比渥;共曰臣心似水,和沁脾诗句同真。藉以连情,无取颂扬溢美。”也就是令臣下在共品“三清茶”时,无须颂扬溢美,歌功颂德,而是借茶与诗,讲真心话,以加深君臣之情。这里乾隆特别强调“共曰臣心似水”,是水就应当清澈明净。品三清茶,共曰臣心似水,实是教诲臣下要做一个“清官”。在联句的最后乾隆总结说:“治安均我君臣责,勤政乘时共勖诚。”还是勖勉鼓励群臣要真诚勤政。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时期,仅重华宫所办的“三清茶宴”就有43次。“三清茶宴”为乾隆帝所创,目的在于“示惠联情”,自乾隆八年起固定在重华宫,因此也称重华宫茶宴。“三清茶宴”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间择日举行,参加者多为词臣,如大学士、九卿及内廷翰林。每次举行时,须择一宫廷时事为主题,群臣联句吟咏。据《国朝宫史续编》记载:乾隆御制《三清茶》诗,以松实、梅花、佛手为三清,每岁重华宫茶宴联句,近臣得拜茗碗之赐。

乾隆不仅爱喝茶,还是把茶作为对大臣讲德政、倡清廉、崇礼仪的一种教育方法。为了倡廉反腐,他在当上皇帝之后不久就发明了“三清茶”——采用梅花、佛手、松子仁和茶一起,用雪水烹成。按乾隆的说法,这三种物品都是品格芳洁、清正,而茶又具清香、导和谐。因此每年正月固定在重华宫举办三清茶宴——利用“三清茶”来开君臣茶话会。茶宴所用的茶碗,印上他写的《三清茶》诗,茶宴完毕后,将茶碗赏赐给那些大臣带回家去珍存,借此提醒大臣们要心清如茶,当个爱民的清官。

《我在清朝的日子》瓷器篇之盖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