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说你是一个人,好想抱抱你 | 拥抱2000万人的孤独感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7-04-25

也许为数不少的年轻人,正过着这样的生活:

可以准确算出,从公司到合租房之间有3趟可到达的公交,会经过15站、历时45分钟、播放7首音乐、看完2篇公号长文。

偶尔抬头,看到相依偎在一起说话的情侣,会有想把他们拆散的冲动。

生病的时候,一个人去医院,拿着化验单,手心冒汗,在休息室的座椅上等待未知的结果。

当服务员问,“您几位?”你答,“两个人”。点完菜,放下菜单,拿起手机,插上耳机,头便不再抬起,一集电视剧陪伴自己一餐的时间。

一个行李箱、一个双肩包、两个纸箱子装着所有家当,正好方便搬家。合租房的面积变大了,房租也涨价了。心里总是不踏实,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再次离开这个暂且容身的地方。

这样的生活,有了一个专属名词“空巢青年”。(素材来自央广网)

空巢青年,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父母不在身边,朋友不是很多,有固定的住所和收入,独居,单身。目前,超过5800万人在中国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独居青年(20-39岁)已达到2000万。

上面那些片段都不是杜撰的,而是记者采访到的真实案例。每一个片段,来自一个年轻人的生活。在这些年轻人的空巢生活中,有一个共同点:感到孤独。有人休息日也选择回公司加班,因为在家里一个人很没意思。

一时孤独没问题,长期孤独才是问题

对“空巢”这个说法,有很多人的反弹特别强烈,什么时候单身变成空巢了?

孤独是不是总是不好的?不是。就像有人在微博上回复的:我单身,我快乐,一个人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独居本就是这个时代的一种选择。

那孤独什么时候会不好呢?

当你明明想和人说说话,却发现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

当你想有回家的温暖,却发现自己把家住成了宾馆;

当你在游戏里和队友披金带甲地战斗,关上电脑,却感到更强烈的空荡荡的感觉;

当你发现亲近的朋友渐渐恋爱结婚,而认识的新朋友越来越少。

孤独感爆棚的瞬间,往往促使我们做出改变。

在前段时间因房价逃离北京的热议中,有人提到,在一线城市待了好几年,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家,当房价再次上扬,干脆下定决心离开。

使人难以忍受的,并不是一个人生活,而是孤独引发的一系列的不安,我的日子就这么单调吗?能说话的人都找不到怎么办呢?我会不会孤独终老?今后的着落在哪里?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时孤独,并不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甚至还有益处。短时间的独处,促进我们对内心有更好的观察和反思。

比如,分手后不急于投入下一段感情,虽然要忍受孤独,但也让自己有机会总结,从内心和上一段关系告别。

而长期的孤独才可能是问题,它说明,我们融入群体、拥有亲近关系的需求,长期没有得到满足。

长期的孤独是,当孤独长到成了一种持续的、不断增加的循环,这个循环里包含了我们很多负面的想法、感觉和行为。

有一名空巢青年的微博特别形象:“千万不要午睡,因为等你傍晚醒来时,看着窗外缓缓下沉的夕阳,会有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 感到自己和别人的情感联系断了,哪怕工作、交流、和家人的联系看上去很正常,也会感到孤独。

对空巢的年轻人来说,独处并不是问题,而是避免独处变成一种长期的不健康的孤独状态,“空巢”但不“空心”。

孤独促使我们寻找更有意义的关系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写道:“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不断累积的孤独感,其实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是一种保护,它提醒我们,该关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了。

和空巢青年对应的一个群体,叫空巢老人。老人要建立新的友谊、新的亲密关系,比年轻人的机会更少,所以儿女不在家的问题会如此凸显。

电视节目《你会怎么做》安排了一位空巢老人齐奶奶,去餐厅里请求和年轻人拼桌。她和年轻人聊着,孩子、孙子都大了不在身边,可吃饭的时候总想有人聊聊天。

其中有一个独自吃饭的女孩,想起自己的父母也是空巢老人,忍不住哭了。

老人会积极寻找拼桌,消除自己的孤独感,年轻人更会。空巢青年和空巢老人一样,是一个社会现象。

芝加哥大学的John Cacioppo教授曾经说,越来越多的人住小公寓,在线购物,在线社交,或者长距离通勤,在办公室待很长时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我们的关系如果完全不受影响,那才奇怪了。

社会形态越孤独,我们越容易感到孤独。如果这是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是我们需要的?

热闹并不能解决孤独,参加完一个派对,回家后感觉后更加孤独的人大有人在。

再比如说,一个五口之家,妈妈白天上班,晚上陪伴孩子,可她觉得先生太忙,孩子的养育被老人包办,虽然每天的生活中不缺人,还是觉得孤独。这时候,如果她稍稍跟先生抱怨两句,先生却还嫌她作,那晚上不刷手机刷到自己精疲力尽,这日子真难过下去。

一个情感上亲密的关系能消弭孤独感,而一个看上去热闹的关系却不能。

有意义的关系可能是开始,也可能是结束

空巢青年注定要花大部分的时间在工作和自我提升上。独居,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健身,一个人学习,留给社交、恋爱甚至是家庭的时间,都很有限。

所以,孤独在驱使着我们,用有限的时间,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可能意味着,要结束一些关系。

经常和朋友见面,但很难遇到一个能听懂自己在说什么的人,见了面等于聚众刷手机,这并不能消弭孤独感。

同样的,目前的工作关系、兴趣爱好、异性同性的交往是不是真的给自己带来满足了?

当关系不再是对自己的滋养,而是消耗的时候,结束是一种选择。我们并不能期待所有这些关系都是称心如意的,那么至少有一两样,可以好好建设,作为自己面对孤独的支撑点。

当你能从一段不那么有意义的关系中抽身,给自己和新的关系留出空间,或许,孤独连带出的一系列不安也会减轻。

毕竟,社交并不意味着,你要强迫自己去见不想见的人,在热闹的人群中,内心却万分不安。

孤独也会促使我们开始一段有意义的关系。

有人说,“下班以后,除了吃饭看剧打游戏,就不知道做什么了,出去也不知道干嘛。”

兴趣失去了落点,我们会感觉不到自己有兴趣。能消弭孤独的兴趣,并不在于每天玩出一个花样,而是在一个花样上深入下去,哪怕是一个人做,也不觉得孤独。

当我们享受了独居的自由快乐,又能不失去有意义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独处和共处的平衡,这是空巢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智慧。

···作者 | 陈禹霏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从事心理学应用性开发,曾参与运营百万级心理学课程项目。专业的关注点和擅长领域,儿童发展和教育问题的解决,成年后的个人成长需求解决,包括恋爱、与父母的关系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