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若水 在当代,读书已经变成了一件越来越小众的事情,特别是我所在的国度。要知道每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是一次次的集体选择。在越来越多人的潜意识里,读书被贴上了“无用”的标签,升不了职,换不了钱,更无法变漂亮。 然而,在家长们的认知里却又是另一番相反的景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为读书,在我们的语境里,还意味着升学和考试。”你什么都别管,把书读好就行”这句话听起来很耳熟吧。接着,毕业后,等着你的很有可能是一句“高分低能”。 读书变成了最有用的无用品。大多数人都在读恶心了之后,选择再不相见。比如我对鲁迅,因为上学时经常被逼着背他的文章,造成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听到鲁迅两个字,心里就会莫名地涌起抵触情绪。尽管现在,我早已跳出了这种偏见,但几乎也是不怎么翻他的书。 这种复杂的情绪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懂事和成长,我们对读书又爱又恨,又敬又畏。难以处理,不好面对,所以就干脆置之不理,眼不见为静。反正也忙的没时间,压力大的没有心情,房子小的没地方……
但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至少要在这一天停下来,想想、聊聊,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究竟有什么用?
书读的好就一定能成为有用的人吗? 不能。因为所谓的“有用”,本身就是个有时代局限的词,是实用主义的产物。比如陶渊明,用那个时代的标准来看,他就是个很没用的人。读了一肚子的书,但就是不当官、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整日的种花写诗,没为朝廷和国家做过任何贡献。
时过境迁,现在的我们又觉得陶渊明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诗歌天然质朴,是田园派的典范。所以,读书不一定能让人成为社会栋梁,但是不读书肯定不行,甚至都不能称为一个体面的人。因为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黄庭坚和苏轼聊天时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当你在阅读的时候,那就是旅行——在时空里穿越,与人类对话,向先生或先人学习,在文字中畅想、感受自我、赞美心灵,向自然、人文致敬……抖落掉腐朽历史的尘埃,开拓视野,过滤掉本能的自我,使我免于服从野蛮的原始召唤。 文字的边界就是人类的边界,文字有多远,我们就可能走多远。
书读的多就一定能成为有思想的人吗?
不能。若是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人工智能就是这个世界最有思想的人。它的智库里可以存储着成千上万本书,而且只需几秒就可以告诉你任何一本书的内容和出处。但这怎么能称为有思想呢,这仅仅就是知道而已,连知识都称不上。
关于这一点伏尔泰曾说过“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所以,阅读量的积累并一定能让你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但是不读肯定不行,没有输入哪来的输出。 光思考,不读书。就如同一个人不看地图、不听导航,只凭着自己的感觉乱走,结果要么是自命不凡,南辕北辙越走越远;要么是困惑迷茫,兜兜转转找不到出路。所以大多的时候,你的困惑和自大,往往都是因为你读的太少,想的太多。 在我看来,读书求知的态度是应该是谦逊,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什么思想深度、知识的渊博。总有天才会超过你,总有机器会精确过你,就连你毕生追求的事业都又可以会衰退、消亡。只有一样是真的,那就是读书求知的乐趣,它不会流逝,为我们所有,如同一位老友,使我们欣喜,给我们安慰。
那到底为什么读书? “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夏尔.丹齐格在散文集《为什么读书》里这样写道。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小小的激动了一下,有一种找到底气的感觉……对!就是要为“无用“而读书,为”超脱“而读书。纯粹为我喜欢、我爱而读,读书享受我生命时光。而不再有其它目的。 那些无用之书,于我就是奇点一般的存在,如同《盗梦空间》里那个永远旋转的陀螺。在一切的现实和有用之外,为我标识理想的入口。让我从人群中走出来,去思考什么是美,什么是底线;让我穿梭在时间的洪流里,去领悟孤独与自由的真正价值;又让我回到人间,更加宽容的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和人心的叵测。 在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与一支绝望的歌》中,我惊讶于寂静的美感,这个热情又忧郁的少年诗人,他的爱恋如同火山爆发,但却安静无声,欲望如同红色的岩浆,思念却是蓝色的夜幕。他说“无数颗风的心,在我们相爱的寂静里跳动”。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我魂游几世,意识随着他回忆辗转在童年、爱情、嫉妒、死亡之中。跟着他将时间打散又重聚,孤独而又固执的往回活,因为他说“幸福的时光即虚度年华”。在《瓦尔登湖》,我受到了最温柔的招待,那些发生在湖边木屋里细致入微的喜悦,就藏在每一行字的结尾。我的情绪被拉的很长很长,持续的窃喜,一直延伸到现实的生活。因为他说“如果你欢快的迎接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鲜花和香草一样芬芳,那就是你的成功”。 这世上,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书,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生活。而我对生活的最好理解,就是读书,没有什么特别的用处,只是做一个读书人而已。 春末夏初,天气温柔 在读书日,我的无用书单,与你共享 ▼ ·《为什么读书》夏尔.丹齐格 这本书有一个十分有态度的副标题“毫无用处的万能文学手册”。很准确,这不是一本教授方法论的工具书,也不是内容丰富都的参考书,他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惊喜,需要自己亲自探索。 ·《万物静默如谜》辛波斯卡 这本书收录了诗人各阶段的代表作。在辛波斯卡的诗中自然万物优雅迷人,石头、天空、甲虫…..是她世界的主角。在那“可供呼吸的世界里”,静谧不再是一种需要抒发的情感,而是事物本来就拥有的状态。 ·《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 这是一本书信体的半自传小说,主角是曼哈顿穷作家海莲和伦敦书店经理德尔。他们的通信持续了二十几年,整理成集出版时,被奉为“爱书人的圣经”。后来不断演绎,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更是成为了全球爱书人之间的接头暗号。 ·《枕草子》清少纳言 这本书对事物的描写,带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情感。不是面面俱到的铺陈与状物,而是去捕捉最打动人的一种记忆、一个姿态或一个瞬间。以清丽洒脱的文字,将日常的自然景致变得高度的私人化、心灵化。 ·《雨天的书》周作人 这本书是周作人的自编集,56篇随笔中,他谈生活,谈吃喝,谈乡野,谈都市,谈娼妓,谈文艺,谈自己……最是作家的性情之作。字里行间中都透着一股“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读来让人豁然开朗,莞尔一笑。 看了我的书单之后 你是否也跃跃欲试,书瘾发作? 别急,一起阅读“次条图文” 《世界读书日,最值得你读的书都在这里!》 分享你的'无用'书单 跟我说说你与读书的那些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