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在赵州

 宛平2008 2017-04-25

吃在赵州——

冯记手工馒头

 吃在赵州——冯记手工馒头

    在北方,又大又白的馒头是我们一日三餐里须臾不可缺少的食物。每逢看到餐桌上的馒头我总是口舌生津,似乎闻到了年少时那种幸福的味道。透着淡淡麦香的馒头几乎伴随着我们的一生,这种再寻常不过的食物,没有山珍海味的身价和奢华,却滋养着我们的祖祖辈辈,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馒头机出现了,机器和出的面团从流水线下来,就变成了圆圆的馒头坯子,再经过蒸箱迅速变成了喧腾腾的馒头。在机器馒头取代手工馒头的今天,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已经很难吃到旧时光里靠母亲双手揉出的馒头了,餐桌上当年曾经的味道变得渐已模糊。咀嚼着满口的发酵粉味儿,我总是忆起手工馒头那甜丝丝的滋味,忆起卖手工馒头的老冯一家。

    早年间,我家与冯家是老街旧邻。一条细长的胡同里只住着我们三两户人家,我家住道儿南,斜对过儿一户是王姓人家,那个院里住着老两口,膝下有个老生儿子。另一户便是冯家,冯家的有七八个孩子,院子大,矮矮的土墙头把一溜坐北朝南土坯房圈了起来,这种墙头不使砖垒,用黄土一层层夯起,十分坚固耐用,当地人管这种墙头叫干打墙。住在胡同里的几家老人闲在的时候你来我家喝茶,我去您家打牌,好得不分你我。我和冯家的两个男孩上下不差一两岁,天天在一起厮混,一起上学,一起到地里捡麦穗、拔茅草、拾柴禾,不知道的人竟把我们当亲兄弟了。

    冯家的户主叫冯根生,属虎的,77岁那年去世,如今活着的话已经是88岁高龄的人了。听老人讲,冯家是从宁晋县大曹庄迁来的,有一手祖传的蒸馒头技艺。冯根生的父母迁到赵县城时,就靠开馒头坊为生,每天起早贪黑蒸馒头卖馒头,养活着一家老小。那时,冯家院子里有一盘石磨,石磨不闲着也磨不出多少面,每天也就蒸十斤、二十斤的馒头,冯根生十七、八岁上就跟着父亲学会了蒸馒头。那时,他家在南大街摆一个柳条编的簸箩卖馒头,仗着年轻有脚力,冯根生天天到县城四围的大石桥、停住头、沙河店等集市赶集串村卖馒头。

    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冯根生的父亲已经去世,我只记得他的母亲——一个胖胖的老太太。记忆里冯根生开馒头坊是 “文革”后期的事了。那时,处处割资本主义尾巴,冯家的馒头生意早已被迫关张好多年了。馒头坊关张后,就断了进钱的道儿。为家里那几张嘴吃饱饭,他凭一技之长,进了县里一家化肥厂的伙房,也算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冯师傅蒸的馒头好吃得出了名,供全厂几百号工人吃。改革开放初,允许个人做小买卖,县城里各种生意开始逐渐恢复,人们又能凭手艺吃饭了。因为是祖传的手艺,冯根生对此特别有感情,他说,小时候就是父母卖馒头把自己养大的。他很快就辞去了工厂的工作,回家重操旧业,继续经营冯记馒头坊。起初,他家做的是压杠子馒头,所谓压杠子,就是将活好的面,放在一块石板上,在靠近石板的墙上凿一洞,把一根长木杠插进洞里,压住石头上的面团,人坐在杠子的另一端,运用杠杆原理不停地压,一起一伏,面就压好了。压杠子的程序是必不可少的,用这样面蒸馒头才劲道,有嚼劲。

    若干年后,冯根生老人手把手将作麯子、和面、压杠子、饧面、捋条、剁生坯、上锅蒸等一整套做馒头的祖传手艺,传给了比我大一岁的长子冯振英。又过了一段时间,老人见三闺女冯乱英和女婿一家暂时没有合适的营生,又打破祖传手艺传男不传女的古训,把手艺传给了三闺女一家。

振英接了父亲的班,仅干了几年就因故转了行。多少年以后还有人议论说,如果不是三闺女冯乱英的入行,冯家祖传手工馒头很有可能就失传了。

    冯乱英一家的馒头坊,打出的字号依然叫“冯记馒头”,谁说女儿不可以传承父业!一晃,30多年过去了,冯乱英也由当年的少女步入中老年。60岁的她只要提起当年跟父亲学蒸手工馒头,时时觉得有一种温情在心里涌动,她说,“是父亲教会了自己一门生存的技艺,对我们一家来说,手工馒头既是赖以为生的手艺,又是祖辈代代相传的技艺。尽管蒸馒头不能大富大贵,但一家人过得很充实,挣一份辛苦钱心里踏实,如今,我们老俩又把这门技艺传给了大女儿杨翠果,目的就是不让祖传的手艺失传。”

    冯乱英提到的大女儿,开着一家服装店,她见父母年岁越来越老了,身子骨大不如从前了,为减轻父母劳动强度,每天清晨天不亮,就到父母这里帮工。

    我在冯家作坊里,见到了懂事的翠果。如今的冯家已经不用杠子压面了,用上了轧面机,因为压杠子面实在消耗体力,这种改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或许能够得到食客们的理解吧。我在冯家馒头坊看到,翠果所负责的工序就是将活好的面取出来,一块块送到轧面机里反复挤轧。当父亲将案板上的一条面捋好,再用馒头拐子和菜刀咔咔剁成坯子时,轧面机上的另一条面也轧好了,翠果迅速将这条面折叠成条状送到父亲手边,接着同父亲一起将案板上的馒头坯子整齐地码放在一块长条板上,父女俩的两双手在案板上飞快地捡拾和码放,像钢琴键盘上四手联弹。手起手落间,长条板装满了馒头坯子,父亲把它们码到馒头炕上,捂上棉被,这是进行上蒸笼前的又一次发酵。“闺女天还不亮就来了,不停手地干,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连早饭都顾不上吃。”冯乱英提起女儿,眼里满是柔情。

    做手工馒头是个辛苦活儿,头一天用麯子活好面,次日早晨就要把发好酵的面掺进面粉活大面,剁成生坯后,经二次发酵再上笼屉蒸熟。冯家馒头有一个神秘的配方,就是用黄米面配上陈麯做成麯子发面。而且,冬天与夏天使用起来有差别,天热的时候和面添加少一些,天冷时就多加,完全凭经验来掌握。用这种独特的配方蒸制出来的馒头不带酸味、香甜可口,还有一种淡淡的米香在里头。神秘的配方只有冯家人知道,从不外传,买卖人讲究身怀绝技,技艺在身才有财路。冯乱英一家严格按照祖照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做馒头,每一步都很讲究。

    冯家馒头坊里出锅的过程最有看点。蒸锅的隔壁,鼓风机呼呼响着,红彤彤的灶口里吐出很长的火舌,工夫不长,另一侧的蒸锅里便冒出白白的蒸汽,满院都是甜丝丝的麦香。馒头蒸熟了,杨振良攀上梯子,端下了几乎顶住房顶的一扇笼屉,下木梯时腾云驾雾,犹如从仙境走来,此时,早有食客敲开院门购买新鲜出锅的馒头了!

    如今,在古城卖馒头的有几十家,他们几乎全部改为机器加工了,大批量的加工和销售,收入迅速增加。而冯乱英一家的手工馒头,整个工艺上手工占了太大的比例,手工,制约了他们做大做强。几十年过去了,冯家每天只能做100公斤的馒头,虽然冯记馒头供不应求,但他们仍然每天骑着三轮车摆摊设点去卖,卖完为止,没有更高的奢望。“父亲告诉我说,卖馒头这种生意只是个养家的小买卖,赚不了大钱。”说这话的冯乱英对自己的生意很满足,因为,小生意不仅养活了冯乱英自己一家,自己两个女儿的家庭开销也靠这个馒头铺!更重要的是将父亲的宝贵手艺传承下来了。”

    正是冯乱英一家的坚持,才让手工馒头的记忆传承下来,赵县也因此保留下“冯记手工馒头”这份独特的饮食文化。

吃在赵州——冯记手工馒头

 

吃在赵州——冯记手工馒头

 

吃在赵州——冯记手工馒头

吃在赵州——冯记手工馒头

吃在赵州——冯记手工馒头

吃在赵州——冯记手工馒头



吃在赵州——冯记手工馒头

吃在赵州——冯记手工馒头

吃在赵州——冯记手工馒头

吃在赵州——冯记手工馒头

吃在赵州——冯记手工馒头

吃在赵州——冯记手工馒头

吃在赵州——冯记手工馒头

吃在赵州——冯记手工馒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