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一曲劳苦大众“活着”的赞歌 郸城县第三高级中学 钱露露 再次看完了余华的《活着》。小说的结尾令人难忘,唯一活着的老人富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富贵。叙述者看着老人和老牛在苍茫的暮色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势,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看似朴实的语言,却简洁有力,直抵人心。 一、少年富贵:无惧无畏,率性而为 第一次读《活着》的时候,我是不喜欢少年时的富贵的,总觉得他就是个“小流氓”。一个地主家的少爷,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就知道调戏个姑娘,跟着一群“恶人”吃喝嫖赌,丝毫没有二十岁男子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再次读《活着》,我却看到了一个无惧无畏、率性而为的富贵。“赌债也是债,自古以来就没有不还债的道理,”这是富贵他爹临死前对富贵说的话,富贵因不经世事,反而拥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不懂生活的艰辛,所以当为了还债全家人不得不搬离祖宅时,他并没有赖皮或者惊慌,而是无畏无惧的带着一家人离开。我想,二十几岁的富贵正是没有体味过生活的不易,正是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才能如此无畏无惧,率性而为。 二、中年富贵:世事动荡,逆境中求“活着” 搬离祖宅,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身份的变化。此时的富贵已不再是地主家的大少爷,而且一个连普通百姓都不如的农民,他需要养家糊口,需要下地劳动,可哪来的地呢?当年家里的地都用来还债了,现在已经没有属于他的地了。他要去地主家租地,解决全家人的吃饭问题。慢慢地,他也过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本以为会这样“活着”,但世事总是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经历。被国民党抓去充军差点儿战死,因为回家信念的支撑,他在战场上活了下来,回到家里,老母亲已经离开人世,女儿凤霞因发烧没钱看病把耳朵烧聋了……恍惚间,一切都变了,此时的富贵真的成熟了,他明白了“活着”的不易,所以没有因为亲人的离世过于悲伤,而是更加珍惜眼前,更加努力的活着。 日子继续向前,内战结束了,新的中国建立了,新的时代也到来了,但新的时代却带来了新的磨难。贫穷,饿死了很多人;十年文化大革命,冤死了很多人;此时的富贵是感到庆幸的,他突然很感谢那个年轻时挥霍的自己,要不然他就会像蝼蚁一样死在革命的浪潮里,无声无息。但命运似乎从来没有“宠幸”过这个一直努力“活着”的人,唯一的儿子离开了,发妻一病不起离开了,女儿因为难产离开了,女婿因为意外离开了,就连小外孙也离开了……亲人的相继离世几乎击垮了他,“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看,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时局的动荡,世事的变迁,并没有真的击垮他,“活着”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 晚年富贵:历经沧桑,依然“活着” “我看到老人的的脊背和牛一样黝黑,两个进去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老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这就是晚年的富贵,只有一头老牛相伴,依然劳作,依然“活着”。作者余华在麦田新版自序中写到: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富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也没有;可是当富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富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许就是带着这些曾经的“美好”,晚年的富贵才能用粗哑却令人感动的桑心唱:“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少年富贵无畏无惧,中年富贵逆境中求生,晚年富贵依然“活着”。我想《活着》不仅仅是富贵一人的一生,而是生活在那个时代每一个劳苦大众的一生,活在那个时代人,饱经沧桑,历经磨难,但依然没有丧失对未来的希望,依然在逆境中求生存,依然坚强的活着。所以,《活着》不是富贵一人的赞歌,而是一曲劳苦大众“活着”的赞歌。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