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植与梵呗音乐

 古典文学我最爱 2017-04-25

曹植(192-233)字子建,三国时期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曹植自幼聪慧,10岁即能诵读诗、文、词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认为曹植是诸子中“最可定大事“的一位,曾想立为太子。但后来由于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使曹操震怒。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称帝。曹丕继任后几次想借机杀掉曹植,但由于母后卞氏的呵护,干预,曹丕的阴谋没有得逞。但此后曹植屡遭贬爵削邑,改换封地。在曹丕、曹睿执政的12年终,曹植曾被迁封6次。最后忧郁而死,卒年仅41岁。

作为王子,曹植可谓空有一身治国安邦的本领,却无施展才华的机遇。但作为一名通乐理的文人,他对佛教梵呗音乐的中国化所做出的贡献为后世铭记。因曹植在鱼山(今山东东阿境内)“闻天籁,创梵呗”,不少文人墨客,佛教信徒陆续登临鱼山,不久,鱼山形成了一座佛教寺院,名为梵呗寺。其后,鱼山梵呗寺被佛教界尊为梵呗祖庭,该道场“以音声做佛事,用梵呗唱和谐”,弘扬佛法,同时也纪念曹植对佛教梵呗所作的贡献。

佛教音乐源于古印度吠陀时代。梵,是印度语“梵览摩”(Brahma)的略称,其大意为清静、寂静、离俗之意。本义为不生不灭、无所不在的最高实体,宇宙的最高主宰。梵也是永恒的宇宙,大自然的代名词。呗,则是印度语“呗匿”的略称,其意专指赞颂或歌咏;梵呗是佛教徒以短偈形式赞唱佛、菩萨的颂歌,亦可用乐器伴奏。梵呗音乐是供养佛的形式之一,也是佛教修行的一种重要法门;其主要目的是娱佛,在娱佛的同时,也有娱人的作用。

释迦牟尼在初创佛教时期就提倡用音乐作为修行的辅助工具,因此佛教自天竺传入中国后,就随着京文和天竺佛曲流传下来。中国佛教音乐按其表演性质可化分为声乐与乐器两大部分。“梵呗”是声乐类别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音乐形式。然而传到中国后由于“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促,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些佛教大德,文文雅士作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其中由曹植总结,创制的鱼山梵呗不得不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创始时期。这个时期印度、西域的诸沙门、居士陆续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佛教队伍。他们到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争取中国统治者对佛教的认识、信任与支持,并扩大佛教的影响。为了使佛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一些贵族人士,试图用佛教经典讲述儒家的道理,使读者在研读佛经的同时会通佛、儒两家,使佛、儒、俗都能各得其所。基于这种思想,中国佛教音乐从此也就不断地接受改良,同时不断地创作、补充新的佛曲。而曹植的《鱼山梵呗》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并由此揭开了中国佛教音乐史上重要的篇章。

史载曹植游东阿鱼山,“忽闻岩岫里有诵经声,清道深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不觉敛襟祗敬,便有终焉之志,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世称鱼山梵呗”。[唐] 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载曰:“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生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之遁游处,出则渔戈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由此看来“曹子建游鱼山,闻岩谷水声写之,制梵呗之谱,当为东土梵呗之始”。释慧皎《高僧传.十三经诗论》载曰:“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册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又云:“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五众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始著太子颂及啖颂等。因为之制声,吐纳抑扬,并法神授,今之皇皇顾惟,盖其风烈也。”

从上诉资料可知,曹植将音乐旋律与偈诗梵语的音韵与汉字发音的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经在唱诵时天衣无缝,“贵在声文两得”。采取以梵语发音为基础与新制偈颂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用梵音咏汉语“偈迫音繁”;以汉曲讽梵文偈颂,“韵短而辞长”的问题。有了曹植的经验,历代僧人们便开始尝试着进一步用中国民间乐曲改编佛曲或另创新曲,使古印度的梵呗音乐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梵呗从此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