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症中医治疗原则

 共同成长888 2017-04-25
  第一节 辨证论治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和其他疾病一样,要按照中医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通过近年来开展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研究工作,在许多观点和实际运用方面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根据我们临床治疗肿瘤的体会,认为首先要掌握以下辨证原则。一、审证求因首先要弄清肿瘤患者阴阳、表里、寒热及虚实的属性,然后根据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气血、脏腑、经络的失调表现,加以综合分析,做出证型的辨证,每个肿瘤患者的病理机制是不同的,在疾病的各阶段中其失调和病理表现也是不同的,所以,抓住其病理本质,通过审证来掌握病机和病因,这就是“治病必求其本”的意思。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根据现代医学研究,任何一种恶性肿瘤都有它的生物学特性,大致相同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其形态学变化的共同基础及病理生理、生化改变的共同规律,这些就是辨病的基础。如肺癌,首先要诊断清楚肺癌的部位,浸润和转移的情况,它的细胞类型是哪一种(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等),分化的程度如何,这些都是属于疾病的诊断;有了这些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结合中医的辨证分型,弄清患者是哪一个证型,才能更好地辨证施治,以取得更好的疗效。譬如,即使都是肺鳞癌,但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和病理不同,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证型,如气阴两虚型、痰湿蕴结型等。另外,即使是同一个患者,在疾病整个过程中,随着疾病的发展或好转,其中医辨证类型也是随阶段而不同的。所以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起来,不但可以纵观全局,诊断清楚,以循证医学的原则,更好地掌握治疗与预后;另方面也可以弄清患者的中医证型,了解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情况,就能更好地指导治疗。三、掌握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局部与整体是对立统一的,局部病灶的存在使受侵的脏腑、器官、组织等受到了伤害,并逐渐影响到了全身,出现了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失调和形态变化;反之,全身整体状况的好坏又往往影响治疗的成败及局部治疗的效果。所以对一个癌症患者,治疗前必须先弄清楚患者的全身机能状况,精神状态,体质强弱,饮食好坏,各脏腑、气血的功能失调状态,作为整体情况衡量的内容;同时,也要详细掌握肿瘤局部情况,大小、种类,发展浸润情况和肿瘤的性质,以便考虑如何消除病灶,或有无可能消除病灶。当整体情况较好时,治疗则侧重于局部肿瘤的清除,如宫颈癌、皮肤癌、乳腺癌等;而晚期患者全身衰弱,或者肿瘤已经很大,或者已广泛转移时,则必须侧重整体机能的维护,特别是调理脾胃,补气养血,以保“后天之本”,增强患者抗癌能力,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四、辨标本缓急病有标本、缓急之分。治疗疾病原发过程,消除内外致病因素,调整已经失调了的气血、脏腑功能,控制和消除肿瘤病变,都属于治其根本。针对恶性肿瘤的各种并发症和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急迫症状,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的病变,这些症候都属于标症,如出血、感染、呕吐、疼痛、腹胀、腹泻、脱水、胸腹腔积液、发热、咳嗽等,需要及时治疗或对症处理,即是治标。中医诊治原则是“治病必求其本”,所以首先要对病本进行治疗,但恶性肿瘤患者常出现标本复杂的情况,治疗时常要标本兼顾。可是,病本不除,标症也难治,如癌症胸膜转移时产生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压迫致呼吸困难急促,不能平卧,这时,治疗胸腔积液,减轻压迫症状是当务之急,但如果不以控制胸膜转移病灶为着眼点,单纯抽水放液是不能控制的,标症治疗也难收效,所以唯有在标症急迫之时,当“急则治标”以解决当务之急,待标证缓解,再继以治根图本。第二节 论治原则中医治疗肿瘤,有它的特点,在治疗原则和方法上,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初步体会到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调整阴阳从根本上说,疾病的发生,是机体的阴阳失衡,即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调整阴阳,就是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要根据阴阳的偏盛偏衰,通过不同的补损,恢复其相对的平衡状态。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机体阴平阳秘是肿瘤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调整阴阳:从狭义上讲,“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从广义上讲,就是调整气血、脏腑、经络功能。因为通过调整阴阳,可以改善机体内环境,使原来失衡的阴阳重新达到动态平衡,从而实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二、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恶性肿瘤疾病种类繁多,症情复杂,全身从上到下、由内而外,除爪、发外无一处不长肿瘤。1.异病同治虽然这些是不同的疾病,但有的有相同的病因、病机。例如,无论肺癌或肝癌,都可以有气滞血瘀,毒热蕴结等病理变化,这就要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又如,不同的癌症,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病理状态变化阶段,如出现气阴两虚证型,也都可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再如,表现为痰湿蕴结的肺癌和恶性淋巴瘤,两者是不同性质的疾病,但因它们都是由所谓“痰湿”引起,中医就都可以用化痰利湿法来治疗;另外,许多癌症患者都可见到舌上瘀斑,痞块肿物等,中医认为是“血瘀证”,就都可以用活血化瘀法来治疗。各种肿瘤患者,如为毒热内结引起的发热,则清热解毒法就成为这些不同肿瘤的共同治则之一。2.同病异治相同的疾病,由于病因及病机不同而用不同方法治疗;同是一种肿瘤,甚至是同一个患者在不同阶段,反映出的疾病的性质不同,出现不同的证型,也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例如,肺癌患者,有的是表现为气亏阴虚型,有的是痰湿蕴结型,其治疗法则就不同。食管癌上段患者多有火热,中段患者多为气痰互阻,下段患者常为痰湿蕴结,在治疗中也应作不同的处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特点就反映在这里。在肿瘤治疗中,不论化疗或放疗也应根据不同的证型,探索其治疗规律,不能千篇一律,这一点是应充分引起注意的。三、保“后天之本”与固“先天之本”脾胃主水谷运化,精微营养物质的化生,后天气血的生成都仰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所以,“后天之本”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肿瘤患者随着疾病的发展,肿瘤毒素的作用或抗肿瘤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及中草药),都能使脾胃受到损伤,产生食欲缺乏、纳少、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加上肿瘤的消耗又严重,故常易引起恶病质。脾胃功能减退也给进一步中医药治疗带来困难,如果过多给予苦寒或攻伐的抗癌中草药,脾胃极易受损。放疗、化疗对脾胃功能的损害是很明显的,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医健脾益气法治疗能增强消化道腺体的内、外分泌功能,增强小肠吸收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和精神、体力,增强和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所以,要使患者保持较好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改善一般状况,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就要千方百计地保持好脾胃功能,即保住“后天之本”。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是藏元阴元阳所在,它的特点是藏而不泻,它管理着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是人体生命的源泉。老年人之所以患癌症较多,其原因之一就是肾气逐渐减弱,肾气亏损,各脏腑功能、气血阴阳就容易失调,引起疾病或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一些研究表明,补肾可以增强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免疫监视作用,提高和调节内分泌功能,特别是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及性腺内分泌功能等,所以,固“先天之本”亦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治疗原则。肿瘤患者经过放疗、化疗后,常常看到出现气阴两伤,治疗时宜用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之法,也就是保后天之本与补先天之本相结合,通过这种治疗就能增强患者精神、体质和抗癌能力,耐受足量的放疗和化疗,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我治疗癌症数十年,在临诊时,始终坚持保后天、补先天的原则,体会很深。四、虚实补泻治则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正邪相争的过程。疾病的治疗是为了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力量对比。邪正相争的胜负,不仅决定疾病的进退。因此,临床应用扶正与祛邪法则时,应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邪正力量对比情况,邪与正之轻重缓急,然后决定扶正与祛邪的先后和主次。中医认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总的治疗原则。癌症患者,早期正气未衰,重在祛邪,兼顾扶正,采用攻中有补的原则。中期肿瘤发展,正气日损,宜攻补兼施。晚期患者,正气大衰,邪毒昌盛,然不任攻伐,治疗以补虚为主,祛邪为辅。当某脏腑虚弱时,一方面可直接补益该脏,另一方面,还可以从整体出发,补益与其关系密切的脏腑,这种治疗方法中医称为“虚则补其母”。例如,肺气虚时用健脾益气法治疗,也称之为“培土生金法”。有时通过与其有生克关系的脏腑进行治疗,如肝气郁结必将影响脾胃功能,造成所谓肝脾(胃)不和,这时就要用疏理肝气的治疗方法来调和脾胃功能;或者增强脾胃功能,反过来抑制肝气的亢盛,这后者被喻为“扶土抑木”,亦即古人所说“治肝先治脾”的说法。所以,肿瘤患者的治疗应进一步了解脏腑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切实掌握虚实补泻的原则。肿瘤患者虚实兼杂;有时就要补泻兼施,攻补同治。五、扶正治疗与祛邪治疗的关系扶正,就是使用扶助正气。就是通过药物和其他方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这种扶正治疗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肿瘤患者。祛邪,就是使用攻逐毒邪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或运用针灸等各种治疗方法,祛除病邪,控制癌症,以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适用于以邪盛为主的病证。在癌症疾病变化过程中,由于正与邪之间的相互消长,不断变化,因此在治疗中应把“扶正”与“祛邪”辨证地结合起来;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先攻(祛邪)后补(扶正),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随机应变,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长期的肿瘤临床实践,我们对“扶正”与“祛邪”这两个法则的概念和认识也逐步地深化了。现在,有些人单纯认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作用就只是“扶正”,“扶正”就是只用补法,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扶持正气不仅是“补”其虚弱不足,还应包括对失去正常活动的生理机能的调整,即脏腑、气血、阴阳的调理。李杲说:“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内外伤辨惑》)还有人说:“去其所害,气血自生。”(《医学启蒙汇编》)这说明去其所害也就包含着有气血自生的意思,并非单纯靠补。同样,“祛邪”的方式方法,也因邪的不同性质而异。中医主张对外邪要“直攻其邪”,“拆其毒势”。(《千金方,伤寒例第一》)但对于由病邪引起的病理损害及失调,则主张予以调理,“调之使和”,即使之恢复生理正常功能状态,修复病理损害。这种调理既有消除病理损害的“祛邪”的一面;又有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扶正”的一面。这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点。祖国医学认为:“邪能伤正”;又认为:“正能胜邪”。但在实际治疗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作法,一种主张优先祛邪,认为祛邪才能安正,邪去正气自然恢复,如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儒门事亲》就指出:“若先论攻其邪,邪去则元气自复也。”他认为,补虚扶正要有一个过程,缓不济急,故主张先攻其邪,邪去则正复。但也有人主张,癌症患者正气日衰,不能胜任攻伐,应以扶正为主,所谓“养正积自除”(《景岳全书》),即主张扶正以祛邪。在古籍文献中,对晚期肿瘤及气血衰败患者大多主张补益气血,调理阴阳脏腑以减轻痛苦,延以时日。应认识扶正与祛邪两者的辨证关系,根据客观实际病情的虚实而定攻补,既看到祛除病邪的积极意义,如手术切除、放射线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对某些癌症的有效作用和积极意义,又看到扶持正气也是祛邪的重要保证。要更好的接受祛邪的各种治疗,就必须要依靠人体正气,并为祛邪治疗创造条件。营养状况好、身体抵抗力强、后天脾胃消化功能好的患者,手术后的恢复将更快、更好,耐受放射线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的能力更大,能接受更大的剂量,这就为祛邪抗癌治疗提供了条件。反过来,要维护好正气,不再受病邪的破坏和损伤,不单纯只是扶持正气以抗病邪,还必须积极地祛除病邪。我们多年来实践的体会,在癌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消灭癌肿(祛邪)治疗病本,消除病的根源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积极的治疗原则,这时祛邪法对机体来说,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看做是一种“补法”,祛邪亦即扶正。我们看到食管癌患者由于放疗控制了病灶,患者情况一天天好起来,正气一天天增强,客观检查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也有明显上升,这就是“邪去正复”的表现。我们也看到许多用中药使癌症和病情得以控制的或者治愈的患者,大都是采取以祛邪抗癌为主的治疗方法。单纯补虚扶正是难以消除肿瘤的,片面地强调扶正,有时候会贻误战机;我们在临床实践体会到,有的患者已属晚期,消瘦衰竭,但该患者的肿瘤性质是属于对放疗、化疗敏感的病例,这时如果要等待患者体质恢复一些之后再用药是不可能的,等待可能丧失战机,失去治疗机会。因为在病情发展的情况下,消耗和破坏总是占主要地位的,所以这时要小心谨慎,但又要胆大细心地给予有效的抗肿瘤治疗,常常能取得一定效果。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病例,单用扶正的健脾益气(如补中益气汤)药方长时间服用,不但细胞免疫功能不提高,有的反而下降,后来改用扶正与祛邪(结合抗癌中草药)相结合治疗,数月后细胞免疫指标(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上升。在肿瘤的治疗中,祛邪抗癌虽然是消除肿瘤的主要手段,但是,不顾病情,有时一味攻邪,反伤正气,造成病情急剧发展的恶果。故我们以“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来指导肿瘤的治疗,应按不同患者的不同具体情况而区别对待。如患者手术、放疗后,肿瘤虽已去除或控制;同时机体也受到了一定损害,治疗应以扶正调理为主。肿瘤患者在放、化疗时,由于它们是主要的抗癌攻邪手段,所以治疗期间,最好适当配伍中、西医扶正调理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尽量减少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而且可以加强和保护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并且有的与放、化疗结合,还可增加治疗效果。综上所述,临床肿瘤治疗的特点在于“调之使和”。既体现消除病理损害的“祛邪”的一面,又有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扶正”一面,真正做到扶正与祛邪的统一,始终抓住扶正环节,体现出扶正基础上祛邪的原则。实践证明,中医药在这方面确实有着良好的作用。六、治疗方法上的三个结合1.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恶性肿瘤是全身性疾病,治疗应从全身整体着手,毒邪内侵,邪热内结,以及气血、脏腑、阴阳失调等方面,都要给予内治才能达到病变部位,起扶正或祛邪作用。一些肿瘤生长在体表肌肤或者与外界相通的部位,如舌、齿龈、口腔、子宫颈、阴道、直肠肛门等部位的癌症,都可以直接应用外治法,即在局部病灶部位予以各种外治以消除肿物。实践证明,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中,凡能将内治与外治有机结合治疗者,疗效均较好,如中医治疗宫颈癌,则以局部外用药为主(如制癌粉等),配合内服汤药,取得一定疗效(详见各论宫颈癌)。皮肤癌亦以外用药皮癌净、五虎丹等为主而取得效果。中医在外治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历代在肿瘤治疗上也创立了一些外治法,所以我们采取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取得了一定效果,有时局部外治法起了主要治疗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把作用于局部的一些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局部放射治疗等看成是外治法,它们与内治法结合就能取得更好的疗效。2.传统辨证论治与单、偏、验方治疗相结合 中医辨证论治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治疗肿瘤也不例外,但是在民间还流传着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疗肿瘤的单方、偏方、验方及中草药,这些方药在解决某些症候及解除某一特定的病证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一些方药简便易行,就地取材,符合简便有效的原则,但是,单、偏、验方和单味中草药有它的局限性,它们不可能对所有肿瘤均有效。因此,不能单靠一方一药治疗肿瘤,还要与辨证论治的其他方药相结合治疗。另外,就单、偏、验方和中草药的本身来说,它们也都分别具有不同的性、昧和功能主治;也要根据患者的不同辨证,即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加以选用,不能单纯用偏、单、验方。例如,含有硫黄、汞、砒等金属的许多偏方,都是大辛大热的药,如果患者毒热邪盛,一派热象,再加上用大热药,犹如火上加油,必然招致不良后果。又如,患者脾胃已受损,而一些单方草药又是大苦大寒,久用之下,脾胃更伤,后患无穷。所以。必须要把辨证论治原则与单、偏、验方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互相补充,取长补短的目的。3.中医药治疗与西医药治疗相结合在辨证诊断中我们讨论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治疗上,则要把中医药治疗肿瘤与西医药治疗肿瘤的方法结合起来,发挥中西医治疗方法和手段的各自长处,取长补短。如肿瘤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放射线治疗时的中医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时的中医药治疗;以及放、化疗等治疗结束后,中医药的抗复发、抗转移治疗等。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常使患者术后恢复较快,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减轻,并可延长生存期。中医特别着重整体机能的调整,十分强调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中医的扶正培本法及其他治疗能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改变机体的内在环境和条件,从而使癌症得到控制,所以许多患者能够带瘤生存。中医扶正抗癌药物消除肿瘤包块的作用较小,存在着针对性差的缺点,而利用现代医学中手术切除、放射线治疗和有效化学药物治疗等手段,能消除癌症病灶,控制肿瘤的发展,甚至取得了根治性效果。而这些有效手段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增生活跃的器官和组织,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这时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就能减轻毒副反应,增强治疗效果。所以将中西医攻补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就能提高疗效。中西医结合既不是简单的拼凑,更不是各自取代,而必须是中医西医互相渗透,融会贯通,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在理论上,在医疗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不断提高,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现代化的新型学科。大量实践证明,这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三节 治疗法则祖国医学中关于治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论之。在中医肿瘤常用的治法有:扶正培本法、理气活血法、清热解毒法、软坚散结法、化痰除湿法、以毒攻毒法等。肿瘤为全身性的局部病变,病情复杂,虚实寒热夹杂,所以上述诸法又常配伍应用。一、扶正培本法祖国医学认为,肿瘤的形成、生长过程是一个机体内邪正斗争消长的过程。肿瘤的形成是正气先虚,然后客邪留滞,引起一系列病变的结果。人的正气是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并有抵御外邪的能力。正气虚弱则卫外无能,易受邪气(外界致癌因子)内侵,也就是在人体内部环境稳定性及机体内外相对平衡性遭到破坏的时候,致癌因子就能起到作用而导致肿瘤形成,并使肿瘤得以浸润、扩散和转移。中医理论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肿瘤的形成被认为是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所致。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在患肿瘤病之后,耗气伤血,久病致虚,导致正气更亏虚。而肿瘤在体内的能否控制、恶化、扩散及转移,决定于邪气与正气斗争的结果。临床和实验研究已初步表明,扶正能预防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所以扶正固本是治疗肿瘤的根本大法之一。扶正培本法实际上并不单纯是应用补益强壮的方药,而是应该把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脏腑、经络功能平衡稳定,以及增强机体抗癌能力的方法都包含在内。因而中医的“补之、调之、和之、益之”等法都属于扶正范畴。总的原则是:“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1.补气养血(1)理论依据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难经·二十二难》中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的主要功能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作用;血的主要功能为营养和滋润作用,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二者同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生理上互为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调和,共同维持人体正常活动,反之则:“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而恶性肿瘤形成又将耗气伤血,若手术、放疗、化疗后,则正气受损,气血不足。根据“气血同源”的理论,临床拟用补气养血法,气血双补,既可提高患者的机体状况,又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补气养血法成为肿瘤治疗的常用法则之一。(2)适应证用于气血两虚证。如肿瘤患者手术、放疗、化疗后耗伤气血致气血亏虚者;或中、晚期癌症由于久病消耗,气血两虚均可用本法。临床可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唇舌指甲色淡、毛发枯落、舌淡而嫩、脉细弱。气虚易致气滞,于补气同时可少佐以行气;气虚行血不畅,易致血瘀,又当稍加活血化瘀之品,共同起到益气养血活血之功。(3)常用药物人参、红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黄精、山药、当归、枸杞子、熟地黄、阿胶、丹参、大枣、制首乌、龙眼肉、甘草等。(4)作用机制补气养血类药物的作用方式主要是调节整体处于低下状态的各系统、各组织的代谢,从而加强这些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增强抗癌能力,整个机体代谢的增强和改善相对抑制了癌细胞的增殖。有些药物则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如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来而实现抑制癌细胞生长。近年来,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补气养血类药物能够影响患者诸多机体功能的调节,如调节免疫因子,甚至基因的表达等;另外,其抗肿瘤是通过改变细胞膜的流动性,调整环核苷酸比值,增加机体免疫力而达到促分化和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2.健脾补肾(1)理论依据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乃人体阴阳之根本;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与肾,生理上相互资助与促进。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有赖于肾中阳气的温煦,肾中精气有赖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病理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脾虚则气血乏源,化生痰湿,久病伤肾,即“五脏之伤,久必及肾”。肾虚失其温化,而水湿泛滥,影响脾之运化。脾肾两虚,抗邪无力,邪气亢盛。特别是癌症晚期,脾肾两虚表现明显。而健脾补肾,既有利于正气的恢复,有力抗邪,又有利于放、化疗及手术治疗后身体恢复,提高机体的抗癌能力,因而健脾益肾法是肿瘤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2)适应证适用于脾肾两虚之证。或晚期癌症,或久病消耗,或手术、放化疗后脾肾损伤,气血不足,髓海失充可用本法。临床可见消瘦乏力,眩晕耳鸣,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食欲缺乏,腹胀,大便溏薄等,舌质淡,苔腻,脉沉或沉细。应用时要注意脾虚与肾虚的侧重;更要注意补阳勿过,免伤阴动血;补阴勿过于滋腻,须配伍健脾醒脾之品。(3)常用药物 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生薏苡仁、山药、甘草、附子、肉桂、肉苁蓉、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生地黄、熟地黄、黄精、紫河车、山茱萸等。(4)作用机制调节患癌机体或肿瘤细胞的异常代谢,使其趋向正常,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有些药物则是通过改善骨髓、淋巴系统、脾等免疫器官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抑制肿瘤。如补骨脂素是中药补骨脂的主要成分,对乳腺癌细胞EMT6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在破坏线粒体的同时,减少癌细胞的能量供应,抑制了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降低了有关酶的活性。3.益气养阴(1)理论依据肿瘤形成后,痰凝瘀血互结,热毒内蕴,耗气伤阴;加之营养摄取不足,或手术中的体液丢失,或放疗的火灼伤阴,或化疗引起的呕吐与腹泻等,皆可加重阴津亏损,进而导致体液内环境失衡。此时要“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治疗宜采取养阴生津法,以养阴清热,生津润燥。因而养阴生津法成为肿瘤常用法则之一。(2)适应证多用于阴虚内热之证。如晚期癌肿,体质消耗,癌毒热盛;或放疗后灼耗阴液,表现为形体消瘦,午后低热,手足心热,咽干口渴,尿赤,大便结,舌红苔薄,脉细弦数等。肺癌、鼻咽癌、喉癌、食管癌等出现津液不足之证应用更为广泛。养阴之品易滋腻,对脾虚胃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者要慎用,或佐以健脾理气药,使其滋而不腻,补而不滞,是为益气养阴法。(3)常用药物北沙参、天冬、麦冬、天花粉、玉竹、玄参、淮山药、生地黄、枸杞子、知母、鳖甲、乌梅、五味子等。(4)作用机制养阴生津法是通过某些药物可延长抗体存在的时间,调节交感神经和内分泌的功能,使代谢亢进状态有所缓解,以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并能保护肾上腺皮质免受抑制。其有抗肿瘤的作用:如益肺抗瘤饮对裸鼠人肺腺癌的抑癌瘤率为45.59%,并能显著降低肿瘤细胞的S期值,使cmwc、P53蛋白的表达发生改变;益气养阴中药抗癌转移的作用:益气养阴中药对Lewis肺癌及B16黑色素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癌细胞的黏附能力。并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促进淋巴因子分泌作用。总之,肿瘤属慢性消耗性疾病,多为虚证。最基本的病理特点一正虚邪实。因此,扶正培本法在肿瘤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贯穿了肿瘤治疗的全程。用扶正培本法,“养正积自除。”扶助人体正气,调整机体内环境,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加强抵御和祛除病邪的能力,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临床运用时,首先应辨清阴阳气血盛衰,然后辨别五脏虚损及脏腑间相互关系,采用五脏分补法。当然,扶正培本法并非十全大补,在应用时,必须通过多方辨证弄清虚在何脏何腑,属阴属阳,及其性质。在临床中扶正的同时也应注意扶正与祛邪的辨证关系。根据现代研究证明,扶正培本治癌的作用是多方面的:①提高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②调整患者机体cAMP和cGMP比值,提高cAMP相对值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有利于保护骨髓,增强放、化疗的效果,控制复发而达到抗癌和抑瘤的效应;③增强激素调节功能,促进垂体及肾上腺皮质功能;④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改善机体免疫状态;⑤诱导肝脏药酶,增强机体解毒能力;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⑦直接抑瘤作用;⑧抗转移作用。临床上,根据病情早晚,病程长短,体虚程度,性别、年龄等情况分别进行调治,正如古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不同情况下运用不同治疗,才能真正发挥补益作用。扶正培本的目的在于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正胜则邪却”的目的。在肿瘤治疗中,扶正培本的正确使用,要以辨证为依据,首重脾胃,要依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补益法。在运用补益剂时,要处处照顾脾胃,重视胃气的恢复,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二、疏肝理气法1.理论依据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与气机运行失调密切相关。如《内经》中认为噎膈是“暴忧之病”。乳癌是由于“忧思郁闷,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所致(朱丹溪)。明代陈实功说:“乳岩由于忧思郁结,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阻塞,结积成核。”《医宗金鉴》谓失荣是因“忧思愤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等。临床中也能见到,长期的情志刺激或突然的强烈的精神打击,常常会诱发肿瘤。如肝癌、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生,多数与精神刺激有关。肿瘤发生后,许多患者情绪悲观、恐惧、意志消沉、睡眠不好、纳食减少而致机体抗病能力进一步下降,也促进了病情的发展。气滞是肿瘤最基本的病理变化之一。因此,理气药在肿瘤治疗中十分重要。可见七情内伤致气郁、气滞在肿瘤发生与发展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疏肝理气法,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行,气血调和而达抗癌解毒之目的。2.适应证用于肿瘤患者气机郁滞者。如胃癌、食管癌所表现的胸腹痞满、嗳气、泛酸、呕吐;肠癌出现的下腹部胀痛,里急后重;乳腺癌的乳房胀痛等症。肝气郁结,症见情志抑郁,悲观消沉,胸闷善太息,胸胁胀痛,纳食减少,烦躁失眠,月经不调等。3.常用药物枳壳、枳实、柴胡、郁金、香附、青皮、陈皮、厚朴、八月札、川楝子、木香、乌药、延胡索、大腹皮、佛手、沉香、丁香、九香虫、绿萼梅、玫瑰花、旋覆花等。4.作用机制(1)理气药大多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一些药物可诱导癌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即能治癌,又能改善由癌细胞影响机体造成的多种紊乱状态。如:乌药对小白鼠肉瘤180株抑瘤率为44.8%。日本人对抗癌药有强耐药性的宫颈癌JTc-26细胞株筛选800种中药,发现抑瘤率达90%以上的有:大茴香、枳实、沉香、厚朴、木香、丁香等。(2)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对端粒酶活性的调节有关。(3)一些药还对消化道有兴奋作用,促进平滑肌蠕动,加强平滑肌收缩,促进粪便、积气等代谢产物排出;并能增加消化液及胆汁的分泌。5.临床应用(1)根据具体病情的兼夹不同,予以适当的配伍。如肝郁化热者应配合清肝泻火(青黛散、泻肝丸);肝郁阴虚者应配合养血疏肝(一贯煎);气滞血瘀者配合丹参、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气滞痰凝者配合半夏、天南星、昆布、海藻、浙贝母等化痰软坚药;气滞湿阻者配合苍术、白术、薏苡仁、猪苓、茯苓等化湿利浊药;兼饮食停滞配合槟榔、焦三仙等消积导滞等。(2)理气药多辛香而燥,重用久用可能出现化燥、伤阴、助火等弊病。三、活血化瘀法1.理论依据瘀血是祖国医学中特有的病理病之一,它可见于多种疾病。历代医家多认为癥积、石瘕、痞癖及肚腹结块等皆与瘀血有关。瘀血的治疗法则为活血化瘀。瘀血内阻是发生恶性肿瘤的一个主要病机。《素问·举痛论》指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行,故宿昔而成积。”说明有些积块是由于“寒至血液凝滞不畅”。《医林改错》:“肝腹结块,必有形之血。”说明前人认为腹内有形的包块,皆由瘀血所致。活血化瘀法是针对肿瘤的血行瘀阻而采取的化瘀散结、活血通络、逐瘀生新的方法。即“留者攻之”,“结者散之”。2.适应证凡肿瘤患者见血瘀证均可用之。临床见证:①肿块:体内或体表,触之坚硬或凹凸不平,固定不移,日渐增大。②疼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有刺痛、烧灼痛、刀割样疼痛、跳痛、绞痛、撕裂痛等。③出血:其特征为反复出血,血色紫黑或夹有血块,止血困难。④发热:多呈低热而缠绵不退。⑤兼见面色萎黄暗黑,肌肤甲错等。⑥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或有舌下静脉粗张、青紫,脉涩。客观指标:①血液流变学提示血液高黏、高凝状态。②舌及甲皱微循环改变。③结缔组织纤维化改变等。3.常用药物丹参、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鸡血藤、三七、郁金、延胡索、乳香、没药、三棱、莪术、五灵脂、益母草、月季花、凌霄花、王不留行、水蛭、全蝎、蜈蚣、斑蝥、虎杖、水红花子、石见穿、血竭等。4.作用机制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肿瘤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对抗肿瘤细胞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瘤栓的形成。能减弱血小板凝聚性,使癌细胞不易在血液中停留、聚集、种植,有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的功效。牡丹皮、赤芍、桃仁、红花在体外均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少血栓对瘤细胞的保护,有利于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清除。②对于抗肿瘤药的增效作用。如:丹参、鸡血藤等活血化瘀药与喜树碱合并用药,治疗小鼠白血病L65瘤株实验,增加生命延长率60%,这样相对地降低了喜树碱的毒性,是由于改善了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充分发挥了喜树碱杀灭白血病细胞的作用。③调整机体免疫功能。④调整神经和内分泌功能。⑤预防放射性纤维化,减少副反应。⑥抗肿瘤作用。如三棱、莪术、穿山甲、喜树、石见穿等活血化瘀药具有一定的抑癌作用;其中莪术不仅对癌细胞有直接抑制和破坏作用,而且提高机体免疫力,使肿瘤消退。⑦抑制肿瘤的作用与抑制端粒酶表达及对癌基因P53,C-erbB-2和Bcl-2等调节有关。5.临床应用(1)根据部位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消化道肿瘤,一般常用穿山甲、土鳖虫、郁金、延胡索、平地木等;食管癌加王不留行、急性子,胃肠癌加丹参、乳香、没药、水红花子、凌霄花等,肝癌加牡丹皮、五灵脂、姜黄等;胰腺癌加红花、赤芍等。呼吸系统恶性肿瘤,一般选用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泽兰、石见穿等。妇科肿瘤加丹参、益母草、月季花、凌霄花、姜黄、泽兰、红花等。骨肿瘤选用自然铜、虎杖、牛膝、土鳖虫等。软组织肿瘤选用三棱、莪术、穿山甲、水蛭等。(2)根据肿瘤性质选择适当的药物:鳞癌加用王不留行、急性子、石见穿、莪术等;腺癌加用莪术、丹参、赤芍、穿山甲、土鳖虫等。四、清热解毒法1.理论依据热毒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病理之一。疮、疡、肿、痛都是由火毒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痛疡疮,皆属于心。”《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有:“痈瘟原是火毒生,经络阻塞气盛凝。”恶性肿瘤,特别是中、晚期肿瘤患者,临床常伴有发热、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苔黄、脉数等。此时的病机特点为热毒蕴结、热毒炽盛。治疗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指出:“治热以寒”,“热者寒之”。应采用清热解毒法,消除或降解体内毒素,防治炎症,而达到清热泻火,解毒散结的作用。2.适应证适用于肿瘤患者的热毒蕴盛者。临床常见肿瘤局部灼热疼痛,身热头痛,目赤面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尿黄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或细数。3.常用药物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物: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白英(蜀羊泉)、龙葵、七叶一枝花(重楼)、山豆根、板蓝根、虎杖、紫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鱼腥草、夏枯草、败酱草、穿心莲、冬凌草、金荞麦、黄芩、黄柏、黄连、菝葜、苦参、龙胆草、石上柏、土茯苓、大青叶、马齿苋、鸦旦子等。4.作用机制(1)清热解毒药:如白头翁、鱼腥草、黄连、穿心莲、大青叶等均有一定抑菌作用。能通过抑菌、抗微生物毒素及其他毒素,而抑制炎性渗出、增生,从而控制和清除肿瘤周围的炎症和水肿,减轻症状。(2)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穿心莲、白英、冬凌草、苦参、青黛、龙葵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白花蛇舌草在体外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白血病有较强抑制作用,蒲公关对人体肺腺癌有抑制作用;重楼对S180、s37,实体型肝癌有抑制作用;冬凌草煎剂或注射剂对动物移植瘤S180、U14、W256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冬凌草粗剂对HeLa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对艾氏腹水癌及S180均有明显抗肿瘤作用;冬凌草甲素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3)调整机体免疫力:许多清热解毒药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穿心莲、黄连等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激发或增强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或调整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提高骨髓造血功能。(4)调节内分泌功能: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等能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5)阻断致癌和反突变的作用:某些清热解毒药具有对诱发小鼠胃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及癌变有明显抑制作用。如:夏枯草、山豆根、白藓皮、红藤、菝葜、野葡萄根、漏芦等能阻断细胞在致癌物质作用下发生突变。研究发现冬凌草甲素对肿瘤细胞DNA、RNA和蛋白合成以及钠泵转运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使HL-60细胞产生损伤,激活凋亡信号,引起细胞凋亡。(6)抑制基因转录、调控基因表达:清热解毒法能降低大鼠肝癌组织中ras基因的转录水平。5.临床应用:清热解毒法为防治肿瘤的常用法则,其属“攻邪”的范畴。临床应用时:①应根据疾病的性质,邪正的盛衰,兼杂的证型,适当地与其他法则和药物相结合,如与补气药、利湿药、化瘀药等配合应用,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根据毒热蕴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表现,选用不同的清热解毒药,如:黄芩清肺热,黄连清胃热,黄柏清下焦热,龙胆草清肝胆热,栀子清三焦热等。③热毒之邪易伤阴动血,临床应视病情而伍用养阴、凉血止血之法;同时寒凉药物易伤胃气,对脾胃虚寒患者尤其要注意配用健脾和胃之法;晚期正气虚应辨证配伍补益之品。五、软坚散结法1.理论依据结者,邪气聚结;坚者,硬而牢固。软坚散结法即散其集聚,软其结块。肿瘤形成后,聚结成块,坚硬如石。古称石瘕、石疽、岩、石瘿等。肿瘤治疗时多用软坚散结法,正如《内经》指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2.适应证凡肿瘤患者见肿块坚硬、不痒不痛、皮色不变及无名肿毒均可用之。临床常用于治疗瘿瘤、痰核、乳岩、瘰疬、积聚等证。3.常用药物凡能使肿块软化、消散的药物称软坚散结药。常用药物有龟板、鳖甲、牡蛎、海浮石、海藻、昆布、地龙、穿山甲、僵蚕、瓦楞子、海蛤壳、夏枯草、莪术、半夏、天胆星、瓜蒌等。4.作用机制 软坚散结法(药)抗肿瘤主要在于直接杀伤癌细胞,能使癌灶缩小或消失。实验研究表明软坚散结药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如僵蚕对S180有抑制作用,并在体外可抑制人体肝癌细胞的呼吸;夏枯草对S180、U14有抑制作用;牡蛎及海藻提取物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水蛭注射液体外伊红法对肿瘤细胞亦有杀伤作用,对小鼠肝癌生长亦有一定抑制作用;土鳖虫对抑制人肝癌、胃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有较好的杀伤作用。5.临床应用(1)根据中医理论及经验,一般认为味咸中药能够软化坚块,如鳖甲的咸平,龟板的甘咸,海螵蛸的咸涩,海浮石的咸寒等都有软坚作用。散结则常通过治疗聚结的病因而达到散结的,如:清热散结药治热结;理气散结药治气结;化瘀散结药治瘀结等。(2)软坚散结法较少单独用治肿瘤,多与其他治法配合应用。如清热软坚散结治疗热结;解毒软坚散结治疗毒结;化痰软坚散结治疗痰结;理气软坚散结法治疗气结;化瘀软坚散结治疗血结等。这样就可增强消瘤祛块的效果。临床应根据具体病情,灵活配伍运用。六、化痰除湿法1.理论依据痰湿为机体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二者同出一源,外因六淫相侵,内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均可致湿聚、痰凝。其中与脾失健运关系最为密切,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痰凝湿聚是肿瘤发病的基本病理之一。痰的含义有二:广义之痰,专指器官组织内积存的黏液物质;狭义之痰,专指呼吸道分泌的病理产物。朱丹溪曾日:“凡人身上中下,有块物者,多属痰证。”因此,留于脏腑形成阴毒,结于体表则为瘿瘤、痰核等,均属现代医学肿瘤范畴。化痰除湿法在肿瘤的治疗中有一定的重要意义。2.适应证凡有痰湿凝聚征象的肿瘤患者皆可用之。由于痰湿所停留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如消化道肿物的胸腹痞闷,胃纳不佳,呕恶痰涎,腹腔积液,足肿,皮肤黄疸,大便溏薄;肺癌及其他癌症引起的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而出现的胸胁满闷,咳嗽咳痰,喘促不得平卧,心悸气短等;或无名肿块,不痛不痒,经久不消,逐渐增大增多的痰核等证。3.抗肿瘤作用机制化痰药如瓜蒌对S180及腹腔积液癌均有抑制作用,瓜蒌皮的体外抗癌效果比瓜蒌仁好,其根天花粉对U14、S180艾氏腹腔积液癌均有抑制作用,并可抑制绒毛膜促性腺素,临床中用于治疗绒毛膜上皮癌及恶性葡萄胎;天南星提取物对小鼠实验性肿瘤S180、HCA(肝癌)实体型、U14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化痰散结药山慈菇等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或体外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止咳药前胡中所含的前胡素,对艾氏癌有抑制作用;杏仁、马兜铃等均有抗肿瘤作用。化湿药生薏苡仁对艾氏腹水癌有明显抑制作用,可破坏癌细胞膜,造成癌细胞的死亡;猪苓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从汉防己中提取的生物碱汉防己甲素对W256有显著抑制作用,在体外汉防己甲素能影响长期以单层培养的人食管上皮细胞及人食管癌上皮细胞株克隆的细胞分裂等等。4.常用药物瓜蒌、皂角刺、半夏、山慈菇、贝母、葶苈子、青礞石、海浮石、前胡、马兜铃、杏仁、苍术、厚朴、茯苓、藿香、佩兰、生薏苡仁、独活、秦艽、威灵仙、徐长卿、荜菝、海风藤、络石藤、猪苓、泽泻、车前子、防己等。5.临床应用在临床中,合理使用化痰和除湿法,将能提高肿瘤论治效果。①化痰除湿法较少单独使用,需结合病情,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配以其他治疗方法。在运用时还必须认识到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要分清痰的部位和痰湿的主次,或消其痰,或利其气,或泄其热,或两者兼顾,随证加减,灵活运用。化痰法与理气法合用称理气化痰,用于气郁痰凝者;与清热药合用称清热化痰法,用于痰火互结或热灼痰结者;与健脾药合用称健脾化痰法,用于脾虚痰凝者;与活血药合用称活血化痰法,用于血瘀痰结者等。②湿邪为病,有内外之分,外湿犯人,常与风邪、寒邪相兼,治疗采用祛风除湿;内湿治当除湿利水。同时,根据湿聚部位不同分别采取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健脾除湿、温化水湿等法治疗。七、以毒攻毒法1.理论依据瘤之所成,不论是由于气滞血瘀、或痰凝湿聚、或热毒内蕴、或正气亏虚,久之均能瘀积成毒。邪毒与正气相搏,表现为肿瘤患者的各种症候,邪毒结于体内是肿瘤的根本病因之一。由于肿瘤形成,毒邪深居,非攻不克,所以临床常用有毒之品,性峻力猛,即所谓“以毒攻毒”法。2.适应证适用于癌症患者“积坚气实”者。临床上常用宫颈癌、皮肤癌、乳腺癌及阴茎癌;也常用于食管癌、胃癌、肝癌、直肠癌等。3.常用药物常用的以毒攻毒药:蜈蚣、斑蝥、蜂房、全蝎、守宫、蟾蜍、土鳖虫、狼毒、硫黄、藤黄、常山、生半夏、马钱子、巴豆、干漆、乌头、生天南星、生附子、独角莲、芫花、雄黄、砒石、磁石、轻粉等。4.作用机制 以毒攻毒法治疗肿瘤主要在于杀伤癌细胞,引起癌细胞死亡为其共同特点。有些药物是通过作用于癌细胞增殖周期,阻断相应的生化过程,而使癌细胞死亡或停止在增殖周期某一环节。砷具有细胞分化诱导作用,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尤为适宜,国内目前主要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肝癌、口腔鳞癌、胃癌、食管癌、神经母细胞瘤、皮肤癌等,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近年来发现,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L1230、小鼠肝癌和小鼠肉瘤S1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斑蝥对小鼠移植性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全蟾蜍提取物在体外能抑制人的卵巢腺癌、下颌未分化癌、间皮瘤等多种瘤细胞的呼吸;轻粉能诱导K562细胞的凋亡,并可以使K562的G0/G1增高,提示激活P53基因有可能是氯化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之一。5.临床应用(1)肿瘤是正虚邪毒结于内,大多表现为阴毒内结,所以在应用攻毒法时,多采用辛温大热有毒之品,以开结拔毒。(2)临床中使用该法时,一定要依据中医理论,结合病情、患者体质等因素,掌握好毒药的剂量。因为许多毒性药的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相近,故应慎重,中病即止。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3)在使用攻毒药的同时,应照顾正气,合理配伍。临床上多在扶正培本的基础上佐以攻毒,或在肿瘤发展的某一阶段慎而用之。(4)注意药物的合理炮炙,选择适宜剂型,这样既可以发挥其治癌作用,又可以减少其副作用。另外,一些有毒药品多作局部外用。总之,以毒攻毒虽然作为肿瘤治疗中的常用法则,但因其毒性,临床上要依据辨证,合理地配合他法,严格掌握用量,慎重使用,中病即止,共同发挥抗癌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