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芜湖雕塑公园:文化成就“城市魅力”

 洁洁赢 2017-04-26

公共艺术与市民生活融为一体

鸟瞰雕塑公园

雕塑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

市民正在园内游玩观光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正是最美四月天。芜湖雕塑公园内,游人如织,人们漫步绿道,一边欣赏着自然美景,一边鉴赏着户外雕塑。“妈妈,妈妈,这个雕塑是一片晶莹的羽毛吗?它还可以转动。”“嗯,孩子,你说的没错,不过这个雕塑的作者来自瑞士,他心中的这座雕塑是一株魔法树,树枝被设计成了人类指纹的形状。它赞颂了一种人类与自然以及所有生物之间紧密而独特的奇妙关系。”妈妈的话让孩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看得出他正在积极的思考。如今,这样的场景在芜湖雕塑公园内极为常见,普通市民和国内外雕塑大师得以在此展开心灵的对话,公共艺术得以在此释放光华与魅力。

文化产品数量巨大,但精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升级的文化需求,于是,实施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成为业内共识,而芜湖雕塑公园的建成被业界称为城市公共艺术实践的“芜湖模式”,不失为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成功案例。提到芜湖雕塑公园,就不得不提中国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全程参与、用心用情,前大展组委会成员、组委办常务副主任,现组委办顾问后其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有感触地表示:“因为雕塑大展在芜湖的连续举办,为我们建设好雕塑公园提供了最佳的机会,市委市政府拿出城市最好的景观地块来建设一个现代中国雕塑艺术公园。芜湖雕塑公园坐落在神山风景区内东侧,目前四期共占地约800亩。走进公园,一件件匠心独运的作品呈现在游人面前,放眼望去,与远处的城市风貌交相辉映,与近处的青山绿水浑然一体。雕塑与环境相融相生、相得益彰,环境因雕塑而升华,雕塑因环境而增色。公园受到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不但提高了市民对公共艺术的认知程度、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也提升了芜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今年1月,第六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在中央公园开幕。从“创新·超越”,到“人文·生态”,再到“芜湖故事”,第六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的主题“汇聚·融合”紧贴芜湖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把握城市脉搏,聆听市民心声,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与建设五大发展理念的芜湖新生活的社会目标融为一体。2011年至今,中国·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已成功举办六届,第七届目前正在海内外征稿,将于明年5月举办,现已成为国内重要的雕塑展览品牌。来自五湖四海的雕塑家、中国雕塑学会与芜湖市政府,通过多年来的努力,让雕塑与芜湖公众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无论是雕塑知识的普及,还是公众艺术素养的提高,雕塑的艺术启蒙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可以说芜湖公共雕塑的建设在营造城市环境、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美誉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高水平、高规格和高品质的展览指导原则下,来自国内外艺术家精心创作的247件获奖优秀雕塑作品落成于芜湖雕塑公园和中央公园,优秀的作品与持续的学术影响力让芜湖雕塑公园跻身世界一流雕塑公园,也为芜湖城市建设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更为芜湖市赢得了中国“雕塑之城”的美誉,城市公共艺术实践的“芜湖模式”被业界广泛称赞学习。

芜湖方特“多园”的横空出世、动漫交易会的“文化盛宴”、科博会的“科技大餐”等诸多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名牌和雕塑大展、雕塑公园一起,不但让广大市民在优秀文化产品的熏陶中受益匪浅,幸福指数提高;也提升了芜湖的城市文化品位,带动了芜湖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