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数据看“逃离北上广”,是不是真的?

 奥迪A60eph4izt 2017-04-26

大数据发现“逃离北上广”都是成功人士,而不是……

“逃离北上广”,或者按最新版本叫做“逃离北上深”,是一个经常被拿出来讨论的话题。

并且,几乎每一次的讨论都能在舆论空间引起不小的回响。

这似乎说明,是应该坚守在一线城市还是应该逃离一线城市,这一直是年轻人面临的现实选择。而这个话题流行了这么多年,更是说明“坚守还是离开”的困惑,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

实际上,逃离北上深的说法只是一种笼统的口号,虽然吸引眼球,但是说服力依然不够。

离开一线城市的人未必都是“逃离”,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

有被逼无奈的离开,也有按计划的主动撤离。

而在表面上离开一线城市之后,你的实际去向也决定了你在未来过得好不好,以及大致能混成什么样。

有不少人都把年轻人在工作几年后,逃离一线城市的原因归结为房价过高。这实际上并不准确。

当然,三座一线城市的房价之高,已经无需多言。

以去年的数据为例,如果我们把城市每平米平均房价和城市每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相比,那么全国房价收入比排行最高的就是深圳、上海、北京。深圳超过13倍,上海超过9倍。

这个比例比全国其他城市平均高出不止一倍以上。

换言之,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购房的压力是其他地区的至少两倍。

如果再加上其他高企的生活成本,北上深的职场生存压力还将会更高。

但这种经济压力真的就是迫使有些人“逃离”的唯一原因吗?

答案并非如此。作为世界上最耐操、最能扛得住的房奴,中国人的能承受的购房压力要明显的高于其他国家的人。

我们有句话说“饭可以不吃,但楼不可以不供”,就是对此最为形象的描述。

供一个超贵的楼,苦一苦熬一熬,也就过去了,没啥大不了。

实际上,困扰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的最大问题在于,外来人口无法真正融入这个城市。

决定人们能否融入的因素当中,户口的作用十分重要

如果没有当地户口,那么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无疑将会遭到一种行政上的“歧视”。

子女的就读问题,买车买房的限制问题,社会福利保障问题等等都成问题。

本地和外地户口带来的明显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用金钱弥补不了的。

可想而知,当一个外来人口在一线城市工作数年,年届三十左右,他必然要考虑将来的生活问题,而不仅仅是生存、生计问题。

从这实际方面考虑,有一些人选择回到了原籍,因为只有在你户籍原籍的地方,你才不会被当做二等公民对待。

但实际上,此处又是存在两种路径选择。

一种是彻底回到户籍原籍的三四线城镇,这种情况基本上来说撑不了多久,就要又嚷嚷着“逃回北上深”。

为何?

回到原籍以后,会发现工作不对口,朋友没话聊,业余生活质量低,总之是各种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再次把人逼回一线城市。

由此看来,这一条路径实际上不是很靠谱,实际上这也不能代表大多数“逃离北上广”的真实情况。

那么这里就要说明逃离一线城市的第二条路径,也是更普遍的情况。

那就是主动逃离

主动逃离和被动逃离的显著区别在于,主动逃离者一般混的还算不错,收入也过得去,并且在逃离以前做过比较周详的计划。

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不是逃回原籍,而是逃到距离一线城市最近的二线城市或者卫星城。

在这些临近一线的地方,房价相对较低,落户难度较小,社会资源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

有不少人选择在这些城市买房置业,但是并没有放弃在北上深的工作。

基本上是开启了一种两地奔波的模式,时间成本较高。

不过,这点成本与留在一线周围的好处相比而言,仍是微不足道。

此外,逃离北上广的人当中有一部分原本是二线城市的常住人口,因此他们逃回原籍的情况比较多

例如成都、厦门、武汉、郑州等等城市,这些城市虽然比不上一线及其周边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区域经济中扮演重要作用,回去能发展得好的机会也存在,因此回到原籍的人不在少数。

我们可以根据中国城市的人口净流入情况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城市群对于人口的吸附能力最强

但是观察人口流动趋势,也会发现一些新的变化。

在7年前也就是2010年的时候,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的上海、北京、深圳,分别达到了953万、771万、755万,在2015年的时候,北京流入人口依然很多,但是上海则下降到了728万人、深圳只是略微上升到783万人

造成这两大城市人口净流入没有陡增甚至还下降的原因在于,其周边的城市分担了一部分新进人口。

长三角、珠三角的富庶城市很多,且距离一线城市交通非常方便。离上海不远的苏、杭等地,珠三角则是以广深双核为中心,辅以珠海、佛山、东莞等等城市

我们会注意到这些一线周边城市在近期三五年房价走势会发现上升趋势明显。

但这种分流效果在北京却显得不明显,是因为北京周边实在太穷太破,其实距离北京很近的天津这些年人口流入的增长也很快,但是依然不足以使得流入北京的人口下降

天津从2010至2015年之间,净流入人口从419万上升到529万,增幅非常明显。但北京则已经高达了超过千万的年净流入人口。

河北省对于人口的吸引力实在太低,不像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当中有多个城市可以承担吸纳人口的功能。

如果我们把三大城市群人口数加在一起,总数至少将超过1亿7千万人

放眼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群有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除了这些巨无霸城市群之外,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是成都、郑州、武汉、厦门等地,都超过了百万人的流入量,而这些城市的房价,也在近年有明显的增长。

以上的几座城市都是在区域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城市,社会资源、产业结构都具有次于一线城市的吸引力。

实际上,通过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知道,“逃离北上广”的最终目的地并不见得是三线以下城市或者小县城

有很多在一线城市混了几年的职场人士都愿意在三大城市群中的某个城市安居,开启一种“在一线工作,在周边安家”的双城记生活模式,或者是地区枢纽城市发展。

真正苦哈哈回到小县城谋生的人并不多。

实际上,在大城市混过几年的人,连在周边城市买楼、入籍的这点见地都没有,实在可以说是白混了

对于在一线打拼的年轻人而言,真正的问题在于,现在连周边二线城市的房价也在层层上涨。

这造成他们“逃离一线”的成本会更高。

但这个事实恰恰也说明,其实有不少人早就看明白了这个道理,未雨绸缪,在一线城市周边“萝卜占坑”的人非常多,因此才推高了房价。

有逃离一线城市的资本,说明你已经混出来了,或者至少是快混出来了

如果你目前还只能死守在一线,无房无车无户口,这说明你还需要静下心来规划一下自己未来的生活路径。

如果打拼在一线的你来自三线以下城市,我可以告诉你,回去是不可能的。

在三大城市圈和地区枢纽城市以外,其他二三线以下城市,人口流入速度缓慢,甚至停滞。据统计,全国前35个主要城市中前13个大城市就流入了2832万人,后面的22个二线城市,则只流入了946万人,相当于总数的25%。

事实上,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各省的省会和地区大城市。

它们尚且如此,可以想象,省会以下的三四线城镇,是何种光景。

说到最后,真的有人在逃离一线吗?

其实逃离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早就开始在布局撤离和安居的计划。

未来中国数十年的居民生活格局与地区经济发展,就蕴藏在了人们的这种选择当中。

幸福在哪里?

2评论
分享

我以为一二线城市限购,三四线城市去库存,那么家乡的房屋买卖会变得非常的容易。

事实告诉我,太天真了。我妹夫回去卖房子,亲身经历告诉我,北京一个月能办下来的手续,东北老家要半年以上,手续不但没有简化,而且更复杂了,要各种各样的证明。

当年去北上广的被迫因素改善了吗?

没有!那么为什么要逃离北上广?

16评论
分享

一线压力大,机会多相对较公平,基础设施完善,人的素质较高,生活压力大,但是大部分人守规守距,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较多,尤其名校资源,完全碾压其他城市,就算你这一代不来一线,你儿子那代孙子那代还是要往一线城市靠拢。

家乡小城市的话,不要有太多想法的话,舒适缓慢,亲人都在身边,中午还能回家吃饭睡个午觉。但是机会较少,各种人脉关系横行,没有关系基本上很难存在跳巢的说话,换句话说,基本就是政府事业单位一辈子的生活,上一代人这个很正常,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8090后来说,这种生活很难坚持,所以很多人一旦考出去基本就不回家乡了。这样也就造成恶性循环,成绩较差的留在老家占着一些关键的岗位,考出去的基本在一线慢慢打拼,做房奴…

一年一年的恶性循环,而且没有任何变化的趋势!

40评论
分享

长期以来,“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是国人的向往之地,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把工作生活在一线城市作为自己的首选,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打拼数年后,不少年轻人重新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发展,被舆论称为“逃离北上广”。这个群体虽然还不算庞大,但和多年来人才流动的潮流“奔向北上广”形成鲜明对比。
现在面临的已经不是有没有自信这么一个浮浅在表面的问题了,城市化的加剧,很多人都因为北上广
逃离北上广 比例
这样的大城市而成风前往,却在前往之前没有真正去预测或者说是去考量一下自己是否适合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大城市中的确没错,它所提供的无论是就业机会,还是其他上面的服务都是其他级别的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它的发展过快过于畸形,不是按照一个城市的正常进程来进行演化的,是在大量的政治经济辅助政策下所形成的,这就使得这样的一类城市有了它的致命伤功能过多,而没有专一性。不得不说在这上面国外要做的远比中国好得多得多,国外的城市分工明确,使得他们在面临城市各项问题时,解决的策略要简单得多。[1]

评论
分享

有资格逃离的忽悠了一大批没资格逃离的,现在被忽悠的醒悟了。 补充个笑话:飞机上鹦鹉说,这航班服务太差了,老子不坐了,说完就打开飞机门跳出去了。猪也站起来说,你说得太对了,我也不坐了,也跟着跳出去了。半空中鹦鹉对猪说,你不会飞跟我...

3评论
分享

我是属于没资格逃离的却逃离了北京,回到武汉,工作不好找,两月了,工资太低,3500,都是销售,之前的工作经历基本在这里没多大用,用人单位扯淡的太多了,很多hr为了完成指标,随便叫应聘者过去,浪费时间。我今年29岁,看来又要出去了,希望看到这条消息的人,如果在北上最好是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或者核心竞争力就回来,一般创业为好,不然别回去。要知道你回来的地方什么专业最吃香,比如武汉计算机吃香,无人机吃香。回来转行的风险很大。

3评论
分享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存之道。就上海来说,上海是包容的城市,海纳百川,又同时优胜劣汰。上海人才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来自全国985.211重点大学。如果你是高端人才,在上海你会过的非常舒适,户口直接解决,压力就比较小,如果你不是高学历人才,就比如普本,你就可能付出更多努力,等积分年限,来获取户口。如果没一技之长,在上海直接会被淘汰,更加说解决户口问题。所以说上海向高端人才大门是敞开的。

评论
分享

我现在就有一种很强烈的逃离心态,虽说工资比二线城市高,但是就除去房租和生活费这一块来说,剩余拿到手的跟二线城市差不多,而且一线城市的工作压力远远大于二线城市,毕竟竞争还是比较激烈,每天上班都是满负荷的运转,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要想工资上万,每个月必须加班三十个小时才行,我现在刚到三十,三十而立,到现在我还没有混到一个自己期望的台阶,所以逃离的心态非常强烈,不早日离开抓紧机会自立门户的话,再过几年就晚了!

评论
分享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提问就是因为现在有很大一批人已经离开或者准备离开一线城市然后去家乡发展,我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能把所有的资源全部集中在某个城市,要全方位的去发展,原来不是讲究全民奔小康?现在就要全部省市奔一线,一线城市十年前是很多打工者依赖生存的地方,人多资源多、就更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来分一杯羹,但是现在大多一线城市都几近饱和,很多投资者已经被动的去迎合市场,这样的话投资热情就会转移,所以我认为并非是逃离北上广,而是要回去把家乡建设为北上广!

评论
分享

我觉得逃离或者去一线飘都是正常的经济活动,人们自愿的经济活动,个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意愿选择,跑来跑去不都是在中国么,虽然户籍制度确实很不公平,但没有拦着那些想上进或者想寻求舒适生活的心。。这个过程主体都是一个个中国人。他们生活在这个国家,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管他逃离是真是假啊

评论
分享

这个确实是真的,来一线城市,追求的就是仅有的公平机会,最起码这边的公平竞争机会很多,能者上,能让自己在辛勤付出后得到的回报相对满意,来深圳一年多了,现在压根就不想回老家了,为了下一代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做房奴也是值得的,一切为了孩子

评论
分享

地球这么大有没有你都无所谓,不如干点自己喜欢干的职业爱好,你爱当警察非要做生意,你想旅游非要等走不动路了,你想活的更久却还要抽烟,就算是引爆世界上所有核弹毁灭的不过是人类,地球你毁不了更别提宇宙了,所以也不要嫉妒那些成功的人他们实现了他们的梦想或没实现,我们这辈子就算一直在追梦的路上也会开心,没必要非有钱过自己想要的

评论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