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的力量

 新用户1296RLlw 2021-07-31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阅读是为了活着。”福楼拜:《致尚特皮小姐》,1857年6月。

01

“阅读是为了活着。”福楼拜:《致尚特皮小姐》,1857年6月。

捧着一本书,沉浸于作者流畅的表达,时光静止,直到书上的文字逐渐看不清了,不知不觉间才发现天已黑了,暮色流进室内,光线渐暗。

阅读是一种个人的体验。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阅读的主体都是读者。

这是一种极为主观的体验,而读书的第一要点就是:把自己放进来。

读书,是开阔视野的最佳方式,也是认识自我的最好途径。

“我是谁?我究竟想做什么?我做得对吗?”

这样的自我觉察并不容易,而回答这一类问题则更为艰难。

如果你只是从自己的视角、从自己的内心来追究,那么很多的时候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下去,到了最后只是虚无。

苏轼早已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我们的视野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有些东西就必然不可能看到。

只有从“自我”剥离出来,才有可能看到真正的自己。

更何况,每一本好书的背后,其实是一位智者。

有不少朋友认为,书不过是一种东西罢了,诚然,作为一个实体,无论是纸张还是电子屏,它仅仅是一种平常普通的东西。

但这只是它的载体,并无要紧,在我看来,书不仅是知识、文字,更是作者思想或者情感的提炼。

把书和作者同等看待,你就会真正理解或者说说才能真正读懂一本书。

有朋友苦恼读书不得其解,我会告诉他,读书,不是记忆书中的文字。

你可以首先去了解一下作者,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在什么样的背景和条件下,用什么样的心情,来写下这些文字。

他的专业背景是什么,他想要达到的目标又是什么,他真正想告诉我们什么?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读到某些字句,会觉得“天哪!这不就是我想要说的吗,这简直像我自己写的一样嘛!”

这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和鼓舞!

这样的感觉绝对不是一种自我迷失。自己和他人之间共享本质性的事物,本身就是人的自我形成的关键。

如果把思想封闭在一个人的脑子里,让它处于一种独自的内部循环中,那么自我就无法形成。

当然这也会有一定的危险,如果读书的范围过于狭隘,或者是读书的对象只限定于一个作者。

所以,泛读、多读是前提条件。

阅读,是一种个人的体验,也是一个有趣的体验。

当然,有人会说,读书算什么,比读书更重要的,不应该是实践吗?

这种观点简直是无稽之谈。

读书和实践根本就不是对立的行为,反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不实践的读书,固然是徒劳的,虚无的;而不读书的实践,也是浅层次的、低效的。

02

读书的形式是多样的,既有细嚼慢咽式的品读,也有只为获取信息的速读,更有与实践反复往来的行读,每一种阅读都有其趣味。

而读书的阶段也各有不同。

人们都把现在这个时代称为“读图时代”,在这一点上,我并不会固执地认为,读图就是幼稚,读经典的大部头就是深刻。

深刻与否,是由读者本身决定的。

图像所能展现的信息量更大,所能表达的东西更丰富,从一张图或者一段文字中能够读出什么,甚至读出超出作者本意的信息来,都是取决于读者的。

这一点上我要强调和践行的是中庸之道,不可偏颇。

当然,实际上真正读懂经典是需要更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因为文字、逻辑、高阶思维是更反人性的,要不然,幼儿时期的阅读,就不会以绘本为主了。

在儿童读物中,我们是以图为主,以文字为辅的。而在小学阶段,我们可能接触到更多的是推理小说、历史小说、娱乐性读物等易读好读的书籍。

这就是兴趣阅读时期。

很多人可能就一直停留在这个时期。

用形象一点的说法,这是换牙时期的阅读。

而再往上进一步的阅读,则是史哲类、思想类的书籍,在认知程度和知识积累不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这类书是我们根本看不下去的。

也就是说,你的牙齿没有长齐,你啃不了这些“硬骨头”。

但是要从阅读中真正获益,是需要经历这样的换牙时期的,我们需要从兴趣阅读转为成熟阅读。

这样的阅读虽然有些艰涩,但营养丰富,一旦适应了就会得到真正的趣味。

我们会保持一定的愉快的精神紧张,感受到非常充实的感觉,并且让自己的认知学习区逐渐向外扩张。

当然,长齐了牙齿的成年人,也需要在啃硬骨头的同时,喝点汤、吃点软和的米饭。

真正有阅读趣味的人,是不会局限于某一种阅读类型的,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读动漫、读小说能够领略到什么,只有读者本身决定。

说不定,啃过硬骨头再来吃这些丰富的食物,能品出的味道又会超乎其上。

还是那句话,不可偏颇。

但,那些只会端一杯咖啡,沐浴着午后的阳光,慵懒地半躺在沙发上的读书方式,通常只是身体的愉悦,而非精神的满足。

03

说到这种慵懒的方式,其实最极致的应该是电视节目。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人的时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与自己独处的时间。

因为,我们会用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来填满这些时间,我们主动放弃甚至厌恶独处的时间。

这真的,好可惜。

每个人每一天都应该有面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时间。

而我们通常将其变成了一种,什么都不做的时间,比如看电视。

什么?看电视也是在做一件事情啊,怎么叫什么都不做呢?

实际上,电视正是一种让人什么都不做的最好方式。

看着电视里播放的娱乐节目,就没有必要去面对和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

电视节目永远不会给你这样的时间空隙。

他们的任务就是塞满人们的时间,电视节目的时间进程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因为他们需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就是所谓的注意力收割器。

我不喜欢这个词,但如果你沉溺于这种任由他物牵制的各类娱乐,那么你就是这类收割器的最佳对象。

而读书则正好相反,善于读书的人都善于自省和觉察,也往往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和身处的世界。

他们不容易感到空虚,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他们与这个世界有真正的连接。

有人会说,有啊,我也有真正关掉电视,关掉所有的娱乐设备,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刻(面壁吗?),为什么你要说,独处的时刻最好是阅读呢?

这就要说到,语言与文字的区别。

语言是人们思考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人独自思考问题的时候,基本上是在用语言进行思考的。

如果你的语言体系比较粗浅,那么,你的思维也会受到局限。

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字的作用可谓巨大。

因为口头表达的语言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不需要太过于复杂。

如果我们只会用日常的口语来进行思考,那么思维无论如何也难免变得简单,而思考的内容也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

而文字则具备口语表达的语言所不具备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所以,如果说独处的时间只是面壁的话,做多了,说不定会走火入魔,一定要警惕。

人会面壁,通常是为了“思过”,或者是情绪低落受到了打击。

很多人问过我,你难过的时候,通常会怎么做呀?

一般大家建议的方式有,跑步啊,向好朋友倾诉啊等等。

我的方式是,阅读。

这时候阅读的作用,不仅是转移注意力,更是找回自己。

阅读,让我们与自己更好地相处。

04

说了这么多,我们知道了,阅读是一种个人的体验,真正的阅读体验会在换牙期之后变得更有趣味,我们也知道了,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与自己和谐相处。

但是我不得不提一句的是,阅读也容易走火入魔。

第一种,是容易产生妄想症。

我们以为只要拥有一本书,我们就拥有书中的知识,仿佛“拥有”。……好像只要拥有它们,就会让我们充满智慧,并不需要真的经过用心阅读。

如果读过一本书之后,你没有产生任何改变,那么这本书就是白读了。

第二种,是容易以为书就是一切。

虽然阅读有那么多好处,但是毒性也是有的,如果没有足够的鉴别力和免疫力,那么中毒就是必然的。

有些书能唤醒另一种幻想,而让人堕入与社会常识相隔绝的孤立的空想之中。

这是需要极度警惕的。

读书再多,都不能代替真正鲜活的生命体验。

05

阅读是为了在思考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狭小的天地中变得冥顽不化,因为阅读具备打碎自我狭隘之壳的强大力量。

但是这只是第一步,放下书,走出门,去践行,去体验,去感受。

我们要牢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阅读真正的力量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