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词语中的错字

 我行我素1968 2017-04-26

阑珊,用作动词表示将尽、衰落,如“春意阑珊”、“;(3)综观2006年,令国人谈之色变的中国公民喋;某报标题:伊逊尼派亲美领袖喋血街头;错用“喋血”;“喋血”本作“蹀血”;(4)这种既要防通胀又要防衰退的困境,使我们想到;这时便想起一个词汇:行云流水;市长在23分钟的发言中25次使用“创新”这个词汇;错用“词汇”;近一两年来,“词汇”这个词经常见诸报端,但十


阑珊,用作动词表示将尽、衰落,如“春意阑珊”、“意兴阑珊”。用作形容词表示暗淡、零落,灯火阑珊即灯光暗淡。唐诗有“南斗阑珊北斗稀”的名句,宋词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名句。两句中的“阑跚”都是“暗淡”的意思。城市入夜的万家灯火,璀璨亮丽,不能用“阑珊”来形容。

(3) 综观2006年,令国人谈之色变的中国公民喋血国外的事件数量下降。

某报标题:伊逊尼派亲美领袖喋血街头

错用“喋血”。

“喋血”本作“蹀血”。蹀,本义“顿足”,引申为“践踏”。“蹀血”含义是:杀人很多,血流遍地,以致踏血而行。通常用于形容大屠杀或尸陈遍野的战场,用来形容一两个人被杀是不妥的。

(4)这种既要防通胀又要防衰退的困境,使我们想到一个相对遥远的词汇:“滞胀”。

这时便想起一个词汇:行云流水。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境界??

市长在23分钟的发言中25次使用“创新”这个词汇。

错用“词汇”。

近一两年来,“词汇”这个词经常见诸报端,但十有八九是用错了的。原因是:把词、词组、词汇三个词混淆了。

词、词组、词汇这三个词含义不同。

词: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词组:两个或更多的词的组合,又称“短语”。词和词组统称词语。

词汇:又称语汇,一种语言或特定范围里所使用的词的总汇。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科技词汇”。也指一个人或一部著作所使用的词的总汇,如“鲁迅的词汇”、“红楼梦的词汇”。

上面三个例句中的“词汇”都用错了。“滞胀”“创新”是词,“行云流水”是短语。

⑸即将参加首届人体艺术模特比赛总比赛的十几名靓女们,脱去衣服用泉水沐浴净身。

错用“净身”。

“净身”不是洗澡,而是古代的“宫刑”,即阉割男子使之丧失生殖能力。古代皇宫里的太监,就是经过“净身”的男子。

(6)“经过选择,66名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子踏进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的大门,成了名副其实的警花。这些女孩子平均年龄只有22岁,平均身高1.69米。。”

央视节目《幸运52》某期出了一道题目:

“请问,豆蔻年华是指多大年纪的少男少女?”

错用“豆蔻年华”。

“豆蔻年华”语出杜牧七言绝句《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这首诗是赠给一位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妓的,用“二月初”的豆蔻花形容她。豆蔻春末开花,“二月初”刚刚含苞。“豆蔻年华”只能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用来比喻平均年龄22岁的警花显然不合适,用来比喻“少男”就更离谱了。。

(7)时装展览会上的一种女装款式,深得观众青睐,姑娘们参观后纷纷效尤。

错用“效尤”。

尤字的含义有四:特异的,突出的(“尤物”);更(“尤其”);怨恨(“怨天尤人”);过失,做坏事。“效尤”的“尤”用的是第四义:做坏事。“效尤”的含义是“学做坏事”,姑娘们效仿缝制她们喜爱的服装款式,当然不是“学做坏事”。

⑻两行热泪喷薄而出。

错用“喷薄”。

喷:(液体、气体、粉末等)受压力而射出。薄是个多义字,有“草丛生”、“不厚”、“稀淡”、“贫瘠”、“品行不好”、“减少”等义。在“喷薄”一词中作“迫近”讲,喷与薄合成“喷薄”,形容水流“汹涌”或朝阳“跃出”的气势。如,唐沈佺期诗:“流水无昼夜,喷薄龙门中。”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用来形容泪水夺眶而出显然不合适。

(9)在扑灭森林大火战斗中,解放军战士又一次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

错用“首当其冲”。

冲:冲要。首当其冲:处在冲要位置,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清史稿》:“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 “首当其冲”不是“冲在前面”或“敢为人先”。

⑽希拉穆仁草原的最深处至今以致永远存留着我们的孤独的青春和嘈杂的脚印。

错用“以致”和“嘈杂”。

“以致”表示的是下文由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即表示上半句与下半句是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用在此处显然不妥,应该改为“以至”。“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嘈杂”的含义是“喧闹”,通常形容声音杂乱,不能形容脚印。可以改为“杂乱”。

二、褒贬错位

汉语的词义除理性义外,还有附属的色彩义,色彩义之一是感情色彩。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扬或厌恶、贬斥的感情,前者称作“褒义词”,后者称作“贬义词”。褒贬错位,是说由于用词错乱了,造成欲褒实贬或欲贬实褒与说话人意愿相反的效果。在出版物上,褒贬错位也是很常见错误。例如: ⑴京城某报一篇提倡创新的文章的标题:

要当始作俑者

京城某报一篇文章,说是1997年中国美院雕塑系主任率先租用798工厂闲置车间,随后艺术家成批进驻798,从而形成今日之艺术中心。用了这样的标题:

始作俑者引领艺术家扎堆798

贬义词误作褒义词。

“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同梁惠王讨论王道,孟子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接着说:“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的观点很鲜明:孔子当年反对用俑殉葬,只是因为俑像人,就恶其不仁,何况置民饥而死于不顾。后世把“始作俑者”作为成语,比喻某项坏事的开例者或恶劣风气的倡导人。不能用来比喻创新、比喻率先。

(2)某报不满中国女足连连失败,用标题质问中国女足:差强人意为哪般?(为什么这样差劲?) 褒义词误作贬义词。

“差强人意”出自《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唯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差强人意,原义“很能振奋人的意志”,含有明显的褒义。后世用作成语,含义为:令人比较满意。差,比较;强,满意。理解为“很差劲”是错误的。

⑶我国著名速滑运动员王濛在短道速滑世界杯赛中夺得三枚金牌,两破世界纪录。某报报道此事时,用了这样的标题:

王濛染指三金两破纪录

贬义词误作褒义词。

“染指”是贬义词,是成语“染指羹鼎”的缩写,语出《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子公)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家人,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后世用“染指羹鼎”比喻捞取非分好处。王濛夺得三金,说她“染指”三金显然不当。

⑷某报标题:《清华学子 炙手可热》

王董事长看到沈滔的自荐信很感兴趣,觉得他能够放弃炙手可热的公务员职位,一定是想干出一番事业。 此文先后被多种媒体转载,成为该年度炙手可热的一篇报告文学。

贬义词误作褒义词。

“炙手可热”这句成语,在媒体和出版物中使用频率很高,成了时尚词语,但十有八九用错,误把“炙手可热”比喻优秀、行时、走红、抢手、令人羡慕,完全误解了“炙手可热”的含义。

炙,会意字,上肉下火,含义就是“火上烤肉”。炙手:灼手。“炙手可热”直译是“一碰就烫手”,作为成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炙手可热”语出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是描写杨国忠兄妹出行的。《旧唐书·杨贵妃传》:“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先时丞相未至,观者犹得近前,乃其既至,则呵禁赫然。”杨家权势之大气焰之盛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杜甫在诗中用“炙手可热”作比喻,告诫人们远离杨国忠。可见“炙手可热”是贬义词,跟优秀、行时、走红、抢手、令人羡慕不相干。唐代另一位诗人崔颢在诗中指出:“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劝诫有权有势者不要倚仗权势,因为权势是暂时,须臾火尽灰亦灭。

(5)他今年获得国家一等奖学金,使同学们侧目相看。

侧目: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或愤恨,如:“侧目而视”

“久为世人所侧目”。如果没有畏惧、愤恨等意思而用“侧目”就错了,“获得国家一等奖学金”是一件喜事,为何会引起同学们“侧目”?可以改为“刮目”等。

(6)“几十年如一日,张老师一直沉溺在教学和教研中??”

沉溺:指淹没进水中,如“沉溺于湖底”;也比喻深深陷入某种境地,如“沉溺于声色”。“沉溺”的比喻义含有贬义,上引句作者的本意原是表赞颂的,在却误用贬义词“沉溺”,可改为“潜心”或“沉浸”等。

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对庐山瀑布的称颂之作连篇累牍。

贬义词误作褒义词。

“连篇”和“累牍”,同义反复,表示用过多篇幅叙述一件事。作为成语,形容冗长烦琐,华而不实,含有明显的贬义。用来形容“称颂之作”显然不合适。

⑻形形色色的黑社会组织像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了。

“雨后春笋”含有褒义,通常形容美好的、新的事物,形容它们产生得快而多。比如说“各种各样的志愿者组织像雨后春笋似的出现在神州大地上”。用“雨后春笋”形容黑社会组织,简直是糟蹋了这句成语。

⑼我的母亲勤俭朴素,一直把持着十几口人的家务。

“把持”是贬义词,含义是“独占位置、权利等,不让别人参与”,有霸道的意味。可以改为“操持”,“操持”的含义是“料理,处理”。

⑽“与会者围绕这部著作的神话原型,唐僧师徒取经故事的历史演变,以及其作者、主题、语言等方面,高谈阔论,各抒己见。”

“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含有明显的贬义。例如:“高谈阔论者可以口无遮拦,随心所欲地像连珠炮一样说长道短。”把讨论会上“各抒己见”说成是“高谈阔论”是不恰当的。

三、成语、惯用语错用

要判断成语使用正误,必须了解成语的两个特点:结构的定型性;意义的完整性。

结构的定型性,是说成语的结构成分和构成方式比较固定,不可随意拆开或改动。

意义的完整性,是说成语的意义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概括带有比喻和形容的性质,能表现十分丰富的内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用错了,就会适得其反。

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有如下三种情况:

1.将成语的构成成分拆开

例如将成语“求全责备”拆成“不因求全而责备”。责字的小篆由“朿”和“贝”组合,表示“用木椎刺贝”,会意为“求”;备,有“完全”的含义。“责备”与“求全”是同义词,同义反复,形成成语“求全责备”,意思是“苛求完美”。“责备”的含义后来有发展,被赋予“批评指摘”的新义。把“求全责备”拆成“不因求全而责备”,意思就变成不因为求全而批评指摘,完全改变了成语原意。

2.擅改成语的构成成分

常见将“明日黄花”改作“昨日黄花”原因可能是误解成语里“明日”的含义。“明日黄花”语出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诗句中的“明日”特指重阳节后,“黄花”即菊花。古代文人讲究重阳赏菊,到了九月初九,便相邀赏菊,认为错过时令就会失去情趣,这就是“明日黄花”的内涵。改成“昨日黄花”就失去了成语原本的意味。

3.望文生义错用成语。

第三种错误最为常见,所以多举几个误用例句。

⑴一部优秀的电视剧能收到万人空巷的效应。

“万人空巷”误用。

苏轼《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巷字古义有二:“里中道”;“住宅”。巷字的语源可以上溯到《论语·雍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陋巷就是简陋的居室。“万人空巷”通常形容有了重大活动,人们都走出家门,家里没有人了。

⑵在七月流火的日子里,工人们踩着滚烫的土地??

“七月流火”误用。

语源:《诗·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先秦历法的七月;流,运行;火,大火星。七月流火,描写的是先秦七月的天象:到了七月,大火星便偏西向下运行。此时的华夏大地,已是夏末秋初,暑热尽退,秋凉已至,哪来的“滚烫的土地”?

⑶中央电视台某著名主持人:下面请大家欣赏美轮美奂的芭蕾舞。

“美轮美奂”误用。

由于央视的影响力,“美轮美奂”一时成了时尚成语,媒体和出版物纷纷错用“美轮美奂”形容瓷器、服装、天鹅、自然景物、绘画、表演、故事,形容各种美的事物。例如:“21个聋人表演的美轮美奂的《千手观音》”(形容表演),“九寨沟的湖水美轮美奂”(形容水色),“《牡丹亭》塑造了美轮美奂的杜丽娘”(形容女子美貌),“美轮美奂的爱情”(形容抽象事物)。

语源:《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东汉学者郑玄注云:“心讥其奢也。”“美轮美奂”有两了限制词:轮,奂。即轮美奂美,故又省作“轮奂美”。轮:古代圆形粮仓,形容高大。奂:众多。众多粮仓矗立,高大宏丽,所以说“美轮美奂”。“美轮美奂”只能形容建筑物,不能形容其他事物。

⑷“那林立的奇石,千姿百态,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惟妙惟肖。”

“舞台上的演员,个个表演得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误用。

惟,古汉语助词;妙,好;肖,逼真。“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奇石是天然景物,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工仿造的,不能用“惟妙惟肖”来形容它。

“栩栩如生”作为成语,形容文学作品和绘画、雕塑在描摹、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逼真,人物像活的一样。清代文人吴趼《发财秘诀》:“那小人做得才和枣核一般大,头便像一颗绿豆,手便像两粒芝麻,却做得须眉欲活,栩栩如生。”秦牧《艺海拾贝·虾趣》:“这些画里的虾所以栩栩如生,是由于他深刻观察过真正的虾的生活,笔墨变化、写照传神已经到达了极高境界的缘故。”上述两段引文的“栩栩如生”,前者形容雕刻,后者形容绘画,用得恰到好处。而演员表演,本来就是活人表演,是不能用“栩栩如生”来形容的。把两句中的成语互换,倒是比较合适的:奇石如马似虎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演员刻画剧中人物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

⑸也许有人认为唐代诗人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他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别无长物”误用。

别无长物:长:多余。长物:多余的东西。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通常用来形容清官的清贫或贫苦人家家徒四壁。

⑹记者赶到他生前工作的单位,耳濡目染了许多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耳濡目染”误用。

耳濡目染:由于常见、常听而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思。记者采访短暂的见闻,是不能用“耳濡目染”的。

⑺渐渐地,我在麻将桌前的时间少了,妻子也不再东家进西家出地闲串门了,全家人各行其是,其乐融融。 “各行其是”误用。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以为对的去做。通常指由多人或多部门组成的集体思想行动不一致。如果一家人“各行其是”,是很难和谐相处而“其乐融融”的。可以改为“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⑻死刑判决事关生杀予夺,不能不慎,也不得不慎。

“生杀予夺”误用。

生,不杀;杀,死刑;予,赏;夺,罚。“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生杀赏罚大权,也指有权势者掌握任意处置人民生命财产的权力。上述句子讲的是死刑判决,只涉及生杀,不涉及予夺,用在这个句子里不适合。可以改为“生死攸关”。

⑼他又非常谦虚好学,一有机会不耻下问于身边同道师友。

“不耻下问”误用。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是说卫国大夫孔圉(yǔ雨)聪敏而又好学,常向地位、学问都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认为这样“下问”有失体面。“同道师友”,尤其是“师”,不能称作“下” ,向师友请教不能用“下问”。可以改为“虚心请教”。 ⑽姐姐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卓而不群”误用。

卓尔不群:超群出众。把“卓尔不群”误解为不合群。

四、近义词混淆错用

汉语词汇里,有些由两个字合成的词,含义接近,有些读音还相同,有些甚至被认为是同义词。这类词容易混淆错用。例如:

不肖—不孝 服法—伏法 辩证—辨证

分辩—分辨 利害—厉害 必须—必需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14词语中的错字等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