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静卧沉思 2017-04-26

2017-04-25 一代宗工

一代宗工编辑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一部分:城市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快速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内的市政道路,从设计到施工始终以示范区严格要求,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的原则,从渗、滞、蓄、净、用、排各个环节综合考虑、统筹研究,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精品“海绵道路”工程,真正起到样板示范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

由于部分道路人行道外侧绿化带高于人行道,因此把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使外侧绿化带雨水滞留在绿化带内,从而达到减缓降水进入排水系统的速度。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镶边石抬高——滞、蓄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使外侧绿化带雨水滞留在绿化带内,从而达到减缓降水进入排水系统的速度。

透水人行道铺装

透水人行道结构包括面层、找平层、基层和垫层。面层选用6cm厚透水砖;找平层采用3cm厚中粗砂;找平层与基层中间设置一道透水土工布,防止找平层的粗砂随雨水进入基层,堵塞基层;基层选用15cm厚透水混凝土、15cm厚级配碎石。透水人行道面砖和基层均为透水结构,雨水透过路面结构最终渗入土基。

主要收集人行道雨水-----渗、蓄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下沉式绿化带(机非隔离带、树池带、中央绿化带)

(一)下沉式机非隔离带

把以往设置在快车道边的雨水口挪进机非隔离带中,改为溢流口。在路缘石上开孔,让雨水进入机非隔离带。

加大路缘石开孔处道路横坡,增加雨水收集能力。雨水进入机非隔离带后,通过在两个溢流口之间设置的挡水墙拦蓄雨水,超过拦蓄深度的雨水通过溢流口排入市政排水设施。

主要收集快车道雨水——渗、滞、蓄、净、用、排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二)下沉式树池带

改变以往单个树坑的方式,把4-5个树坑连成一个树池带,以增大蓄水能力。基本做法与下沉式机非隔离带类似,将溢流口设置在慢车道边,把树池带末端溢流口位置的路缘石降低,超过拦蓄深度的雨水通过降低的路缘石排入市政排水设施。

主要收集慢车道及人行道雨水 ——渗、滞、蓄、净、用、排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在树池带上游的路缘石上开孔并且局部加大慢车道的横坡以加强收水效果,使雨水通过路缘石进入树池带。

人行道树池带主要收纳、下渗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范围汇水。树池带基本按15米标准建设,增加雨水收集量。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树池带下沉20cm,当树池带中的蓄水深度>20cm时,通过溢流口进入雨水管道。

(三)下沉式中央绿化带(高架桥收水桶)

桥面雨水经过高架雨水管先排入到桥下墩柱间的收水箱,当收水箱水蓄满时,通过收水桶上方的溢流口溢流到中央绿化带中。中央绿化带每隔30m设置一个溢流口,超过拦蓄深度的雨水通过溢流口进入市政排水设施。

主要收集高架桥面雨水——渗、滞、蓄、净、用、排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使用收水桶中的蓄水进行中央绿化带苗木养护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高架桥收水桶:长度3.1米,宽1.7米,高1.5米,

单个收水桶蓄水量为:3.1x1.7x1.5=7.9 m3。

首次安装220个收水桶,总蓄水量约为1800m3。

植草沟

在山东大学对面道路人行道北侧修建一条植草沟,主要是收集山体雨水和起到净化减少污染的作用。

收集山体雨水——渗、蓄、排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河道及边坡改造治理、山谷蓄水坝

在山谷内建设拦蓄坝,进行径流雨水渗透、储存与截污净化,实现径流总量减排、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重目标,并通过生态堤岸、人工土壤渗滤等保障景观水体水质。

山谷蓄水坝——渗、滞、蓄、净、用、排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蓄水池:主要收集立交匝道、路面雨水。结合道路景观绿化,在立交东南角修建地下蓄水池,汛期降雨时将高架桥桥面及道路雨水通过雨水管引至蓄水池,经蓄水池净化后通过相接的绿化喷淋管网,用于旱时取水喷淋。也可作为城市环卫用水,给洒水车补充水源。第二部分: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城市技术做法一截水墙

在尽量保持原山体排水沟的基础上,增设截水墙(采用山上原有块石砌筑,内坐浆),起到渗滤作用,做到对雨水的有效拦蓄,促使雨水有效下渗; 墙高40-60cm,雨水大时可从墙上漫过。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导水槽

局部地段结合道路实际情况设置导水槽,将道路上的雨水导入两侧绿地或水系中,有效减少地表径流。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采用透水铺装材料

1、休憩平台:上方干砌挡墙防止雨水对原状土的冲刷,同时可以使多余雨水下渗。小广场采用糠粮砂透水材料铺装,广场外围小挡墙高出铺装面3cm左右,确保雨水下渗、拦蓄;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2、园路:在原状土夯实后,铺筑10-15cm级配碎石,面层铺装采用生态透水砖;两侧设植草沟。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鱼鳞坑

在原植被较差区域,沿原山体走势增设鱼鳞坑,坑内回填种植土,进行山体绿化,有效涵养水源,对雨水进行拦蓄。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

旱溪

旱溪一:在原有排水沟的地形基础上,中间为旱溪(铺设卵石),两侧为绿化区域(立体种植、渗滤草地等)。

旱溪二:最上端为旱溪(在梳理完原状沟基础上,铺设4-6cm卵石),对雨水起到拦蓄作用,两侧为渗滤绿地、植被;最末端为水生植物,对雨水进行净化,最后多余雨水排至下游。

第三部分:海绵城市技术做法一建设自由式透水人行道

将人行道置于两侧绿带,并采用透水混凝土结构施工。

改变慢车道雨水直排模式

取消慢车道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化带充分下渗后,多余的雨水由设置于绿化带内的溢流井排入雨水系统。

外侧绿化带整体采取下沉式设计,结合微地形设置植草沟、生态水塘等。机非分隔带下沉绿化带

利用锯齿状路缘石、雨水收水井、道路纵坡、小型拦水坝构建渗滞蓄净排微系统。

结合古树保护建设雨水公园

优化断面布置,让路于树。因地制宜建设雨水公园、旱溪、生态水塘、PP蓄水模块、溢流井、植草沟等多项海绵措施。

第四部分:道路海绵城市技术做法一

1、透水绿道

采用了30cm级配碎石基层,8cm透水混凝土面层的结构方式。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无砂混凝土,透水地坪。是由骨料、水泥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它不含细骨料, 由粗骨料表面包覆一薄层水泥浆相互粘结而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 故具有透气、透水和重量轻的特点。

2、设置渗井

除了透水绿道,为了使雨水快速的渗透,采取了设置渗井的形式,井管采用直径40cm的水泥渗透管,埋深≥3m,管内填充石子,管口处铺设大块卵石既美观又能过滤雨水中的杂物。

1、下沉绿化带及“高个”特制立沿石

根据现状地形,对绿化带进行了“下沉”改造,坡度平缓处,绿道高于两侧种植面,种植面距立沿石顶面≥15cm,坡度较陡路段,绿道外侧采用了专为****海绵城市建设定制的50cm高个立沿石,提高了雨水滞留能力。此外,在解决滞水的同时,立沿石的高度还和一般座椅高度相当,可兼做休憩功能。

2、生态水塘

生态水塘依地势而建,灵活多样、可大可小,塘内可栽植芦苇、菖蒲、千屈菜、花叶芦竹等水生植物,既能起到美观效果又能做到固土,防止雨水浸泡导致塘壁坍塌。

为了能让土体更快更多的吸收含蓄雨水,采取了设置渗井的形式。通过渗井可使雨水快速向深层土体渗透,加大土体自然含蓄量,将雨水就地消化。

如想要达到更好的贮水效果也可与PP蓄水模块结合使用,蓄水模块埋于地下不占用空间,储水率可达到90%以上,可由多个蓄水模块单元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地下贮水罐。

雨水的收集净化对于再次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土壤渗透、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

1、植草沟

植草沟往往靠立沿石设置,平面形式两侧高中间低,中间低点与两侧高差为15cm左右,两侧与立沿石顶高差为15cm左右,断面形式由下而上为,30cm后碎石层+50~60cm种植土,上面撒草种或铺设草皮。

2、石笼和沉淀过滤池

在断接的道路径流汇入生态水塘之前,首先通过导流槽接受两道石笼的粗过滤,和沉淀池的沉淀,经过这二道“工序”可有效过滤掉水中杂物和90%左右的泥沙。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淡水资源都是非常宝贵的,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

依势而建的生态水塘配以叠石、水生植物既可作为城市景观小品,对于局部小环境来说引入了水体,增加湿度、调节温度,对周边植被的生长等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对于微气候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采用地下贮水罐的话可以与绿化喷淋管网相接,用于旱时取水喷淋。也可作为城市环卫用水,给洒水车补充水源。

雨水在经过下沉绿地、植草沟、生态水塘、地下贮水池的渗透、滞留、存蓄后,已大大减小和延缓了雨后洪峰,多余的雨水就可经市政排水管网排入河流。

植草沟输送的雨水会汇集在水塘里,水塘满了以后多余的水就通过溢流井送入城市雨水排水系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