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开河:百万惠州人耗时一年零三个月挖出这条河!

 一葉一如来 2017-04-26


你知道新开河的来历吗?与西枝江、东江等天然河道不同,这条长856米的新开河是一条“裁弯取直”的人工河道,46年前由上百万惠州人历时一年零三个月亲手挖出,在防洪调度中所起的作用极其重要。整治工程完工后,新开河将真正连通东江和西枝江,完成半个世纪的运河开凿路。

将8100米河道“裁弯取直”

在许多新惠州人的记忆中,惠州与洪水是无关的。但在解放前,东江、西枝江穿城而过的惠州城,遭遇大洪水浸街是家常便饭。


作为“罪魁祸首”之一的西枝江,源于惠东县,流经惠阳至惠城汇入东江。该江流至下游近惠城区时,河道弯度大,流速缓慢,千百年来,给下游两岸人民带来不少洪涝灾害。按河道走向,从惠阳的良并、永湖以下是向西流的,但流至惠城文头岭的西面时,则九十度角急转弯流向南面的冷水坑,至冷水坑前面再急转弯流向西,并拐弯流向北,流回文头岭,在文头岭的南面弯向西流,直流向东新桥下汇合东江。(如下图)

这条河段的弯段长8100米,为了改变这一流过千百年的古老弯河段,使之有利于上下游两岸人民,据说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历届人民政府都曾有过考虑。


1971年1月,惠州市革委会在全国上下掀起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大气候下,提出“实施整治西枝江下游工程”,首期任务就是进行河道“裁弯取直”的新开河工程。


根据设计,“裁弯取直”的新开河,河道长856米,河面宽140米,河底宽120米,河底标高2米,边坡1:2。从现实地面标高12米,平均向下挖深7米,总土方量为72万立方米,计划于1971年和1972年分期完成。建成后,可缩短原来的河道7240多米。


父辈用锄头挖出新开河


这项工程在当时,是我市解放以来最大的改造山河水利建设项目,1971年2月,市革委会成立工程指挥部。


2日15日,是新开河动工的日子。上百单位1万多人的队伍,扛着锄头铁铲,挑着粪箕炊具,推着板车斗车,热火朝天地在800多米的新开河道工地上开工。指挥部还率先在工地北面的高地上建起盖瓦的伙房和盖油毡纸的饭堂、宿舍、医疗室、机修房等,还有一间小卖部。


如今的新开河,当年可是全惠州人民一手泥巴一手土挖出来的,可谓全民参与战天斗地。除了专业队伍的正常施工外,全市大小机关、企业都自觉地在不停产、不停业、不停止办公的情况下,抽人轮流上工地参加开河劳动,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各单位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到工地打突击战。


那时候的节假日和星期天,人们不是在家休息寻乐,而是早早起床做饭,吃完早餐后随即带上午饭,扛着工具按规定时间赶到工地义务劳动。



施工难度大最希望老天爷不下雨


与如今的机械作业不同,当年,开河挖土使用的工具主要是锄头、铁铲和粪箕,有少量的大板车和铁斗车,就是说全靠人力,劳动强度很大,但整个工地都是热气腾腾、战天斗地的劳动竞赛场面。


后来,调来市农林水战线仅有的两部“东方红”推土机,还有市机械厂靠自身技术力量和机械工能力,造了一部半自动卸泥铁斗车,曾一度大大减轻运土的劳动强度。


然而,因为河道的土质特殊,在表层取土2米以下时,越往下越难挖。大伙并没有气馁。当年11月,指挥部请求惠阳地区水电局领导给予支援,当即得到地区水电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意将正在龙川县和紫金县古竹烧碱厂执行任务的两部日本小松D50型120匹大马力推土机,抽调支援惠州新开河工程。


有这么大马力的推土机在各泥塘来回帮助推松原土层,各单位省下很多锄土的人力,集中力量投入运土,一度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但随着往下深挖,运土爬的坡度越来越高,运土的距离越来越远,工程进入最艰巨的阶段。


由于那年春天雨水多,给施工增加了不少困难,抽水机几乎整天开动,仍无法排干低处的积水。即使上午抽干了,下午一场大雨又恢复了原样,有时整条新开河床一片水茫茫,需要多部抽水机一起开动。当时的施工人员,最希望的就是老天爷不下雨。


危机时刻炸隔水墙引水入新开河


到当年夏天,每深挖一寸土,都要多付出成倍甚至好几倍的劳动,施工人员越来越感到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工程指挥部领导为应付可能出现的局面,作出了明智的应变计划:安排大马力推土机日夜开动,将所有泥塘之间的隔墙推倒,将高出一般泥圹的原土层推松,作好最后通水的准备。


4月以后,雨水越来越多。当时整条新开河面宽在80米以上,河底宽在50米以上,河底标高5.8米至6.2米之间(比原设计的标高5米,尚差0.8米至1.2米),已完成土方任务32万立方米以上。


5月14日,因上游连日降大雨,河水迅速暴涨,新开河里面已积水深达2米以上,上端同西枝江虽有一条4米以上厚度的隔水墙,但江水已快要漫过隔水墙表面了。


在这紧要关头,总指挥罗连果断作出决定:“炸隔水墙!”当即派复员军人陈金海负责此任务,由他带领10多人(内有数名打石工人)在新开河上端的隔水墙,挖6个洞埋上炸药包,插上雷管,接上导火索。陈金海一声令下:“点火!”数秒后,随着轰轰轰……数声炮响,自古以来在此拐弯的江水,当即发出惊心动魄的吼声,沿新开河道直泻而下,当时江水咆哮的隆隆响声,数里之外都可听见。


西枝江原有的在此拐弯的旧河道,此时已停止了明显的流动,进入了相对的静止状态。到此为止,整治西枝江下游工程的首期任务,宣告基本完成。


新开河大大减轻了惠城洪涝灾害


新开河道通水之后,指挥部为了使河道能按原设计要求,达到河面宽140米,河底宽120米,河底标高5米,仍想方设法继续安排挖泥船带水作业向下深挖。同时,进行水下爆破。


在新开河道北岸,按复式断面用推土机从高到低向江中,推出一条深沟,形成锯齿状,单边再扩宽30米,推出的锯齿状深沟达8米标高。这就为利用江水上涨时的自然流动冲刷力扩宽江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南岸的单边扩宽,由于江水阻隔,计划留待兴建惠沙堤围和堵塞旧河道时作为取土的场地,到那时自然会得到解决。实践证明,这些科学的预见及其相应的措施非常见效。

新开河工程,是全市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造山河的英雄壮举。工程从1971年2月15日动工之日算起,至1972年5月14日通水止,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即454天)。


《惠城文史资料》写道,据多位工程的领导回忆:整项工程,累计出动100多万人次(多时1天万人以上,平时1天数千人,最少1天也有数百人);除了对城市居民给予每立方米0.5元补助外,各行各业所完成的土方,都是无偿的、义务的。正因为这样,那时人们都因能为新开河工程流汗出力,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新开河竣工通水,除了大大减轻了上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有利于沿江两岸的工农业生产之外,也为后来 (1973~1976年)兴建惠沙(惠州至沙坳)防洪大堤、扩大惠城区建设用地,发展堤内工农渔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史料参考:《惠城文史资料》第16辑

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刘乙端

编辑祝金凤 李雪


这些你可能感兴趣(戳下面标题)

 

《吃货的名义》第一季开播!你心中的惠州十大早餐是啥?看视频就流口水了!


权威解读!惠州房产新政出台后,这些细则问题你一定要了解!


大事件!惠州最出名的这张纸,如今变了,你还不知道?

如何关注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