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残障游客的旅游梦—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张晔博士谈论文构思与实践

 waikatolabrary 2017-04-27

“柚思柚感”集柚友思想之精华,采柚友创作之灵气,刊登各位柚友优秀的投稿,主要包括著作、论文等的读后感、写后感、学术评论等类型文章,欢迎各位柚友投稿!投稿邮箱:lvyouzhishi@126.com.

我是柚子的分割线,以下为正文

本文共5092字,阅读大概需要8分钟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张晔,北京大学城乡规划本科毕业后抱着对旅游学的美好期待来到美国,在印第安纳大学 (Indiana University) 获得休闲行为博士学位后,现已作为助理教授在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工作快两年了 。很荣幸我的博士毕业论文可以获得2016TTRA conference 颁发的Keeling Dissertation Award,更开心可以在绿柚平台上分享我的毕业论文构思过程和收获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勉。希望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也可以和大家共同学习,一起进步。同时也欢迎对旅游心理和决策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来一起探讨相关研究。


缘起前后

对残障人群感兴趣是始于导师田舒 (Dr. Shu T. Cole, Associate Prof., Indiana University) 的启发和引导。在田老师关于残障人群旅游行为的一些研究项目中,我亲身参与了对一些残障游客和相关旅游中介的采访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还沾了老师的光得以在游轮上搜集数据),我发现这些人尽管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旅行障碍,但普遍认为旅行让他们更独立自信而且快乐。这些排除万难才能旅行的人显然比一般人更能发现并受益于旅行。这一点让我很振奋,因为很长时间以来大家对旅游都存有一定的偏见,认为旅游仅仅是一项经济利益驱使的奢侈性娱乐行为,而不像工作或体育锻炼那样会对人生目标和幸福感起到关键作用。但是这个人群却让我切实地感受到旅游是可以创造长远价值乃至于改变人生的,从此,我在和工科老公争论旅游学科的独立价值时也更硬气了。这个发现更是促成了我对今后研究方向的选择——如何从认知情感上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行为,促进人们更多地去旅游或是选择更加益于自身的旅游产品。




上下求索

虽然已有不少研究专注于改善残障游客的无障碍旅游环境 (Environmental Accessibility),却很少有研究致力于通过认知或情感调节来增加残障人士的旅游机会。而事实上对于很多残障人士来说,仅仅移除物理环境障碍是不够的,因为在长期受挫环境下,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或多或少形成了“习得性失助” (Learned Helplessness),而把旅行的失败看作是一种必然并放弃继续尝试。就好像某心理实验中对一条狗进行电击刺激,如果无论它怎么反抗都会被电的话,几次之后这条狗就生无可恋放弃尝试了。这种情况下为了鼓励更多的残障人士勇于尝试从而享受旅游的快乐和益处,一个必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心理赋权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通过心理干预来鼓励他们不惧困难和失败而坚持尝试旅游机会。这个想法主要来源于对这个人群的访谈观察以及已有文献对于这部分人群的实证研究发现。比如,一些残障游客特别善于从之前失败的旅行经历中发现价值从而坚持下去并最终收获如“涅槃”般的满足感。但如何去干预才能有效赋权?应该从认知还是从情感方面实施干预?可行性如何?心理干预法和物理障碍移除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并展开进一步假设,下一步需要进行更广泛的心理学文献探索,而且并不仅限于残障人群。

在探索过程中,积极心理学和决策心理学给了我最大的启发,让我了解了不同的心理干预法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而其中一个我认为可以很有潜力地帮助残障人群积极旅游,并还未被充分探索的方法则来源于自我决定论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这项理论认为,个人出于内在动机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s) 或外在动机 (Controlled Motivations) 从事某一项活动。若是出于对该活动纯粹的兴趣或是认为该活动有助于实现人生目标,则为内在动机;相反如果是由于外界期望或压力,例如认为从事这项活动是因为别人都在做或别人认为自己应该去做,则为外在动力。在一些非旅游的领域中,例如戒烟、减肥和克服拖延症相关的目标追求 (Goal Pursuit) 研究中,这项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证实内在动机更能让人们努力参与一项活动,并且能坚持排除万难,争取胜利。那么这种理论可不可以应用于残障人群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对旅游的追求呢?大体上看,残障人群对于旅游机会的追求与以上各项活动有一定的相似性,因其都属于较为艰难但却具有重要的长远利益的目标追求行为。然而不同点在于,已有的SDT应用研究大多关注个体已有强烈动机的行为追求上,例如戒烟——被研究的人群一般都已有强烈的愿望去克服烟瘾;然而残障人群对于旅游并不一定有足够强烈的动机,毕竟不是所有个体都能够意识到旅游对于幸福感的潜在好处。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正因为潜在的旅游动机不足,旅游动机的增强干预(例如基于SDT的内在动机干预)反而应该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对残障人群旅游的自我决定论的探索,我希望可以发现这个理论在一种还未被充分探索的目标追求行为中的阐释力,从而进一步扩展原有的理论框架,将应用型学科中的发现反过来回馈给基础性学科。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尚未解决,就是当自我决定论应用于实际行为干预中时,一般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一周到数月的面对面辅导,主要通过鼓励的方法培训,从而满足个人形成内在动机的先决条件——对于自主性 (Autonomy)、自我效能 (Competence) 和自我相关性 (Relatedness) 的需求。而对于旅游机会的追求,这样严肃而费时费力的心理干预未免有些不切实际(基本没有人会愿意花时间和钱去培训“如何去旅游”)。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且低成本易实现的干预方法来提升个人旅游追求的内在动机。

在广泛查阅了各种认知和情感干预法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Intervention) 的相关文献后,我发现了一种认知干预法可以高效调节个人对于旅行的价值和困难的认知方式,从而进一步改善其对于是否能从旅游追求中实现自主性和自我效能的认知,最终实现对其个人内在旅游动机的提升。这就是解释水平启动法 (Construal Level Priming, CLP)。当发现CLP和SDT的关系的时候有种打游戏尝试了一百次后终于通关的欣喜若狂,这种方法通过临时性调整个人或抽象(本质)、或具体(细节)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当时个人对于事物的判断和选择。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简单的思维训练——递进式思考而实现,为了让个体以一种抽象性思维 (Abstract Mindset) 思考(比如其从事体育锻炼的本质原因),可以首先让其思考为什么要锻炼,如果其答案是“想要减肥”,那么继续思考为什么要减肥,可能进一步思考的答案是“不减肥就无法自信”,然后继续思考为什么要自信,可能答案是“只有自信才能真正快乐起来”……以此类推一直追溯到个人从事该项活动最本质的原因为止。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训练个人具象性思维思考 (Concrete Mindset)。例如,一步步思考一个复杂的抽象问题可以如何被逐步分解为简单而具象化的小问题来解决。当个体抽象化思维时,更容易将正在从事的行为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从而更加自主地从事这项活动,并把眼前的困难看做对于实现长远目标的帮助而非障碍,从而感知到更多的自我效能。

因此我论文的核心议题是:是否可以利用这种递进式的思维训练影响残障游客个人对于旅游活动的认知(特别是对该旅游活动是否可以满足其自主性和自我效能的认知),从而最终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对于旅游机会不轻言放弃。

总结一下探索研究议题的过程:由个人兴趣和宏观愿景为起点 (“通过干预个人旅游决策行为,从而使其更多地受益于旅游机会”),通过文献探索和专家咨询验证其:(1) 长远的实践意义 (“旅游的益处得以最大化”);(2) 可能的理论、方法及创新空间 (“对积极心理学和决策心理学的延展”);以及 (3) 可行性 (“让人们排除万难坚持旅游是否可行”),从而大致确定一个长期研究树形图。这棵树以个人兴趣和宏观愿景作为根基,发现一些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 (“什么样的旅游决策更能使个体收益,什么样的干预可以引导这种有益的决策”),接下来探索不同学科 (积极心理学、决策心理学、社会学等)应用不同理论或方法对这些问题或者类似问题的已有研究,然后思考自己如何改进或创新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探索这些问题或是弥补这些已有研究的不足。而其中每个问题的探索都可能形成一条研究路线,因为很可能需要分阶段地开展多个不同的研究,并循序渐进地改进方法和理论。因此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基于有限时间和资源选择其中一条较为可行的研究路径。例如对于残障人士的旅游赋权研究作为对一个特定人群的探索只是其中的一条分支,而我的最终目标是可以扩展到对广泛人群的旅游心理赋权。

我个人非常受益于这样的议题探索过程,因为在整个毕业论文写作以及之后的发表过程都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挫折的过程(有的时候真是累觉不爱),而正是因为坚信这个方向的长远价值我才能吐血数升然后还能爬起来继续前进,并在毕业后能继续深入研究这个方向。这样由远及近的计划让未来数年的研究方向都有了着落所以也更让人自信。因此虽然很多同学在选题上都有时间压力,但尽早投入充分的时间在这种远景规划上才能走得更远。


小心验证

当提出了议题和基于文献的假设之后,就进入严谨的方法选择和实际验证阶段了。为了测验上述干预法是否会以预计的原理来促进内在旅游动机和旅游追求行为,我采用了随机化实验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Randomized Control-group Pretest-posttest Experimental Design) 从而尽可能地控制认知干预法以外的因素对于被试个体的影响。同时我对比一些在非旅游领域中关于SDT的经验性证据后发现在不同的追求目标困难度下,SDT的作用原理有所不同。因此我设计了残障人士易使用的 (Accessible) 和难使用的 (Inaccessible) 两种旅游情境 ,并在每一种情境下都检测了CLP干预法对残障个体对于提供的旅游情境的认知、动机和行为的影响,看是否可以稳定地促进残障人士在不同旅游困难程度下的旅游追求。

考虑到残障人士前往特定场地被试的困难和不便,也考虑到招募上百个残障人士进行实验数据收集的困难,我最后选择了基于网络的实验设计,从而可以招募到美国全国不同地区的大量残障人士参加到实验中。招募被试的广告则通过美国国内知名的残疾人杂志分发到其订阅人邮箱里。第一步问卷是干预前的旅游动机和旅游决策基线测量 (Baseline Measure) 以及个人特征测量,然后两周后是递进式思维训练干预(被试被随机分配到抽象组和具象组),以及在干预有效性确认之后进行的干预后动机和决策测量,以及一些控制变量(特别是间隔两周间的可能干扰因子)的测量。而同样的实验过程又在易使用和难使用的情境下分别进行,唯一的不同点就在于提供的旅行机会的服务设施及人员服务水平对于残障人士的不同难度。整个设计是经过十五个残障旅游方面的专家审核后才投入使用的。实验共收集到分布于美国各地的495名残障人士的有效结果,每一位参与者都获得了$20的礼物卡作为参与补偿。金额是基于该人群招募难度和问卷投入度而设定的。算一算总额你一定也为我感到肉疼了。只能为自己打气:金钱诚可贵,知识价更高。

在整个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对于实验设计的感悟:首先,最重要的是先导性研究 (Pilot Study)。由于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对于实验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先导性研究就是确保实验设计严谨性的关键。即使我之前已经对基于海量文献查询和专家审核的实验设计比较有信心,但还是在先导性研究中发现了一些必需的关键性改进。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尽力确保被试人员正确理解被干预过程中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因此很必要设置简单易懂的例子,确保理解正确。再次,需要对实验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偏差 (Bias) 有充分地认识,从而尽可能地规避这些偏差。例如干预前后的假想旅游情境应内容相同,如何调整前后情境的格式而避免来自被试对干预前情境记忆的影响,如何用合适的测量来排除两步实验之前两周内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等等。


推敲发现

通过中介与调节分析 (Mediation Analysis and Moderation Analysis),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发现。首先,抽象性思维引导只有在对于残障人士非极端困难的旅游环境下更能促进内在驱动的持续旅游追求,而具象性的思维引导也不是一无是处,会在对残障人士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促进持续的旅游追求。因此这种基于解释水平启动法的认知干预被证实可以有效提升残障人士旅游意愿和努力。有意思的是,当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时抽象的思维方式虽然会加强个体对旅游价值的关注,但并不足以使个体忽视实际的困难。反而是具象性思维在困难的情境下会加强个人对自我能力的信心,这一点就是在残障旅游这种特殊目标追求行为中的独有发现,反而更加有趣。另外,在理论方面,这项研究证明了通过改变个人旅游决策中的思维方式确实可以较为方便地促进其发自内心的旅游追求。另一方面,不同于已有SDT和CLT应用研究对于“规避风险”的目标追求行为的偏爱,这项研究拓展了这两种理论对于“追求风险”的目标追求行为的解释力。两种理论的关联可以帮助发现CLT理论对于更广泛的目标追求行为的解释,例如面对困难/失败的坚持 (Persistence/Perseverance) 和努力的投入 (Effort Investment) 等。在实践中,这种思维训练可以植入网络广告或手机应用中而影响人们在旅游信息查询过程中的思考方式,从而影响其旅游动机和决策行为。

最后的发现环节应该是画龙点睛的部分,特别需要帮助读者理解到该研究对于整个知识架构的意义所在。虽然不是所有研究结果都可以尽如人意地证实假设,但有的时候往往是不同的发现才更有价值。所以不要轻易气馁哦,更重要的其实是如何理解与假设不同的发现。我们可以用额外的数据搜集或文献理解来深入解释被推翻的假设,看看这不同的发现是否有效,还是由于方法的限制性导致。如果是有效的发现那么值得思考是否能对已有知识的进一步补充或改进等等。这种进一步的探索对于以后研究的贡献可能与证明假设的发现一样重要。在做审稿人的经历中会遗憾地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研究都没有好好利用这个“飞升上仙”的机会而草草收尾,所以在此祝愿大家都可以让自己的研究尽可能地释放出最大的光彩。

最后,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田舒老师自始至终对我无私地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回顾整个博士奋斗过程,每一步前进都离不开她富有远见的提点和竭尽所能的支持。也祝愿大家都可以在导师和朋友家人的支持下顺利完成博士的征程、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是柚子的分割线,正文完!

参考文献:

[1] Zhang, Y., S. Cole, E. Hirt, & A. Bilgihan. (2017). Self-Determined Travel Facilitation with Mental Construal Priming. Tourism Management, 61, 473-482.

[2] Zhang, Y., & S. T. Cole. (2016). Dimensions of Lodging Guest Satisfaction among Guests with Mobility Challenges: A Mixed-Method Analysis of Web-Based Texts. Tourism Management, 53, 13-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