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于没有考虑清楚的父母来说,送女儿出国的本质可能是一纸魔鬼契约

 昵称30831275 2017-04-27

问题是从哪来的


冬天毛最近看到关于几则消息/故事,内容大致都是关于父母送孩子出国后,孩子和美国人结婚,并与父母产生种种矛盾,最后当了“白眼狼”的故事。故事本身真伪且不论,冬天毛感觉自己作为本科出国、长期留美的独生子女,在这方面确实有些话想说,至于能不能代表整个群体,这点应由读者姥爷自行决定。


首先,这些故事的传播速度之快,引起了冬天毛的警觉——就冬天毛所知,每当信息潮流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兴起时,一般有两种可能:第一,是相关问题在人群当中长期广泛存在,而由于某种导火索的出现,引起了连锁引爆式的传播;第二,是有某种特定力量,出于某种特定意志,在试图促使这种信息流的兴起,以最近的这件事为例,就有一种可能是:有人暗中希望抑制父母们送孩子出国留学的行为,并刻意推动了相关信息的传播。


当然,冬天毛是个死理性派,自己也清楚自己疑心病重,所以这一次我们就事论事,姑且采纳第一种假设,并认为:如今孩子在国外读书的父母很多,像冬天毛家这样子女留学有了一定年头、开始在海外工作的独生子女家庭也达到了一定数量级,而父母们长期以来的焦虑感被这几条新闻引爆了——这看起来是个合理的解释。



我自己的情况


首先简单介绍下冬天毛自己的情况吧。冬天毛,男,25岁,到美国留学至今快7年,专业是量化金融,此前在纽约一家公司从事算法交易工作;去年12月父母来纽约共度圣诞节和跨年,期间萌生了让冬天毛回国的念头,而冬天毛早有回国的想法,加上还是个无所牵挂的单身人士,也很痛快地辞了职。


需要说明的是,冬天毛家经济条件还可以,没有到砸锅卖铁供我留学的地步,这件事的决策里没有经济要素,冬天毛在本文里也不打算讨论经济问题——冬天毛觉得自己谈不了这个,只听说过一些让人听着心里难受的故事。金钱的事,说到底只能大家冷暖自知



出国留学的意义远比你想的复杂


冬天毛作为一个早熟的理性派人士,大概十四五岁就过了叛逆期,和父母发生矛盾口角的周期基本以年为单位。然而,近年来我们家人间却时常有些小摩擦——基本上是以老妈的啰嗦开始,以冬天毛的不耐烦为引爆点。双方的心态其实很好解读:老妈感觉她一个当妈的,对冬天毛的邋遢生活提点建议还不行吗?冬天毛则认为,我已经二十多岁,一个人生活六七年了,就算我的生活方式要发生任何改变,能对此作出决定的也只有我自己。


双方都没错,差异在认知。(当然,也怪我这人经不起啰嗦)


老妈的出发点是传统。其实冬妈是个满脑子自由主义、观念很开放的人,杂谈5 关于纽约之行和一件小事里对此亦有提及,问题只是在于观念开放的程度。就算观念再开放,她也和(或许也在读此文的)其他父母一样,是传统观念下成长的中国人。在冬天毛的爹妈眼里,就算冬天毛60岁有孙子了,也是他们的乖儿子;老娘说话,儿子要听,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而冬天毛呢,始终理解这一点,但认知、观念的差异终究是客观存在的


按照现代自由主义的标准思路,小孩离家独立后父母就对他们的生活没有插嘴的权力了——试想,留学生们住在离家万里的异国他乡,憧憬的是美剧里那些我行我素的年轻人,校园里一起读书的是没心没肺的美国同学,这样的日子过久了以后,所谓的传统观念就会变成一个生锈的空壳。


更重要的是,留学生活是一个彻底的独立环境,这当中最重要的一点意义在于,孩子将不得不为自己做出每一个决定,并在精神上习惯于依赖自己,而一旦孩子习惯于这样的生活,开始变得独立自强,或者传统概念上所谓的优秀时,他/她的决策系统里同时也就没有父母的位置了;用通俗的说法,就是翅膀硬了


以冬天毛自己的情况为例,我选择回国,是因为我认为这个人生选择是我可以接受、甚至偏向的,而在此之上,做出让他们高兴的选择,对我来说就是让我高兴的选择。但在这个决策的过程中,父母的主观意见并不起直接决策作用,只间接提供动机或思路在这个前提下,“白眼狼”现象不算咄咄怪事:存在着充足的原因,使子女们不想回国尽孝,或是不想和父母一起生活,而我相信读者姥爷们针对这两种选择,各自至少都能想出三四个原因/动机来。


在讨论“白眼狼事件”这类案例时,时常有人说,你就算离家再远,你也是个中国人,按中国的传统观念,你是父母的孩子,你应该听他们的,你应该尽孝,等等。


然而这种论调的致命问题是,汉语中“应该”这个词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它既可以指一种道德、情理上的理所当然,也可以指对客观事实的料想。如果仔细读了上文就可知,在这些案例里,“应该”二字只能作第一种解释,而不能做第二种解释,因为故事里的子女们都理应听父母的或是尽孝,但上文所说的客观事实,又名人性,引导他们抗拒了这种选择,做了“白眼狼”。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原本可能当“白眼狼”,毕竟人性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女孩子送出去就回不来的可能性尤其大


最后,冬天毛大胆猜想,最近流传的故事里的“白眼狼”是女孩,不是单纯的巧合——冬天毛的老爹几年前曾谈起过他们当年那些出国留学工作的同学,并说:男孩早晚会回来,女孩几乎全都会留下。


当然,这里冬天毛并没有从道德上将女性群体置于下风的意思:读者姥爷四字里,“姥”在前,“爷”在后,冬天毛丹心一片,请读者姥爷明察。如果这还不够,请看杂谈7 关于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如果认真读了上文,更不难明白冬天毛的意思:道德高下不在行为结果,因为只要有足够的动机,大家都有做白眼狼的潜质关键只是在于,谁更愿意回国。


就冬天毛个人了解,我们这代人的性别差异和老一辈人也没有很大的不同——像冬天毛这样毕业没多久就准备回国或考虑回国的,确实以男孩为主,女孩则大多愿意留下。这到底是一个粗略的定性结论,如果有读者姥爷能给出统计学验证/反证或是个例/反例佐证,冬天毛均表示欢迎。


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冬天毛觉得出国留学的朋友应该就此琢磨得不少,这里姑且还是给出冬天毛自己的几个主要猜想:


一,美国的两性角色较国内更加平等,女孩回国就会面临以婚嫁为主的社会压力,更是难以维持职业身份,留在美国则既婚恋自由又可以追求事业。这是冬天毛最主要的猜想(我有95%自信),而如果这一猜想为真,那么男性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高地”首先就塌方了,原因不必再多解释。


二,美国的社会审美文化对亚洲男性广泛存在歧视,给男性造成了特殊的择偶限制,也正是常有女孩嫁美国人,却鲜有男孩娶美国人的原因(后一种我是真的一个都没听说过)。换句话说,中国女孩面对的择偶空间几乎是整个美国的男异性恋群体,而中国男孩能争取的基本上只有中国女孩和其他种族的极小一部分。


顺带一提,冬天毛自己只考虑亚洲女孩(对,白人也不行),所以在这件事上还不算受伤,而且觉得大部分男同胞应该和我一样。希望这最后一点不要是我的一厢情愿。


三,中国人学习和工作的领域大多属理工科,而这些领域在美国也存在广泛的性别不均等现象:相同学历/技术水平下,男性数量过剩。而这反过来就导致了——在相同学历/技术水平下——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找到钟意的好工作,留在美国的可行性自然也就更大,然后才有选择一说。当然,有人认为这是找不到工作的男性给自己找的借口,冬天毛感觉这个话题本身是一滩浑水,在此还是不深蹚了。


其他原因想必读者姥爷们还能想出很多,但无论原因如何,重要的还是现状:相较于男孩,女孩送出来就回不去的概率大得很显著,这一点结论没有太大怀疑的余地。



魔鬼交易


在民俗学里有一套专门用于为童话(或者民间故事)分门别类的系统,叫做阿尔奈·汤普森分类系统,其名称来自于芬兰和美国的民俗学者阿尔奈和汤普森,也简称AT分类法。虽然给童话分类的系统听起来就是一件很琐碎的事,但如果仔细读一读,也会发现其自有道理。



在AT分类法里,宗教故事占了一个大类,其中有一个分支叫做“魔鬼的契约”(Devil's Contract)。所谓魔鬼的契约,原本是指故事或传说中人物与宗教意义上的魔鬼签订契约,献出他们的灵魂以换取魔鬼的力量,典型的例子包括浮士德与恶魔梅菲斯特的契约(冬天毛七八岁的时候看了少儿版的《浮士德》,现在想想有太多书根本就不该出少儿版)以及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虽然魔鬼契约故事本身各有其风味,但大致的脉络都很相似,否则也不会为此产生一个特定的故事分类:故事中的人往往对魔鬼交易的本质缺乏认识,一心只有眼前的好处;在故事的最后,签订契约者也通常会付出远超预想的代价。而魔鬼的契约之所以能成为一大经典故事类别,原因也在于它对人性中短视(世间存在暗藏的代价)侥幸心理(人对代价的低估)的深刻挖掘——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在影视文艺作品里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有太多的故事可以算作魔鬼的契约了。


在没有充分了解情况时送孩子,尤其是女儿出国,就是一桩典型的魔鬼交易


父母是短视的:


她是你们的心肝宝贝,你们希望给她最好的,你听说国外的教育质量高,你听说国外的一切都更健康,你听说出国留学会有更光明的未来,这些好处都明摆在眼前。没错,如果她是个争气的好孩子,她会如你们期望的那样,扩大眼界,刻苦学习,努力找工作,变得更优秀、更独立,最后获得幸福,这一如契约的允诺,因为即便魔鬼也是守信的。


然而你没看到羊皮纸的背面用小字写着:你们或许会永远失去她。


父母是侥幸的:


她是你的小棉袄,你眼里她永远是你身边长不大的孩子,当她在你身边时,你就会感觉,不论她去了哪里,都永远是你的女儿,没有任何人能动摇这一事实。就算她和你的距离是11000公里,就算你们将数年不见,你都会互相安慰:这没什么,她一定会回到我们身边,我为她作出了这么大牺牲,她这么懂事,就算将来有什么困难,也一定会为我做出妥协,双方可以共渡难关。


但关于这一点,契约上一个字都没写。你只能自己去面对故事的结局,无论悲喜。



可怜天下父母心


家庭教育的时期总归只是在孩子离家独立以前,不论父母要教孩子什么,都是在这个时候,过期不候。不论身在天边还是眼前,一旦独立生活,孩子就像一艘永不转舵掉头的船出港,而父母则只能像龙应台女士说过的那样,“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不必追”。


这也是为什么子女离家时的决策就像一纸无法撕毁的契约。契约的背后,是父母为孩子成长做出的巨大牺牲,而令一部分父母始料未及的是,这份牺牲会有这么巨大。几个月前做出回国决定时,冬天毛就曾对父母叹道:有时候我看着身边这么多出国留学的同龄人,就忍不住想,他们的父母送他们出国前是否真的想清楚了,或许孩子送出去就再也不回来了?


这里面有多少的事后反悔,又有多少的无可奈何,只有父母们自己明白。但不论他们签下的是否是魔鬼契约,不论他们当初是否真的想清楚了一切,不论他们是否后悔当初的决定,希望孩子有更光辉的前途和更幸福的生活,终归是父母选择的出发点,是他们不变的心意。


所以冬天毛最后想说的也是,作为子女所能做出的唯一不辜负这番心意的选择,就是无比坚定地追求幸福,无论那份幸福是在异国,还是在家门。





全文到此结束



你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几条色情短信与8条生命之间的宏大蝴蝶效应


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王小波逝世20周年)




冬天毛译文系列:


华盛顿邮报:专家称联邦政府下周停摆的可能性是五五开


CNN:为什么你应该关心法国大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