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伯虎2唐伯虎的辛酸家事

 金色年华554 2017-04-27


内容简介:在民间传说中,唐伯虎俨然就是一个妻妾成群,荒唐风流,不拘礼法的风流才子。难道历史上的唐伯虎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唐伯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传说中唐伯虎的风流韵事是因何而起?在这些风流韵事的背后有一段怎样的悲酸故事?

全文:

唐伯虎一举得中头名解元之后,在他向仕途当中做最后冲刺的过程中,历史又和唐伯虎开了一次让唐伯虎居然付出血泪代价的大玩笑。关于这一节,唐伯虎在事后写给文征明的一封信当中,是这样说的。

他说,墙高基下,遂为祸的,侧目在旁,而仆不知。从容晏笑,已在虎口。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他怀着一种十分沉痛的心情,向他的好友文征明说道,在高墙豪院之下,这就是我这一次引发祸端的地方,一些人在旁边,用斜眼看着我,注视我,可是我却一点都不知道,仍然和别人从容谈笑,岂不知自己已经落入虎口之中了。那么这段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是唐伯虎在这次参加会试之后,因涉嫌科考舞弊案,而锒铛入狱。那么,关于这次所谓的科考贿赂,试题泄密案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基本上是以《明史唐寅传》为依据,但是增加了一个情节,补充了一条原因,是什么呢?是说由于唐伯虎当时名气太大,造成了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遭人嫉妒而被举报,持这样一种说法的人,是这样叙述这次科场舞弊案的。说,唐伯虎在由家乡赴京的途中,认识了一位江阴的富人,叫徐经,史上也是这样说的,大家都知道,唐伯虎这人的性格,为人豪爽,好交好为,所以,在路上一见到徐经,就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其实徐经这个人也很有学问,也非常豪爽,出手还大方,自然而然两个人就结成了好友,所以,这两个人就又一起到了京城。方才我说过了,这一次科考舞弊案,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唐伯虎名声太大,当时果然他名声也真大,就像俗话所说,唐伯虎这个名字,是窗里头吹喇叭,名声外在了,特别是在这次参加会试的举子当中,大家更知道唐伯虎。那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作为唐伯虎来说,就更应该谨言慎行,稳当一点,老成一点。

大家知道,唐伯虎的性格,放浪无羁,无所禁忌,还正是在前一年他得了榜上第一名的解元,所以,他过于得意了,所以他和徐经来到京城之后,大白天的,就是光天化日之下,他就陪着徐经走访前辈,遍交名流,频频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这达官贵人之家,其中就包括了这次的主考官程敏政之家。

我方才已经说过,唐伯虎是才气过人,但是,他也有知识分子所共有的那种单纯和不谙事故,不太熟悉事故,你这时候来到京城,成天在外头串啥?你不知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道理吗?你要知道这个道理,你上人家主考官家串啥门去?那不是不是也是吗?那不贿赂也担埋汰吗?所以,唐伯虎在写给他的好友文征明的信当中,这样说,说墙高基下,遂为祸的,侧目在旁,而仆不知。他不知道,他不知道别人用斜眼盯他,看见没有,这个人就叫唐伯虎,干啥去了?你看上主考家里去了,就这个事。所以,人在得意的时候,更要沉稳一些,更要谨慎一点,什么叫得意忘形?就是忘了自己的言谈举止,要收敛,唐伯虎这点没做到。

再有,这一次的主考官,程敏政,的的确确是明代的饱学之士啊,我看有许多资料都记载了程敏政在其他许多领域当中都有很多新的建树,他的的确确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士,做学问十分认真,做学问十分严谨。但是,任何一个人他都有百密一疏的时候。这么一个严谨的学者,大学士,程敏政,就他一句话,就成为了所谓科场贿弊案祸事的导火索,要不老百姓怎么说,祸从口出呢?哪句话呢?先按下来不讲。单说这程敏政,因为学问太深,太大了,所以,这次由他命的题,显得有些偏难,甚至怪僻,他出试题当中,有一个典故,对于一般考生来说,别说能答上,听都没听过,所以,考试结束之后,绝大部分的考生没答上,可是,另一名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李东阳却对程敏政这样说,一般都答不上,考生憋得直叫唤,就有一张试卷,不仅十分切题,而且文才优雅。程敏政一听,我知道了,这八成就是唐寅的文章。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年前,也就是弘治11年,唐伯虎曾以第一的成绩,名种解元,当时主考官叫梁储,十分喜欢、欣赏唐伯虎的文章,并且梁储又把唐伯虎的文章带回朝中,给程敏政也传看了。程敏政从梁储那儿看过唐寅的文章,他十分欣赏唐寅的文章,而且从唐寅的文章中,程敏政知道就他有这种修养、功底,他能答上,正常。可是我方才说的,祸从口出,这一句话就是引发这次祸端导火索,就这句话,那八成是唐寅的,就这句话。为什么是这句话?为什么这句话就成为引发祸端的导火索了呢?

程敏政当时说者无心,也许在场的人听见了,将它传出去也无心,可能。可是,后来听到者有意啊。哪些人呢?那就是侧目在旁的那些人呗,那就是在高墙深院门口,亲眼看见唐伯虎和徐经出出入入的那些人呗,这回抓住把柄了,我说,考前这俩人神头鬼脸的,干啥去了?看见没有,他咋就能答上呢?咱就干瞪眼呢?就把这个事儿向有关部门举报了。那么,经过揭发检举之后,自然要传到明孝宗的耳朵里,皇帝很是气恼,严办,必须严办,否则容易使天下学子伤心,要严办。先是将程敏政革职,然后,再让另一位主考官,复查卷子,重点是复查程敏政批阅过的卷子,同时,又将程敏政、徐经、唐寅,一起投入大牢待审。

唐伯虎在牢狱中确实是饱受皮肉之苦啊,他几乎是含着眼泪,给他的好友写了一封信,叙述了这次他被投入大牢中的情形。在信中,他是这样说的,他说,在狱中,身贯三木,身上饱受贯就是撇,扔,用棍子打,卒吏如虎,那狱卒如狼似虎,举头抢地,洟泗横流,打得那是皮开肉绽。由于这样的酷刑,徐经挺不住了,徐经没挺住,于是就招认了,说我用一块金子,贿赂了程敏政的家童,事先就得到了考题,并且我把它渗透给唐伯虎。这就是《明史》当中所记载的这一段。这是一种说法,基本上忠于史实,但添上了主要原因,是唐伯虎遭嫉妒。

第二种说法,是什么观点呢?第二说法是认为一次科场舞弊案的发生,唐伯虎仅仅是官僚集团内部政治斗争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你看这又一个观点,以何为证?以《明史·程敏政传》为证。就是说,根据《明史·程敏政传》的记载,是在这次祸事之中,是有人说,当时的东阁大学士,叫傅瀚想夺取程敏政的职位,等待时机,击倒对方。机会来了,什么机会?就有人向朝廷报告,检举,说程敏政有和本次参加考试举子来往的行为。,更有收受举子考生行贿的行为。所以,唐伯虎就成为了当时官僚内部政治斗争、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这是第二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是唐伯虎的好朋友,祝枝山,祝允明说的。祝允明说,唐伯虎这次蒙冤入狱,是因为徐经有仇人,结下宿怨,所以,徐经的仇人想利用这个机会报复徐经,这就是殃及池鱼了,就把唐伯虎也连累拐进狱中了,这就是对这次明朝历史上真真发生过的科场舞弊案的三种说法。我个人认为,在这三说法当中,我还倾向于唐伯虎的确是官僚集团内部政治斗争、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我个人观点。有什么依据?

第一点,从主要当事人的程敏政看,这个人是明代著名的学问家,我有一种是否偏见,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种感觉,凡有大学问者,一般不为仨瓜俩枣动心,能吗?官都做到这程度了,徐经上去串趟门,就轻易把试题拿出来?一般不太可能,况且有一个证据,是我方才说了,同样是《明史》,只不过是《程敏政传》当中,已经说了,有人利用这次机会,就是为了整程敏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件事后来经过吏部和刑部的联合会审,在会审中一看,确实是查无实据,在这次会审当中,徐经又推翻了以前的供词,我那是屈打成招,我没拿金子去贿赂家童,看来,程敏政实际上没有受贿。话说回来,无论科场舞弊案它的原因,它的结果,它的始末如何,总之,唐伯虎无辜地在这场祸事中受到了最大的伤害,这是事实吧。

唐伯虎感到十分沮丧,感到失望,失望意味着啥啊?如果有失望,他先前必然会有希望,要不啥叫失望呢?你这次失望了,当初啥希望?这就又一次证明唐伯虎当初的希望,是能够科考取试,他有这种想法,有唐伯虎所写的诗为证。说,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名不显时心不朽?说意思?仕途上没名我心不甘啊,我要生前做一场,做一场啥?做一场好好参加科考取仕的大文章,但是,这一次舞弊之案,使唐伯虎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失望,从此,他真是,这是“真是”,这才开始断绝了取仕的念头,不断也不行了,明孝宗下令一看,查无实据,算了吧,把唐伯虎放了吧,把徐经放了吧,把程敏政放了吧。程敏政放了以后,就死了,过于忧愤就死掉了,放了是放了,但,程敏政永世不再为官,唐伯虎、徐经终生不得参考。那你仕途还有什么望?不过,唐伯虎出狱以后,朝廷给他下一个令,叫让他做浙江小吏,这史上有,唐伯虎为这个愤愤不平,我唐伯虎堂堂的一个解元啊,平白无故地叫你们给我扔监狱去了,现在不但不给我平反,不但不给我恢复名誉,不但不给我安排适当的职位,你给我发配到浙江当小吏去了,欺负人吧。唐伯虎一气之下,旅游去了。生气的方法,旅游。遍涉千山万水,干啥呢?以此来排遣心中的冤气,怨气和恶气。这叫什么事,他走了,走遍了千山万壑,并且做了一些游记,创作了一些诗歌。但是由于游历时间太长了,钱也花没了,他的精力和体力也太倦怠了,没法了,这才回家了。大家应该理解,为什么出监狱以后,没有立马回家,是不是,而是马上去旅游。

这次科考舞弊案对唐伯虎在心灵上造成了极大的创伤,这创伤太惨重了,什么药也抹不平,你想啊,唐伯虎本来就心高气傲,恃才傲物,我一个堂堂解元,怎么的,无缘无故就给我整监狱里去了呢?更使唐伯虎不能容忍的是,从监狱里出来之后,回家遭到了亲人的白眼,遭到了先前那都恭恭敬敬地向唐伯虎求字、求画的那些有熟悉的、有陌生的所有的人,现在看见唐伯虎,如同陌路,不仅如此,用十分鄙视,甚至是十分仇恨的眼光,看唐伯虎,把唐伯虎视为最可耻的另类人物。唐伯虎能受得了吗?他在给文征明的信当中,几乎是含着眼泪写成的,信中这样说。回家后,童仆据案,夫妻反目,归有狞狗,当门而视,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知与不知,皆指而唾,辱亦甚矣。用文言写的,但是大致我们听明白了,他告诉他的老朋友,这次我回家一看,伤心极了,愤恨极了,什么原因呢?童仆拿我不当回事,那狗都挡住门用,跟我俩眦牙瞪眼,狂吠而不止,许多知情与不知情的人都瞧不起我,都把我看成另类,所以,唐伯虎自己说,辱亦甚矣,对我的侮辱也太过了吧。

在这里,我就要提一下,唐伯虎续弦的第二个妻子,这个女人十分势利眼,在弘治11年,她嫁给唐伯虎的时候,不应该说嫁给唐伯虎,与其说恰给唐伯虎,不如说当时她是为了嫁给唐解元,将来唐解元才能做官,她才能享受夫荣妻贵,她才能将来封妻荫子。后来这个舞弊案事发,他的第二个妻子一看,官没做成,你牢坐成了,我跟你干啥呀?所以在家里根本不好好过,唐伯虎回来,正常不得安慰吗?别上火,身体第一,啥也没做,回来就吵,你啥人,干啥啊。唐伯虎本来已经都是心力交瘁啊,身神疲惫啊,到家你跟我扯这个,唐伯虎那个性能容忍吗?一怒之下,休之,把第二个妻子给休了,唐伯虎这个时候心里十分沉重,他想了很多问题,本来光明前途就在眼前,转眼,烟消云散了,那我从狱中回来,本来应该享受家庭的温馨,可现实是这个样子,唐伯虎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沉重,百感交集,使他悟出了许多许多的东西,有他的一首诗为证。你看唐伯虎,那么一个狂傲的才子,在诗里表现的是怎样一种心情。

他说,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人将奈何,我今与汝歌百忍歌,汝当拍手笑呵呵。唐伯虎的诗,都特别平白如话,都能听明白,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苦也忍,痛也忍,饥也忍,寒也忍,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间当自省。把唐伯虎心高气傲的一个大才子,打击成这样了,伤害到如此的程度,啥都忍了,不容易啊,可见当时对他戕害之重啊,得受多深重的打击啊,这就是唐伯虎亲历的所谓涉嫌舞弊的、骇人听闻的经过。但是,唐伯虎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他没有真正地颓废,相反,他将惨痛的遭遇,磨折和打击,用来砥砺他的才华,使唐伯虎的诗书画的境界,日益精深,唐伯虎是位才子,可唐伯虎是江南第一才子吗?咱们下次再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