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清茶清清 2017-04-27


咳喘之证,病情极为复杂,重要的是明辨病因病机,处方用药则应切中要害。在教务处安排下,有一组实习学生来到门诊由我带领。那时正值冬天,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因此在诊病间隙,我为学生们讲解咳喘病的中医治疗。我对学生们说:“咳嗽与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这两个症状看似平常,但在实际的辨证治疗时是极为复杂的。因为影响肺而引起咳喘的因素极多,对应的临床证型也很多。所以对咳喘的治疗,重要的是明辨病机,处方用药则应切中要害,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疗效。我们常见到不少久治不愈的病例,大多是因为病机把握不准,治疗用药针对性不强……”我们正说着,进来一个老年病人,他一步一喘,步履艰难地来到我的跟前。等他坐定,我说:“慢慢来,说说你的病情。”“我今年67岁,我这病有好几十年了,从30多岁就有这病,咳嗽喘反反复复,总去不了根,而且越来越重。现在感觉气短,连走路都困难……”病人边说边喘着气。“有痰吗?什么颜色的?睡觉时能平卧吗?”“有痰,痰还不少呢,白色有泡沫。睡觉倒还能平躺,就是枕头得垫的高一点儿。”我看病人消瘦,面色苍暗,鼻唇周围发青,舌苔白厚腻,舌质淡紫,把脉时脉弦细,重取则无力。听诊呼吸音低,两肺有罗音并散在水泡音。了解完病史,检查过病人,我吩咐学生做以下记录。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中医辨证:痰饮内伏,外感风寒,久病伤正,脾肺气虚。治法:化痰逐饮,散寒定喘,补益脾肺,敛肺固表。处方:定喘汤合生脉散加减。麻黄1.5g,杏仁10g,紫菀10g,白前10g;细辛1.5g,桑白皮10g,苏子10g,葶苈子10g;法半夏10g,茯苓15g,鱼腥草29g,生晒参10g;五味子10g,白果6g,枇杷叶10g;水煎服,7剂。等病人离开以后,我让学生对这个病例进行讨论:“你们已经学完了临床课程,还通过了临床见习,对理论基础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现在就对这一病例,谈谈你们的认识吧。”学生甲抢先发言:“我认为这是典型的虚喘。因为病人有几十年的病史,而且还气短、脉弱。就是我不理解为什么方中的补药很少,只用了一味人参?”学生乙接着说:“我同意。这个病人不仅病史长,而且消瘦得厉害,虚象特别明显。如果让我开方,我会开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不敢再用麻黄、苏子、葶苈子这么厉害的药。”“你们分析的有道理。这个病人虚象确实很明显。但是大家诊病时必须注意,要掌控全面的病因病机后,才能对病人进行辨证。不能抓住一点不考虑其他方面。针对这个病人,确实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虚。那我问问你们:既然是虚证,为什么会有如此厚腻的舌苔?为什么会有严重的喘憋?又为什么会有弦脉?”经我这一问,大家都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学生丙才若有所悟地说:“噢,我知道了,有痰饮!所以周老师一开始就辨证为‘痰饮内伏’。”学生丁说:“对了,因为痰饮内伏,所以舌苔厚腻,咳嗽痰多。但我仍不清楚为何说有外感风寒?病人没有恶寒发热,也不是薄白苔。”我发现学生们主要依靠书本上的死知识来诊病,并没有针对临床实际灵活运用已学到的东西。于是我进一步地为他们讲解:“单一外感风寒时,应有发热恶寒、薄白苔、脉浮紧等症状。但当前的这一病例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痰饮、风寒和虚损结合在一起,不可能再出现薄白苔和典型的浮紧脉。这一病例有严重的喘憋而无热象,而且无汗,不能单纯用痰饮来解释,是一种‘外寒内痰’的表现。”“经过上面的讨论分析,可以知道,这个病例是一种虚实夹杂,或者说是一种正虚邪实的现象。治疗就需要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方中麻黄、细辛宣肺散寒定喘;紫菀、白前、桑白皮、枇杷叶润肺下气止嗽;苏子、葶苈子泻肺利水,降气下痰,配麻黄、杏仁之宣肺,开降结合,使止咳平喘之功更著;法半夏、茯苓化痰逐饮,鱼腥草解毒(有控制感染之意),生晒参补益脾肺而益气,五味子、白果敛肺固表,与人参之益气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患者1周后再来复诊时,病情已有明显的好转。喘憋减轻,精神好转,走路也轻松了。“这7天的治疗,胜过我多少年的医治。”病人说。以后的治疗均在原治法的基础上加减变化,两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周耀庭临证解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