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春还听杜鹃啼

 鬼吹灯1215 2017-04-27

支持鸟友之家,动动手指点击文章底部广告

广告合作、图文投稿 请加QQ188011978

每年春夏之交,我居住小区里不时传来杜鹃“布谷布谷”的叫声,偶尔还能看见杜鹃鸟停在对面的房顶上。作为一个“鸟人”,自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拍摄杜鹃的机会,也认真地研究起杜鹃的历史来了。通过上网搜索,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才知道杜鹃竟有这么不平凡的内涵。

杜鹃鸟,杜鹃科鸟类总称,包括大杜鹃(布谷鸟)、四声杜鹃、八声杜鹃、中杜鹃、小杜鹃、鹰鹃等,别名:杜鹃、杜宇、子规、鸠、鳲鸠、布谷鸟等等。体形大小和鸽子相仿,但较细长,上体暗灰色,腹部布满了横斑。脚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后,飞行急速无声。我们通常所说的啼血杜鹃是指四声杜鹃,它特别胆大,总是爱进入村庄里在房前屋后的高树顶上不知疲倦地日夜鸣叫。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点凄凉的叫声--“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其它杜鹃虽然叫声也很宏亮,但它胆很小,从来不敢接近人类和村庄。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为杜鹃赋诗作文,寄托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忧愁。吟咏杜鹃的诗句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非常的拟人化:

一. 借杜鹃来抒发亡国之痛、爱国之情。《李膺蜀志》中记载: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望帝因化为杜鹃后照样思念故国,哀鸣不已,这就使杜鹃鸟成为思念故国之情的拜托者,被赋予国破家亡后飘流在外、无家可归的游子对故国的刻骨铭心的耿耿之情的意蕴。反映在古诗词中,如李煜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这首词写于金陵被宋军包围之时,表面上是写伤春,其实写的是亡国之恨、社稷之悲。“樱桃落尽”固然是晚春的景色,但樱桃在古代常用来祭祀宗庙,那么“樱桃落尽”何尝不是国家将亡的写照?在如此的暮春时节,听到子规的叫声,联想到子规又是杜宇的化身,又想到自已本身的遭遇,亡国之恨、家国之思不由得一起涌上心头。

杜甫的《杜鹃》:“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鱼跪乳,识序如之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这八句诗直接反映了杜甫在儒家伦理道德上的奉守孝道,隐含了玄宗肃宗父子失和,对玄宗的境遇深感不屈之愤。《杜鹃行》中“骨肉满眼身羁孤”和“羞带羽翮伤形愚”两句,写出了玄宗在安史之乱后的悲凉处境。这两首诗中的杜鹃都被涂上了浓重的色彩,再现的是一个忧伤的爱国者形象。

南宋末年,文天祥被金兵俘虏,在解送大都的途中,文天祥和邓剡诀别,写了一首《酹江月》,词的末尾写道:“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与作者《金陵驿》中“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的意思相同。当故人想念我的时候,听听月夜杜鹃的悲泣吧,那便是我的魂魄归来了。生为民族奋斗,死后魂魄依故国,作者的一片赤诚,满腔血泪,都凝聚在“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这句话中了。而与文天祥并且代的另一位词人刘辰翁的一首《金缕曲·闻杜鹃》,更把杜鹃这一悲情意象发挥到极致:“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这首词题为“闻杜鹃”,全篇词意都从“闻杜鹃”生发开去。在羁旅者的耳中,杜鹃声声,犹如家人“不如归去”的催促声,而在亡国的遗民心灵上,杜鹃声声,却唤起了对旧帝,对抗元英雄,对苦难人民的深深追忆和同情。

二. 借杜鹃表达伤春、惜时之情。杜鹃是一种候鸟,每到暮春都要从南洋飞入我国,遍布大半神州,鸣啼不已。春天是万物复苏、草木葱茏的季节,但暮春是残花败絮、烟雨迷蒙的季节。人们出游踏青,离家远行,当看到料峭的春风中,凋零花瓣随流水,和风残絮满天飞,悲惨之情顿生,伤春之情突至,再听到杜鹃的啼叫,人们不免会触景伤情,杜鹃也就自但是然飞入大量伤春悲情诗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旦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薄暮却下潇潇雨。”她以柳条系春而留春,柳絮随春而送春的生动想象,把春来春去的脉络写得生动活泼,以表示人生短促,来去匆匆。又描写待到春深,绿满山川,传来杜鹃的哀鸣。鸟儿虽无情,尚知人的愁苦,叫出人的悲伤心声。词人用杜鹃的啼叫来烘托春天已逝,青春不再的感伤之情。“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陆游《三月30夜闻杜宇》)子规声声,血泪交零,很容易引发诗人的感伤。

三. 借杜鹃抒写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是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华阳国志》中说:“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的别恨乡愁。”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听到杜鹃的叫声“不如归去”时,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戴叔伦在《春夜感怀》唱道:“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惜游。” 无名氏在《杂诗》写道:“近寒食雨草萋萋,暮麦苗风柳映堤。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这两首诗全是写暮春时节,芳草萋萋、柳絮飞舞的景色,表达了他乡游子有家难归的悲苦愁郁,似乎游子在抱怨杜鹃不应在诗人耳边发出哀鸣。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半夜。故国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半夜。”这两句诗写得极为精辟,是传诵的名句。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更思乡,子规啼叫,愁上加愁。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并且互相烘托映衬,构成一种清冷、悲凉、愁惨的气氛,让人触景伤情。暮春之夕特定的感情色彩,月下子规的啼鸣,使全诗缺乏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别的像“春残杜宇愁,越客思悠悠。”“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蜀客春城闻春鸟,思归声引未归心”等等,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 借杜鹃抒发谪居的凄苦、幽怨。秦观晚年写的这首《踏莎行》,堪称是抒发谪居的凄苦的代表作。“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诗人有意识的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薄暮的意象作有机的联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边传来杜鹃“不如归去”的哀啼,眼中所见夕阳西下的暮色渐深的景色,使作者从生理到心里都感到寒冷。词人笔墨沧桑凄婉,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在这首词中得到很好的印证。这首词最能代表他晚年的痛苦心情。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能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这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了抗战前线之时写的《鹊桥仙·夜闻杜鹃》,这首词借杜鹃的啼声写本身半生飘荡、功业无成、岁月虚度的感慨。从人写到杜鹃,啼鹃已去,人犹难堪,半世漂泊,年华虚度,陆游人生融在杜鹃的啼鸣声中,可以想见诗人是多么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了报国无门的悲叹。所以杜鹃是感情之鸟,悲情之鸟。

杜鹃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寄生。大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会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寄生是杜鹃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与大杜鹃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相对于它的体形来说,它的蛋是偏小的,而且蛋上的斑纹同它混入的其他鸟的蛋也非常相似,所以不易被分辨出来。杜鹃的鸟蛋比其他鸟蛋早孵化,幼鸟出来后,会立刻把其他的蛋扔出巢外,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

根据鸟类学家观察,杜鹃嗜食松树大敌松毛虫,是名符其实的 “森林卫士”。

杜鹃鸟有这么多的感情寄托,又是保护森林、消灭害虫的能手,促使我对杜鹃产生由衷的钦佩,也成了我拍好杜鹃的动力,今年我一定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杜鹃拍得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