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程小宏:浅谈书法作品的欣赏

 采真堂 2017-04-27

程小宏 简介

程小宏,男,1965年8月出生,广东省潮州市人。现任潮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嗜好翰墨,虽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但业余坚持几十年来临池不辍,打下较好的书法基础。楷书从欧阳询入手,遍临唐楷各大家,上追魏晋,下涉元、明,追求古质与法源,具浓厚的魏晋风韵。行草书以二王一路为脉,以王羲之传世尺牍、孙过庭《书谱》为根基,旁涉怀素、苏、米、赵诸家,书风秀丽精致清纯,具书卷气。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书法大赛中入展获奖。

 



浅谈书法作品的欣赏

文/程小宏


现在社会上学习和欣赏书法的氛围很浓厚,这是个好现象。大家都有个共同的期盼,就是如何尽快把字写好,写得有品位。这方面,除了平时自己临池学习外,提高欣赏和品评书法作品的能力很重要,只有眼高才能手高,才能写出自己满意、大家认可的作品。此外,没有从事书法创作的人也希望能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和欣赏水平,让自己得到美的熏淘与艺术享受。由于目前社会上传媒渠道多种多样,谁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发表作品,谁想举办书法展随时也可以办,没有谁拦得住你,各种各样的书法作品令人眼花缭乱,鱼龙混杂,而且往往吹得出劲的,我们觉得好像并不怎么样,这就让很多人犯糊涂了,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是好作品?下面,我结合自身的书法实践,谈谈书法欣赏的话题。



书法欣赏可以帮助观者开阔眼界,领略其中蕴含的美。任何一幅作品,我们一眼就可以扫过去,甚至也评论一番,但这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艺术欣赏要有一段时间用来感受、思考、理解,从而加速心理活动的运转,尤其是对于经典作品,更应反复观赏、玩味,方可有所得。书法欣赏的过程,是观赏者与作品乃至书家精神交流的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中国各艺术门类的艺术审美标准都有其共通之处,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和谐。这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习惯,就是喜变化,忌重复。如何变化,延伸开来,有很多共同的特性,比如节奏感,韵律美,秩宕起伏,变化自然。我们品评一幅书法作品,其实就是按照这基本标准来衡量的。书法作品如何欣赏,我认为,具体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来看:




      一、作品的整体把握 

     学习书法先从基本点画开始,然后学习结体,再是章法布局。而欣赏书法作品,与创作相反,则必须从整体开始,再到局部,继而深入内核。正如听一个人的名字就联想到这个人的音容笑貌、整体风采一样。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就像合唱队里的各声部演员,即使每个人的声音都高亢、优美,但失去了旋律,不管高、中、低音,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谐的美。




书法作品的整体美,包括了书法作品的分行与布白、落款与印章等多方面的处理关系,即一幅作品,集点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联篇,构成章法布局之美,章法安排是否均衡协调,照应严谨,是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幅作品就是一个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至终篇笔意顾盼、首尾呼应,在布局上达到了上下承接、通篇团聚不散的艺术效果。 整体把握如何看,主要有:

     (一)形式创作是否得体。作品用在何处,横写或竖写,尺幅大小,颜色选择,庄重还是活泼,采用何种字体,都要得体。比如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适宜表现庄重的内容,以平正、均衡为主。比如庙堂之上的匾额,一般来说应当是正书体,且相对要厚重一些,体现庄重严肃的环境氛围;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适宜表现活泼内容,要以错综变化、跌宕起伏为重点。作品的内容如果是激情澎湃的,就不宜用正书等静态书体书写了。作为文人往来的书信手扎,如果出现涂改等痕迹,正是率性自然、真情流露的表现,但如果在碑文刻石上也出现涂改之迹,当然就不应该了。




   (二)章法布局是否合理。总体布局是否主次分明,疏密有度。整体处理首先要考虑知白守黑,白与黑、疏与密,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分割关系,古人说要“密不透风,疏可跑马”,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上下承接,前后相连,呼应贯接。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也应笔断而意连,如乱石铺路,相互顾盼;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但要引接自然。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这样,才能血脉畅通。在行与行的布局中,不能四平八稳,应重点突出、欹正相生,疏密、枯湿变化明显,达到整体平整均衡。章法还应包括题款与钤印,比如上下款是否用得恰当?名章与闲章是否盖到合理的位置?等等,都是值得考究的方面。



(三)作品是否有艺术性。写字与书法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很多人以为写得很均匀,很正,很光亮,“象印的一样”是好作品,殊不知这正犯了书法的大忌,古人说,“状如算子并不是书”,就是这个道理。书法的核心品评标准之一就是要有艺术性,而艺术性的体现很重要的方面就要追求变化,让人有联想的空间,让人在不断变化的线条点划中体味乐趣。因此,书法家们很重视作品的节奏感,这是评价和欣赏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书法线条的节奏也像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不能平铺直叙。体现在书法上,不但表现在线条的长短、轻重上,还表现在行笔的快慢上。无论是何种书体,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而是随着书者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者情绪的感染。这就要求在用笔中要体现提按、有起、行、收的动作,有点线面的变化,有大小参差、连断的处理,等等,这些整合起来节奏感自然就来了,艺术性就强了。

(四)作品品格是否高雅。书法审美要求既得古质,又有法源。品格是否高,主要看作品是否有取法,能否高古。很多人以为,只要天天拿毛笔写字,时长日久,自然就能写得一手好字,其实是一个误区。如果信手为之,以自己的习惯而书,或以自己的审美为美,这种书写时间越长,习气越大,品格越俗。其实,书法的公共审美标准,就在经典法帖之中,书者要写得有品位,就要做到“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处处呈现经典法帖的影子,哪怕就是按古人原笔划、原字构重现和组合,也是很有水平的作品。因此,聪明的书家,就是要把临帖、学帖作为日常书法学习的日课,不轻言创作,而一旦创作,就要善于把经典法帖的元素体现在作品当中,这样才古雅,才能出现为读者所欣赏的作品。

(五)形质神采如何。书法作品的欣赏,更高级的方面是要体现作者的神采,这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作品内容的选择要典雅,要体现作者的审美趋向,书写时的心理状态,书家的学识修养、审美气韵和心性情感,这是气韵神彩的层面。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用笔是否熟练,能否放得开,过渡自然,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学识修养的积累对于每一位书法家来说都是必须的,尤其是书法方面的知识,如书法文字学、书法哲学、书法理论和笔墨纸的使用规律等等,都直接影响着书法水平的发挥。例如,在欣赏作品时,若出现了“硬伤”错字,或简化字、繁体字共存时,其艺术含量就大打折扣,即使其他方面做的比较好,也弥补不了它的遗憾,更谈不上什么美感了。书法作品创作一般应使用繁体字,也不能用繁简混用,因为这种规定是约定俗成的,是书法界共同认可的。而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就是不了解文字学和书写不规范造成的。




 二、作品的局部分析 

    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是由局部的、单个的字与线条构成的,如果单个的局部的字与线条不美,那么整体的美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单个的线条是美的,组合得好,就达到了更高的美。在这里我从字法、笔法和墨法三个方面来谈。 

    (一)字法。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通过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变化是否合理,出奇不意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理想的字法。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章法再美,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而字的结体不好,也难称得上好的作品。有经验的书家都善于把经典作品的字法加以适当改造移用,做到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不自出已意,这才免俗。 

    (二)笔法。从字面上看是用笔的方法,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讲,应该是以正确的用笔写出形态规范的点画。点画自然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什么样的点划才是有笔法呢,简言之,如果没有起、行、收的动作,就可称之“无法”,比如平铺而过的划就无笔法,一个点没有轻重变化也无笔法。古往今来,很多人都认为“凡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用笔都应是有力度的”。这种力度,在传统书学中称为“笔力”。那么,如何判断点画有无“笔力”呢?我认为主要是以“圆”和“涩”为标准的。




圆,是一个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圆的线条饱满、结实,具有浮雕感,给人的感觉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能表现出充实圆劲的力度。圆的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是“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写出来的笔画。有人常将作品对日而视,常发现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这就是质量高的线条,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所比喻的效果。如果用笔偏侧(指一偏到底),写出的线条、点画则扁、薄、浮、弱。其实,如果书法功底不行,用笔则常常出现不受控制的状态,当然就易出现偏锋了,抛筋露骨,就无美感可言。

涩,是观赏者对作品中线条的感觉,涩的线条给人以力感与苍茫感。书写中,书者通过调控笔锋,使其在纸面上遇到阻碍和抵抗,造成笔划迟行,摩擦涩进。这种行进与反行进表现得越充分,线条就越显示出力感。如“屋漏痕”是古人孜孜以求的笔划,因为它不仅是圆的,而且也是涩的,符合笔力的要求。屋漏的水沿着墙壁往下流,它不像在平整光滑的玻璃面上没有阻力,而是由于墙面沙粒和土灰的阻力,使下流的水线产生了或左或右、直中见曲、似滞还流的水痕,这正契合了书法线条涩的表现。这样的线条沉着,不轻滑,不飘弱。现在很多书家为了追求作品的涩感,专门用表面较粗糙的土纸、皮纸创作,就是为了增加笔与纸的摩擦力,造成凝重、苍劲老辣的效果。




    作品的笔法体现还与其点画精良度有直接的关系,点画的入笔与收笔要到位,不能有头无尾或有未写完的感觉,中间还要体现起伏的变化,同类笔划起收笔不能类同,走向也忌平行同向,这些也是应当注意的。此外,笔划之间的引带呼应也要自然,粗细长短要适中,特别是小字,笔画的精微之处,更要体现笔法的丰富性,进而促进整幅整行的错落有致,使结构与笔画的变化随类赋型,各具特色。

    |(三)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墨大致可分为浓、淡、干、湿、焦五种,但也不能过分悬殊,应在看似变化不大的墨色中,写出使人感到变化极为丰富而又保持“润”的特点,才是理想的用墨。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没有了生命。唐孙过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也点出了用墨的关键处。“燥”“润”“浓”“枯”又是矛盾的法则。用墨不可太枯,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湿度太大会肥浊不清。明了这一道理,我们在创作中就要防止每写一个字醮一次墨,这样出来的作品乌黑发亮,没有黑色变化,就失去书写性和艺术性。

墨色的变化要自然。现代厅堂张挂的书法作品,要让人远远望去就受到吸引,很多书家善于将绘画中的浓淡干湿、墨分五彩的理念应用于书法之中,一改小心幅作品的用墨习惯,浓处很浓、淡处有墨,飞白之处,枯而不燥,使整幅作品中的韵味无穷。特别在创作连绵不断的草书中,墨色的变化更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通过娴熟的草法运笔,将个人的性情表现随着笔墨的自然流露,由浓重的入笔一直写到飞白枯墨处,有笔有墨,有骨有肉,使欣赏者随着创作者的运笔而笔走龙蛇,婉如走进了墨分五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把玩再三,爱不释手。现代书法创作中,很多书家写大条幅作品都喜欢用生宣,主要是用它书写作品,容易出现洇墨与枯笔飞白效果,使之墨色变化丰富,引人入胜。


                                                      2016年5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