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亚文明史:费正清开创地区研究的基点_讲读费正清《中国回忆录》_通识讲读社

 隨风飘逝 2017-04-27


东亚文明史

费正清开创地区研究的基点


讲读人:侯且岸 教授

今天我们在研究费正清的中国研究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个过于抽象化的问题。我们一提到费正清,马上会想到他在哈佛大学建立的地区研究系列项目或中国研究学科的发展,以及他是怎样培育的。一谈到费正清马上会想到冲击-反应的理论范式,以及西方中心观等。但是在我看来,还应该重新开辟一条具象化的道路,具体研究一下他的中国研究的理路是怎么形成的。这就涉及到这本费正清的《中国回忆录》。



在这本回忆录当中,他没有一开始就对中国研究做观念形态的分析,提出什么观点,而是做了很细致的对自己学术经历的回忆,我觉得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忽略的东西。


我们看到在这个回忆录当中有一段时间相当重要,就是他从中国学习在1936年回到美国。回去以后,他在哈佛大学的历史系任教。在哈佛大学历史系任教的过程当中,他实际上是把在中国学到的、了解到的对中国近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带回到美国。他又根据当时时代的背景,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发生,他把研究的关注点放在整个战争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区域,也就是远东。


他在哈佛大学历史系,特别在开始一段时间很注意研究日本的中国研究,自修了日文,并且和当时哈佛大学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赖肖尔,后来还当了美国驻日大使,他们两个人共同开设了一门课程,就叫做东亚文明史。


埃德温·赖肖尔(Edwin Oldfather Reischauer)1910~1990


所以我们今天有很多学生到美国去留学,要在美国寻找研究中国的地方,或者把中国问题纳入到某些学科的话,在美国的这些大学里面都可以告诉你,这个学科的范围就是东亚语言与文明。


这实际上整个涉及到东亚的文明和东亚的文化。所以他的研究经历就告诉我们,他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把自己的研究重点从原来他求学时候的所谓晚清的外交,或者叫国际关系,纳入到了文明史的研究系列。如果说我们今天寻找一条费正清研究的理路的话,其实他的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起点就是今天我们往往忽略的东亚文明史。


这样才能够理解为什么他在四十年代第二次第三次到到中国来回去以后在哈佛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科,涉及到Regional Studies(地区研究),这就是从东亚文明到地区研究合乎逻辑的发展。


费正清地区研究的基点是建立在史学的基础上的。费正清后来回忆到,他说历史与我,就像我的祖父相信神一样。就是把一种学术,把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变成了自己的一个信仰。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政府把他调到华盛顿,进入了美国国务院,后又把他派到了中国。来到中国以后,他的目光他思想的触点并没有完全放在战时的情报上,当他一看到中国的现状,而且尤其是他见到了当年在清华大学的那些他的朋友,在昆明他见到了那么多当时他熟悉的熟人,有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回信给国务院,强调我们现在目光不应该仅仅盯在了战时,因为太肤浅了,我们的目光应该转向文化,我就要利用这次机会要深入的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并且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一定要研究中国的文化。所以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是带着这样一种使命感的。


我们如果不读这本回忆录的话,我们是没法了解的。所以我也很建议我们中国的读者好好看一下费正清的这本学术回忆录。因为我们中国学人很不重视对自己的学术经历,对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做出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其实今天看起来,费正清的这个学术实践,对他的中国观的形成关系极大。


从这本回忆录来看,他对中国革命也是逐渐认识的,他并不是一下子就认识到了中国的社会变革的。但是有一个契机,因为他到中国的时候已经到了抗战的后期,中国社会和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都关注的一个问题,其实已经不完全是战争本身,关注的是中国的未来,抗战建国。他们脑子里想象的要通过这场战争使一个古老带有衰败的民族得到新生,所以当时的一个口号也叫作建设一个新中国,建设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


这个背景对费正清也是一个激励,他忽然发现,这个衰败的民族通过战争可以浴火重生,从而看到了这个民族的希望。四十年代的文化的实践,对费正清本人确立他对中国研究的这样一个方向,或者叫具体研究理路我觉得是决定性的。这些知识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实践,而不单纯来源于书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