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老字号的复苏——荒岛书店

 昵称535749 2017-04-28

2017-04-27 14:02 | 豆瓣:德钦贝玛


文化老字号的复苏——荒岛书店

2016年11月12日,位于黄县路12号的老舍故居隔壁,出现了一间小小的书店。

黄灰色的外墙,一门一窗,门上一方匾额,用美术体写着‘荒岛书店’,就这样在老舍故居一隅安静地出现,毫不张扬。

八十年风云变幻,历史洪流滚滚,多少往事如同过眼烟云,被铭刻的终究寥寥。八十多年前,荒岛书店曾短暂地出现在这个城市里,为三十年代的青岛打开了一扇进步思潮涌进的窗口,为这片文化沙漠开拓出一块绿洲。

八十年后,荒岛书店,没有被忘却。

创业1933之前世荒岛

1931年,孙乐文和张智忠同时考入北平中国学院,两人既是同窗又是同乡,是志同道合的好友。1932年,张智忠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中国学院开除,随后为做学运联络工作来到青岛。次年,孙乐文也来到青岛,两人共同商议准备开一家书店。一方面,没有工作的他们需要收入;另一方面,书店能够更好的传播进步思想。

然而穷学生孙乐文和张智忠并没有创业的原始资金,时任《民报》副刊编辑的于黑丁和在崇德中学(今青岛第九中学)教书的中共地下党员乔天华闻讯赞助100元,孙乐文和张智忠又找到了在青岛的北平学院的同窗宁推之,富二代宁推之欣然资助了500元。于是1933年的7月,东方菜场旁边的广西路4号,出现了一个名叫荒岛的小书店。

书店一门一窗一桌,门匾是乔天华用美术体写的荒岛书店店名,店内的书架上摆放着文艺书籍,中间是柜台,另放了几只凳子,即便不买书,也可以免费阅读。这样一个小书店,谁能想到日后它会为青岛带来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民国文学地位。


文化老字号的复苏——荒岛书店

1933年的青岛,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进步思想的风潮已经被氤氲着。而在当时的青岛,书店并不稀有,但他们大都只售卖古籍和课本。售卖现代文学书籍的书店,荒岛书店是第一家,书店内常常聚满了附近山东大学和市立女中的学生。如此特立独行,使荒岛书店在进步青年的群体引起轰动。

因此反观书店的名字,便也能明白创始人的苦心。山河破碎的当下,在四顾茫然的文化沙漠里,如拓荒者一般,开拓出一片文化的绿洲,为那些渴求进步精神与执着文学的人燃起一盏光亮,也打开了一扇涌来进步思潮的窗口。

荒岛书店和民国文人

说到荒岛书店的常客,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老舍。1934年,老舍从济南赴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住在黄县路12号,就是荒岛书店的附近。他常到荒岛书店看书、买书,并在此订购了上海的《文学》月刊,而在来往家和荒岛书店的途中,广西路的洋车场上聚集的车夫便成为了《骆驼祥子》最初的素材。及至后来老舍辞去教务专心创作,《骆驼祥子》三分之一手稿的稿纸便来源于荒岛书店,便是后来印有‘舍予’字样的稿纸,也是在荒岛书店订制而成。

常来荒岛书店的人里,除了老舍,还有王统照、臧克家、萧红、萧军、黄宗江、王亚平等人。

1934年,萧红、萧军出逃至青岛,舒群将他们安置在观象一路。那里位置极佳,距离观象山和海滨浴场都很近,观山望海,晨昏之间风云万象。他们常去海滨浴场洗海澡,回来的路上便去荒岛书店坐一坐,有时候孙乐文还会请他们吃西瓜。萧红浮萍一般漂泊的人生里,在青岛生活的那段时光大抵是最快乐的了吧。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青岛相对的稳定安全,在这样的环境下二萧创作出了各自的作品——《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孙乐文曾在上海的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有过一面之缘,提议二萧把作品寄给鲁迅先生,为了二萧的安全,他建议把荒岛书店作为通讯地址。鲁迅先生很快回信,对两位新文学青年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对恋人也终于看到了前进的航向。后来青岛的中共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孙乐文将萧军约至栈桥,塞给他四十元钱,让他带萧红去上海投奔鲁迅先生。


文化老字号的复苏——荒岛书店

(萧军、萧红著作,四〇年代版本的《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荒岛书店的落幕

荒岛书店所营新文学书籍、进步书刊,受到进步青年的喜爱、得到中共地下党的青睐的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书店曾两次被查封,孙乐文、张智忠被多次搜捕。

1937年,作为‘左联’党代表地下联络点的荒岛书店遭到破坏,孙乐文和张智忠离开青岛,荒岛书店落下帷幕。

这么多的文人聚集至此,三十年代的青岛就像一个新文学的中转站,连接着中国南北方的经脉。而荒岛书店如同枢纽,在风雨飘摇的历史长河里,沉默着成为青岛这个城市,文学的黄金时代的一个印记。

修方舟与书

修方舟:作家、青岛嘉木美术馆创建者、‘彩青岛’品牌拥有人、房地产品牌创始人、青岛市城市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做过教师、记者、主编。

上述并非他的全部头衔,但是这样一个履历丰富的人,在荒岛书店里,他却只是一个书店老板。

书店的陈设,都是这位资深文艺人亲手设计,一门一窗一桌,四周书架几把椅子,80多年前的荒岛书店倏然眼前。店内的书架上分区摆放着老舍、鲁迅、萧红、萧军、沈从文、胡适等人的书籍,这些书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每天四点钟起来挑选作品、版本,比较价格,可见用心之至。

想开书店的人,大抵都爱看书,修老师不只爱书,可以说为书痴狂。他的阅读量达到一年三百本书,酷好集邮式买书。比如看一个作家的书,就一定读完他(她)所有的作品。或者按书单买,比如‘XX必读的一百本书’,那么这一百本书是一本都不能少的。

“你有想过抢书店吗?把橱窗玻璃砸了,把店里的书全抢走。”

坐在面前的这位修老师,温和、儒雅,怎能想象少年时代的他曾经徘徊在振华路的新华书店门口,多次踩点预谋,策划着抢劫书店,想要把书店里的书都据为己有?理性的牵制之下,抢劫书店的计划并未实施。上学的时候他省掉午饭去买书是常态,有时候已经买了很多书,但还是有想要的书怎么办?于是窃书便免不了了。

疯狂至此,书痴既已。

荒岛书店的重生


文化老字号的复苏——荒岛书店

“在我的生命中,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真的开了书店,任何人都知道书店不赚钱,我也不例外。”

虽然修老师早在2000年就有过开书店的念头,当时还在国企上班的他并没有条件来实施。直到多年之后,他从企业退休,有了大把时间之后,朋友们建议他四处旅游,他却说他想开书店、想做美术馆。

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准备做美术馆之前,曾有朋友在虹桥机场苦心劝说两个多小时,只为打消他当年看似疯狂的想法。

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

2013年嘉木美术馆开起来了,‘彩青岛’出世,成为青岛公民文化精神品质的代表。

开第一家书店之前,修老师遇到过同样的善意阻拦,但他还是决定做下去。2015年,修老师在莒县路交了一年的房租,打算开一家书店。然而真的开始做书店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容易,11个月之后,位于莒县路1-1的小城书店才开张。

有了这个艰难的开头,后来的5家书店的开张就似乎水到渠成。

2009年,荒岛书店的旧址被拆除,对三十年代的文学深有情结的人都十分感慨,修老师也是。终于在2016年有了一个成熟的时机,荒岛书店经他之手在这个城市重新出现。

荒岛书店就此重生,也成为了第一个被复活的文化老字号。

爱书人的自由

修方舟创建荒岛书店,爱书是最大的原因,另外也是想要推广阅读。他说:“青岛书店的历史上,大地书店、汉京书店和学苑书店的地位不可取代,他们作为独立书店,开书店的人是真正的懂书、爱书、为书而活。我开书店,首先是向他们致敬。”

80多年前的荒岛书店,可阅读、买书、闲坐,海光文艺社也时常在店内举办读书会,除了不售咖啡茶水,便一如现在的概念书店。如今的荒岛书店和80年前一样,售卖现代文学书籍,不供给咖啡茶点。


文化老字号的复苏——荒岛书店
文化老字号的复苏——荒岛书店
文化老字号的复苏——荒岛书店

很多人说这样的书店很难做下去,或者说如今的环境下,受到网络和电子书的冲击,纸质书籍的确越来越没落。

面对这些问题,修老师说:“无论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只要能获取知识、滋养心灵,都是一样的。文学也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人可以回到三十年代,我们能做的只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推广。30年代是一个历史片段,是这个城市的痕迹,许多文人作为过客从青岛走过,能以这种方式记住他们在这个城市的踪迹,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文化老字号的复苏——荒岛书店

如萧红所言,我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可以决定怎样爱、怎样活。这是生而为人的自由,那么选择做什么类型的书店,也是爱书人的自由。

“选择什么样的书,也就意味着选择什么样的读者。你喜欢就喜欢,不喜欢我也在这里,我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自然会有人喜欢的。”修老师如是说。

作为青岛目前唯一一个现代文学书店,来荒岛书店的人里面,有的是老舍、萧红等民国作家的书迷,有的是拥有‘荒岛情怀’的人,也有许多来青岛观光的旅人。

荒岛书店似乎凝聚了三十年代历史的缩影,成为许多人来青岛对那个黄金时代‘朝圣’的坐标。


文化老字号的复苏——荒岛书店

荒岛书店的活动和愿景

与荒岛书店有关联的民国作家的作品和手稿,不只编织了他们的青岛岁月,也构成了如今的荒岛书系。书店还会举行荒岛讲堂,邀请大师举办讲座,也是有关现代文学的读书会、分享会。

修方舟说:“王统照是一个通吃三教九流的人,也是有记载的山东唯一一个走上街头的大学生,他对青岛新文化进展起到了很好的串联和组织作用。”今年是王统照逝世的第六十周年,荒岛书店正在进行着作品征集。

除了上述活动,他还准备在老舍故居和荒岛书店,排演实景版的《骆驼祥子》。

谈到对荒岛书店的愿望,修老师开玩笑的说道:“老荒岛开张四年,希望新荒岛能开满四年吧!”

其实就在这样的忙碌中,荒岛书店已经不动声色地开始了‘拓荒’,第二家荒岛书店将出现在福山路上。今后的青岛,会出现更多的荒岛书店。或许你转过一个街角,不经意间就能看到它安安静静地出现在眼前,春日樱花夏蔷薇,秋叶冬雪,伴着潮涨潮落,作为这个城市的一个印记,与大海一同呼吸。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80年前的荒岛书店却能够售他人不敢售之书,为青岛的文学黄金时代打开了一扇窗口,在海雾中点亮一盏灯塔,指引着那些漂泊在海上的文人们找到容身的岛屿。

在修方舟的‘创旧’系列里,荒岛书店是被复活的第一个文化老字号,成为青岛历史文化的坐标。不只因情怀,更因为它的启发意义,或许这些正在复苏的文化传承,所复活的不只是一个书店,而是那片文化的绿洲,是青岛的文学黄金时代。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