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拍预览】林泉到处生清风:日本旧藏“重要美术品”传夏圭《山水图》

 alayavijnana 2017-04-28





但觉层层景不同

林泉到处生清风

……




此图写一士携童子踽踽于山径之上,岗后村舍临水,奔泉出谷。岗头绿荫如盖,烟锁云涌,云雾生处,青山斜矗,远峰隐隐,南宋人每多如此意境。南宋院画山石多作大小斧劈,以侧笔拖泥带水迅疾斜斫,此则多竖笔直扫,可见是不袭旧法而自出新意者。旧为日人收藏,曾多次出版并展出,并被定为重要美术品,识者勿轻忽之。





夏圭(传) 山水

立轴  水墨绢本

97.5 × 49.5 cm


说明:子爵秋元春朝旧藏。


著录:

1.《重要美术品等认定物件目录》,日本文部省教化局编纂,第49页,昭和十二年(1937)列为重要美术品。

2.《日本现在支那名画目录》,原田谨次郎编, 大塚巧艺社, 昭和十三年(1938)。


出版:

1.《唐宋元明名画大观》,第93页,子爵秋元春朝君藏,(日本)大塚巧艺社,昭和四年(1929)。

2.《支那名画宝鉴》,大塚巧艺社,1936年。

3.《新发现·战后未公开名品展》,日本经济新闻社,1962年。

4.《东洋古美术展》,图48,日本经济新闻社,1964年。

5.《东洋美术展目录》,图628,第127页,东京国立博物馆,1968年。

6.《东洋の美术》,东京国立博物馆监修,图77,235页,株式会社便利堂,昭和44年(1969)。

7.《水墨美术大系/第二卷—李唐·马远·夏圭》,铃木敬著,图49,第86页,株式会讲谈社,昭和四十九年(1974)。

8.《中国历代画目大典》(战国至宋代卷),第68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展览:

1.“新发现·战后未公开名品展”,日本经济新闻社,日本桥三越,昭和37年(1962)3月6日-3月11日。

2.“东洋古美术展”,东京日本桥高岛屋,昭和39年(1964)10月20日-11月1日。

3.“东洋美术展——东洋馆开馆纪念”,东京国立博物馆,昭和43年(1968)10月12日-12月1日。




林泉到处生清风

日本旧藏“重要美术品”传夏圭《山水图》


 | 梁勇


夏圭,生卒年不详,字禹玉,南宋中期临安钱塘(今杭州)人,宫廷画家。与南宋画院高宗年间的李唐、宁宗年间的刘松年、马远并称为南宋四家。因与马远基本同时代,二人又合称“马夏”。夏圭约在孝宗朝(1163-1189)末年进入宫廷,宁宗朝(1195-1224)为画院待诏,赐金带,理宗朝(1225-1264)为画院祗侯,任正八品的训武郎,达到了宋代宫廷画家的最高待遇。周密《武林旧事》称,御前画院十人,夏圭即居其一。元代柯九思对他的评价“画院中人物山水,自李唐而下,无能出其右者”成为后代定评。与四代都是宫廷画家的马远相比,夏圭传世可靠真迹要少的多,甚至对他的名字也有误解,有人认为又作夏珪,然而根据可靠真迹的署款,他在写“圭”字时左边都有一点或一竖斜带连着圭字,即“斜玉旁”,曾被误认为“生”字,这种署款应可以作为鉴定的一个依据。


(传)《山水》 局部


南宋几代帝后雅好丹青,宫廷画院继承了北宋画院的辉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宫廷画家。承接南北宋的画家是李唐,他在北宋灭亡前两年所作的《万壑松风图》是与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并称的北宋山水画三巨迹。南渡以后,他来到杭州,开启了将上留天、下留水的 “堂堂大山”改变为边角构图的历程,将有规律的笔触、侧锋短皴等形式语言传递下去,开水墨苍劲一派,并培养了南宋第一代宫廷画家萧照、贾师古等人。第二代则是深受李唐影响的李迪、阎次平阎次于兄弟等,至夏圭与刘松年、马远则为第三代。


(传)《山水》 局部


通常所说“马一角,夏半边寓意南宋半壁江山“残山剩水”,这一说法其实意在说明二人的共性,而非区别,马远并非只画一角,《十二水图》就是典型的画半边,夏圭《松崖客画图》与马远《山径春行图》画面剪裁的构图也很接近,可以说边角山水其实是南宋中晚期的共同特征,二人在边角式构图上并无明显区别(马一角的说法可能更接近于马远之子马麟的面貌)。马夏二人山水画的共性有两点特别突出:一是简洁的构图,强调空间感,用大片空白表现水天一色;二是山石的斧劈皴,笔墨苍劲,能有力地表现山石的质感。二人的区别,最直观的一点体现在马远用线、夏圭用墨上,马远用笔较尖,笔法爽劲,着墨持重,画面山石效果十分厚重;而夏圭用笔略秃,更善于运用水分,先用水笔涂抹画幅,再以墨笔点破,笔法苍润,造成水墨淋漓的效果,创制了“拖泥带水皴”。其二,在具体物象上,马远工整细密,夏圭随意点画,如人物、楼阁的画法,马远更精致准确,夏圭则多为点缀而成;马远多画松树、梅枝,而夏圭常画柳树、梧树。其三,从画面效果看,马远画有富贵、矜持的气息,而夏圭有自然荒率的野趣。


(传)《山水》 局部


此幅传夏圭《山水图》,绢本水墨,日式装裱,是在日本屡见著录的作品,据《唐宋元明画大观》称时为子爵秋元春朝君藏品,后著录于《支那名画宝鉴》《日本现在支那名画目录》等重要书籍,1937年被文部省教化局列入《重要美术品等认定物件目录》。近年来收入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周积寅《中国历代画目大典》等重要著作中。本幅无款印,外盒上有题字“山水绘 夏圭笔”。


(传) 山水 出版物


传夏圭《山水图》近景从水边圆弧形山坡进入画面,丘岭连绵,大石横卧,山坡上长有几棵大树,大树向水面方向倾侧。树下一小径,设有台阶,一长袍长者佝偻着身躯,持杖前行,一童子怀抱装于锦囊中的古琴,紧随其后。沿水边蜿蜒的小径,绕向坡后一座邻水的房屋,正是长者即将前往的观景佳处。房屋有窗,为茅草顶,面向中景处平静流淌而来的溪流。中景烟水氤氲掩映,树丛仅树冠若隐若现。渐次退远的树林,树叶分别以水墨密匝点簇。远景处隔一段云雾,高峰兀立,峰峦朦胧,跟雾气相交融。山峰以大笔侧锋刷出,快速斜扫,山间点有浓墨点。远山后背景全用淡墨烘染,应为烘托晚景。对于南宋院画,苏立文(Sullivan)有一个很精到的说法:“南宋画家有时连阳光都有点害怕。”类似传夏圭《山水图》这样画中的暗淡静谧,与人物画中的妇女闺阁、花鸟画中甜美的芳香一起,散发出南宋画共同的夜色气氛。


南宋 无款 晩景图轴


从整体构图和技法上看,《山水图》画夜色朦胧中的远山近丘,与《山市晴岚图页》(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特别是《晚景图轴》(上海博物馆藏)较为接近,都是画面半部留白,取山角、水涯的边角小景,近处一侧为水面,中部树林浓密,隔着雾霭氤氲,远处是云水浸润的山景。二立轴的相似之处还有山路中前行的文士与琴童,平缓的小瀑布与远山的描绘相对简单,山石先用墨细勾出轮廓,再用密集的短条皴描摹肌理,树叶点而不勾,树木的根部裸露奇崛地显露在山间,在在都体现出南宋绘画的特点。《晚景图轴》被董其昌认为较接近于北宋范宽的笔法,而夏圭效法范宽,二画确有较多的相似性。夏圭更为人熟知的是师法李唐,《山水图》左侧的S形溪流逶迤流过山侧,应该来自于李唐《采薇图卷》,小溪的流动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使构图更自然而灵动地丰满起来,在雾气中消失绵延至远方。总体上看,此画善于提炼剪裁,笔简意足,意境深远。


 烟岫林居图 故宫


从与夏圭册页的比较来看,《山水图》近景圆弧形的山坡也见于《山市晴岚图页》。画树全用粗笔,高大的梧树枝叶繁茂,亭亭如盖。点状树叶勾勒晕染,随意点擢,生动自然,正是夏圭画树的典型面貌,岩上树木倒向水涯,在几幅册页特别是《风雨行舟图页》中都有类似描绘。


 山市晴岚图页 大都会


 风雨行舟图团扇 波士顿


陆完称赞夏圭“但觉层层景不同,林泉到处生清风。” 《山水图》中确实能感受到树叶随风摇曳的飘动感。画人物简笔勾勒,可与《烟岫林居图页》相印证。而文士策杖前行、童子抱琴相随的情景在南宋绘画中较为常见,最著名的如马远《山径春行图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与《山水图》更为接近的如宋人《松岫渔村图页》(图5)《远水扬帆图页》(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体现出山水画由行旅山水开始过渡到隐居书斋山水的初始面貌。房屋的外墙和窗格都是信手而成,正如《格古要论》所说:“夏圭山水,布置、皴法与马远同;但其意尚苍古而简淡,喜用秃笔,树叶间有夹笔,楼阁不用尺界,信手画成,突兀奇怪,气韵尤高。”画法上云: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山水图》笔法、墨法、水法都较为精炼,远近分明,墨气明润,使得景色含蓄动人。


宋人 松岫渔村图页 台北故宫




微信号:zhongguojiade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